李曉燕
〔關鍵詞〕 區角游戲;教師;指導策略;觀察; 參與;
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50—01
區角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和工作性質的游戲。它將活動場所劃分為若干的區或角,備有各種玩具、工具、材料等,幼兒在與環境、材料、伙伴、教師相互作用的游戲活動中獲得發展。幼兒在區角游戲中可以自主選擇活動材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形式進行個別性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它是幼兒園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幼兒年齡小、能力弱,對成人的依賴性較強,教師在活動中對幼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基于對幼兒游戲權的尊重,教師應確立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意識,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在區角游戲中,教師應及時調整指導幼兒游戲的方法,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充分享受自我實現的歡愉。
一、學會觀察,是指導區角游戲的前提
教師要指導幼兒進行區角游戲,首先要了解幼兒。要了解幼兒,就需要對幼兒進行觀察。教師進行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因此觀察要有連貫性。教師可采用整體觀察的方法,如整體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為幼兒所喜歡、是否能促進幼兒的發展等。在觀察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幼兒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兒是怎么做的。還可采用個別觀察的方法,如小班幼兒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弱,社會交往能力差,因此教師就應特別注意觀察還沒找到感興趣活動的幼兒,或者幼兒是如何進入某一個區角的等等。只有認真地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一言一行,教師才會有新的發現,才能為指導提供素材。
二、參與活動,是帶領幼兒進行區角游戲的關鍵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特別強調:生物體不僅依賴環境,也要對環境做出積極的“反應”和“回答”,而這就要依賴于生物體自身的積極性。兒童是刺激的主動尋求者,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兒童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兒童自身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師應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如果教師表現出對活動較濃厚的興趣,可帶動幼兒積極參與。針對不同的區角游戲,教師參與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1.平行參與:教師可以以玩伴的身份和幼兒一起玩。因為幼兒年齡小、能力弱,游戲的玩法和技能相對比較缺乏,教師的參與往往能使游戲有更多的變化和情節的深化。教師和幼兒玩同樣的材料,主要是給幼兒一個示范,幼兒看了以后就會模仿。
2.合作參與:教師以一個角色的身份和幼兒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孩子共享歡樂。小班幼兒喜歡獨立玩,合作性不夠。如在表演區的幼兒總是不能協調好與同伴間的關系,誰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如果教師發現后就應該及時扮演大灰狼的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中,并適時進行間接指導。
3.指導性參與:教師可介入一些指導性的語言、暗示性的動作幫助幼兒在活動中深入。區角活動提倡的是幼兒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區角環境的創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以實現其目標點撥幼兒的游戲活動。如在科學探索區中投放紅、黃、藍三種顏料,如果幼兒不知道怎么玩,教師就可以提示幼兒:“用這幾種顏料可以變出許多種顏色來,誰會變出綠色?請你們試試吧!”然后要求幼兒把調出的顏色用來裝飾衣服、涂成漂亮的圖畫等,這樣幼兒就不只是隨便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三、積極引導,是促進區角游戲的有效方法
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幼兒的行為表現,適宜地加以引導。首先,引導要適時,即把握好時機。小班幼兒以平行游戲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們心里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另外,他們自控能力較差,發生爭搶的現象較多,這時教師就應在第一時間了解到這種情況,及時地解決這一問題。其次,引導要適度,即避免教師過多或不及的引導。教師引導過多,幼兒往往會過多依賴于教師,缺乏一種自我獨立性,主觀能動性就得不到很好的發揮;而教師如果引導不及,幼兒的活動則是盲目無目的的,同樣也不利于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的引導應適時、適度。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