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東
〔關鍵詞〕 新課改;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56—01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師無法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將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同時,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教師傳授知識的職能也發生了復雜的變化,教師不再只是傳授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如何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和各種能力的培養者。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導者。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任務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不斷地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前行。另外,教師要從“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其實,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課程建設的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和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要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使新課程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社區教育的共建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即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也應做出相應的轉變。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更是整個社區教育、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新課程實施下小學語文師生教學行為轉變的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DX[2012]GHB05)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