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傳統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及特點

2014-04-16 13:19:06王衛平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4期

王衛平

明清時期傳統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及特點

王衛平

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保障事業的興盛時期,也是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集大成時期。傳統社會保障事業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備荒倉儲體系的形成,宗族社會保障的發展,尤其是民間慈善事業的興盛,成為這一時期社會保障事業的亮點。明清社會保障事業表現出制度體系更加完備,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層次較低且具有鮮明的恩惠色彩等特點。

明清時期 社會保障 宗族 慈善事業

就中國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脈絡而言,明清時期具有集大成的意義。無論荒政、倉儲體系建設,還是養老慈幼、收養貧病殘疾,以及各種福利、宗族保障等,從制度層面,無不表現出對歷朝歷代的繼承。但另一方面,時代愈晚,內容愈豐富,從具體的辦法、措施中,又可看出不少發展與創新之處。表現在倉儲體系建設方面,盡管西漢時已出現常平倉,隋代出現義倉,南宋出現了社倉,且各代均極為重視倉儲的建設,但綜合發揮各種倉儲的作用,將其視為一個有機體系加以建設,卻是在明清時期;又如官方社會保障機構養濟院,盡管宋代即已出現,元朝要求各地開設,但論制度設施之完善則在明清時期;再如宗族保障方面,盡管北宋時已出現了范氏義莊,擔負起保障宗族貧困成員的責任,對后世影響很大。但宗族義莊的大量出現,還是在明清時期。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社會保障并非只是對前代的繼承,而是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明清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尤其突出地表現為作為政府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民間慈善事業的興起與興盛。這一時期中,各種民間慈善機構、團體廣泛涌現,諸如收容孤老貧病者的普濟堂,收容流浪者的棲流所,收養嬰兒的育嬰堂、保嬰會等,救濟貞節婦女的恤嫠會、清節堂、儒寡會等,管束不肖子弟的洗心局、遷善所等,綜合性實施救濟的芹香堂、同仁堂、博濟堂等。其救助范圍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備荒倉儲體系的形成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相差懸殊,這就決定了災害的發生非此即彼,無災之年極為罕見。自秦漢至明清二千余年間,自然災害極為頻繁,據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的統計,秦漢時期災荒約為375次,魏晉南北朝時期304次,隋唐時期515次,兩宋時期874次,元朝513次,明朝1011次,清朝1121次,總計超過4713次,年平均2次以上。就其特點而言,越到后期,災荒次數越多,災發頻率越高;在所有災種中,以水、旱災害為最多,風、震、雹、蝗等次之。限于資料以及受災程度,這一統計可能遠遠少于實際數字[1]據陳業新統計,僅兩漢時期即有549次自然災害,見陳業新《兩漢荒政初探》一文,載《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1期;另據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一書的統計,僅清代順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195年中,發生各類自然災害即達28938次,平均每年148次。。但即便如此,也足已讓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多災的國度了。中國傳統社會中荒政之所以發達,便是基于這樣的國情和社會背景。

傳統中國的荒政制度,極為重視備荒倉儲的建設,《逸周書·文傳篇》說:“天有四殃,水旱饑荒,甚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而《禮記·王制》更明確闡述了長期積糧備荒的必要性:“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旱水溢,民無菜色。”從夏朝起,歷代王朝便致力于倉儲建設,《史記·夏本紀》中說:“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周武王克商,也曾“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周代在總結夏、商二代經驗的基礎上,更為重視,且有完備的倉廩管理體制,有專門官員負責管理,如《周禮·地官》中的“廩人”,掌理九谷收入的總計,據此決定君臣俸祿、救濟與恩賜的數量;“倉人”是國家糧倉的保管者,掌管谷物的貯藏;另有“遺人”一職,主要掌管地方的積貯。在荒政制度的形成過程中,西漢的常平倉、隋代的義倉、南宋的社倉,均為時代創新之舉。不過,因各種倉儲出現的時間不同,且性質有別,加上各種主客觀原因,制度執行并不順暢,往往時廢時續。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也不斷強調,將備荒倉儲建設置于重要的位置,如朱元璋曾說:“務農重谷,王政所先。古者民勤耕稼之業,故三年耕則余一年之食,九年耕則余三年之食,二十七年耕則余九年之食,是以歲或不登,民無饑色,以儲蓄有素故也。朕屢敕有司勸課農桑,而儲蓄之豐未見其效,一遇水旱,民即饑困。故嘗令河南等處郡縣,各置倉庾,于豐歲給價糴谷,就擇其地民人年高而篤實者主之,或遇荒歉,即以賑給,庶使民得足食,野無餓夫。其有未備之處,宜皆舉行?!盵2]《明太祖實錄》卷20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影印本,1962年。他先是“令天下立預備倉,糴谷收貯以備賑濟”,后來又感到常平倉平抑糧價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詔:“今后宜令各府州縣設常平倉。每遇秋成,官出錢鈔收糴入倉。如遇歉歲,平價出糶。蓋米價不踴則物價自平,如此則官不失得,民受其惠矣。”[3]《明太祖實錄》卷111。其后歷朝皇帝也多有強調,如嘉靖三年,“令各處府按官督該司處置預備倉,以積糧多少為考績殿最”[4]《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荒政部匯考》十七,轉引自張濤等著《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頁。。清朝建立后,也仿照歷代舊制,推行倉儲建設。順治十七年,戶部議定常平倉每年春夏出糶,秋冬糴還,平價生息,兇歲則按數給散貧戶[5]《清史稿》卷121《食貨二·倉庫》。。后歷代清帝也屢頒詔旨,要求各地推行,如康熙二十九年正月詔諭:“重念食為民天,必蓋藏素裕而后水旱無虞。曾經特頒諭旨:著各地方大吏督率有司,曉諭小民,務令多積米糧,俾俯仰有資,兇荒可備,已經通行。其各省遍設常平及義倉、社倉,勸諭捐輸米谷,亦有諭旨允行。后復有諭旨:常平等倉積谷,關系最為緊要。見今某省實心奉行,某省奉行不力,著再行各該督撫,確察具奏。朕于積貯一事,申飭不啻再三。藉令所在官司能俱體朕心,實有儲蓄……嗣后直省總督、巡撫及司道府州縣官員,務宜恪遵屢次偷旨,切實舉行,俾家有余糧、倉庾充牣,以副朕愛養生民至意。如有仍前玩愒、茍圖塞責、漫無積貯者,將該管官員及總督巡撫,一并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通行。”[1]《圣祖仁皇帝實錄》卷144,二十九年正月,《清實錄》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年。雍正帝尤其強調倉儲的積谷備荒作用,指出:“積貯倉谷,關系民生,最為緊要?!盵2]《世宗憲皇帝實錄》卷39,三年十二月,《清實錄》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年。在各種倉儲中,他特別重視社倉建設,認為“備荒之倉莫便于近民,而近民莫便于社倉”,即位不久即諭令各省建立社倉,并要求“有司善為倡導于前,留心稽核于后,使地方有社倉之宜,無社倉之害”[3]《清文獻通考》卷35《市糴四》。。由于皇帝的重視,各地社倉建設捷報頻傳,雍正二年時,各省已“漸行社倉之法”[4]《世宗憲皇帝實錄》卷29,二年閏四月。,并最終形成了“省會以至州郡俱建常平倉,鄉村則建社倉,市鎮則設義倉,而近邊有營倉之制,所以預為之備者,無處不周矣”的局面[5]《清朝通志》卷88“食貨略八”。,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備荒倉儲體系。

二、宗族社會保障的發展

宗族是以父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宗族制度的表現形式與性質也不相同。宋代以后,宗族制度發生了顯著變化。針對人們血緣觀念淡薄的現象,官僚士大夫發起重整宗族制度的活動,一方面通過提倡孝悌倫常,加強對族人思想的控制,另一方面設置族田、建立義莊,通過保障或改善宗族成員生活的手段,維護子孫的生存,達到“敦本收族”的目的。

最早的宗族義莊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創立的范氏義莊。1049年任知杭州時,盡出自己多年積余的俸祿,在故鄉蘇州買田千畝,捐為范氏宗族公產,稱為“義莊”,其所得租米,分與全體宗族成員,“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為了保證義莊的運營和持續,范仲淹還親自制定《義莊規矩》,對義莊收入的分配作了具體安排,對于所有宗族成員都給予定量的糧食布匹,對婚嫁喪葬等給予補助,表現出普遍福利的性質。其后又對宗族子弟的讀書就學以及參加科舉進行物質激勵。正因為如此,范氏宗族成員的生活不只能基本維持,而是得到較大改善,普通族人自不待言,“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6]《范文正公全集》卷十三“范仲溫墓志銘”。。范氏義莊起了開導風氣、模范后世的作用。

明清時期,宗族制度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為了重整封建宗法關系,明代各個宗族紛紛建祠修譜、創立族田義莊,族田義莊的數量由是大為增加,所謂“蘇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義莊,六七百年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勝屈”[7]道光21年蘇州《濟陽丁氏義莊碑記》,見王國平等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頁。;“自明以來,代有仿行之(范氏義莊)者,而江以南尤盛”[8]馮桂芬:《顯志堂稿》卷四“武進盛氏義莊記”。。據李文治、江太新先生的粗略統計,明代276年間,各地族田義莊資料約有200宗左右,遠遠超過宋元兩代的總和(400年間約70余宗)[9]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頁。。進入清代以后,由于皇帝的重視和倡導,加上社會環境的變化,宗族勢力日益膨脹,如康熙帝頒行“圣諭”十六條,首條即“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雍正帝積極闡揚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鼓勵宗族“立家廟以薦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莊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皇帝的詔諭得到地主士紳的積極響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設立義莊的高潮,以致有“義莊之設遍天下”的說法。據范金民的統計,至清代末年,僅蘇州府的義莊數即達到200個之多[10]范金民:《清代蘇州宗族義田的發展》,〔北京〕《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

適應宗族人口增加、規模擴大等情況,明清時期宗族社會保障主要表現為周貧、濟困的特點。

范氏義莊的變遷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義莊初設時,范氏族人僅90余口,歲入租米800斛,故“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1]錢公輔撰:《義田記》,見周鴻度等編著《范仲淹史料新編》,沈陽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頁。。由于宗族成員不斷增加,生齒日繁,而義田數量所增有限,且賦課繁重,普遍福利的原則雖未打被,但已窒礙難行,逐漸向以救助族中之貧困成員為主轉變。為此清朝康熙十七年《續申義莊規矩》中規定:“體貧勸學以示教養。祖澤本以周急不以繼富,嗣后子孫寡婦貧無子老至六十、貧有子老至七十者,俱計年遞加優給;其家殷者,雖老無子,例不加給。”喪葬撫恤亦以貧富為實施原則[2]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其后主奉范能滸再次增改,規定:子孫年滿16歲,經審核后可以本名支取一份米糧,“年至六十以上加優老一戶,七十以上加二戶,八十以上加三戶,九十以上加四戶,如內有無子孫者再加一戶,如有廢疾不能自營衣食者再加一戶。加給之數通不得過五戶。如有家道殷實不愿支給者聽”;“寡婦守節滿三年者,本房房長及親支保明,批給本名一戶米,五年以上加一戶,十年以上加二戶,十五年以上加三戶,二十年以上加四戶,過此不加給。”[3]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在后來的《增定廣義莊規矩》中,明確“濟貧”宗旨,對貧困族人予以特別照顧,規定:“謹考先規,子孫不論貧富均沾義澤,遇有極貧,量加周贍,似可無庸再益。但有貧病交加,實在不能自存者,允誼矜念,以廣先仁。每歲房支長報名,執事核實,每名給米一戶,稍資澶粥,極困者量加。”[4]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由此可見,時代愈后,范氏義莊愈是強調濟貧功能。

從各宗族義莊所訂的規則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周貧、濟困的特點。

江蘇無錫膠山《安氏家乘》載有立于萬歷二十三年的“贍族條件”,其中規定:“族人年力已衰、家無恒產、不能經營生理者,極貧月給米六斗、冬夏布銀五錢,次貧月給米三斗、冬夏布銀三錢,其能自給者,夏送醬麥五斗、夏布銀二錢,冬送糕米一石、布銀三錢”;“族有孀居無子,或子幼貧不能養者,極貧月給米五斗、冬夏布銀五錢,次貧月給米三斗、冬夏布銀三錢,其子成立,住月給米,仍給冬夏布銀”;“族人年幼父母俱亡、無兄長撫育者,許近屬收養,月給米三斗,歲給布銀三錢”;“族有孤貧不能自婚者,極貧助銀五兩,次三兩,又次二兩;女不能嫁者,如之……”;“族人有喪貧不能斂葬者,極貧而年高有行者,助銀八兩,次五兩,又次三兩”;“族人有臥病危迫、貧不能自醫藥者,其近屬為之延醫診視,助醫藥之費”;“族中子弟有讀書向進而家貧者,縣試給紙筆銀三錢正案,府試給紙筆路費銀五錢,院試給紙筆路費銀壹兩,進學助巾衫銀壹兩五錢。鄉試助路費銀二兩”??梢?,安氏家族重點對“族人年力已衰、家無恒產、不能經營生理者”、“族有孀居無子,或子幼貧不能養者”、“族人年幼父母俱亡、無兄長撫育者”、“族有孤貧不能自婚者”、“族人有喪貧不能斂葬者”、“族人有臥病危迫、貧不能自醫藥者”、“族中子弟有讀書向進而家貧者”等幾種情況進行資助,明顯表現出“周貧濟困”的特點[5]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

浙江蕭山來氏于康熙五十年所訂“來氏賑米條款”中指出:“宗祠給米,本為孤寡老疾四項極貧無靠而設,其中稍可自存活與親屬可依倚者,便在可以與可以無與之間。夫米止有此數,可以無與而與,則不可不與者與之反少,非哀煢獨惠鰥寡之道,故不得不有所分別而稍靳之也”。據此作出具體規定,對于“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無夫守志”、“瞽盲瘻痖駝背折肢為廢疾父母不能養贍”、“癩瘺癆損鼓脹黃胖為痼疾親戚無可依靠”等幾類族人,分別給米救助[6]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

大阜潘氏自徽州遷入蘇州,人才輩出,顯宦迭現,漸成文化名族,本著“所以專祭祀而恤宗族”之旨,自道光十二年創辦“松鱗莊”,對“貧乏者量加赒贈”。道光十七年,制定“松鱗莊贍族規條”,要求對“貧老無依及孤寡廢疾不能自養者,自當酌籌矜恤”,具體矜恤對象包括“貧老無依者”、“寡婦貧乏者”、“幼孤男女貧乏者”、“廢疾無人養恤者”、“喪葬嫁娶無力者”等[7]多賀秋五郎編:《宗譜の研究》第三部“資料”,株式會社開明堂1960年版,第512頁,第516頁,第517-518頁,第506-507頁,第515-516頁,第527-528頁。。

由此可見,明清兩代的宗族義莊普遍注意到了對同族成員的生活保障問題,并且在宗族社會保障方面表現出以“周貧”、“濟困”為宗旨的特點。

三、民間慈善事業的興盛

明清時期的社會保障事業雖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規模及設施等似未必能超過宋代。而明清時期的最大亮點,無疑是民間慈善活動的興盛。

中國歷史上的慈善活動早就已經出現,但其成為一種由團體機構主持的社會事業則始自明代后期。明代中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地主城居化的趨勢,城鎮成為財富和人口的聚集地,為民間慈善組織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明代是“結社”風氣盛行的時代,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慣于結成“會”、“社”之類的團體,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活動,為善會善堂的出現作了組織準備。以規勸民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宗旨的勸善書,如《太上感應篇》、《功過格》、《陰騭文》之類,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對宣揚慈善風氣、促進慈善組織興起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應該強調的是,晚明時期的官僚士大夫針對社會弊陋叢生、危機四伏的現狀,力圖通過端正人心、整頓風俗的方法,重建傳統道德和社會秩序。其中崇奉陽明心學者與佛、道合流,強調行善積德、因果報應,擴大了勸善運動的社會基礎;而堅持程朱理學者則維護儒學正統,從宣傳皇帝圣諭、宣講鄉約入手,將救助貧困視為改良社會的有效手段。兩股力量殊途同歸,共同推動了民間慈善事業的興起與發展。如學者所指出的:“晚明以來善書開始大量涌現,標志著一場新的思想運動正在配釀形成,我們可以稱之為‘勸善運動’。這場‘運動’既有心學家的參與,更有一般儒家士人的積極推動。其目標則是通過行善積德以求得最大限度的福祉,進而重建理想的社會秩序。用儒家的傳統說法,亦即通過‘遷善改過’、‘與人為善’以實現‘善與人同’的理想社會”[1]吳震:《陽明心學與勸善運動》,見〔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因此之故,明末清初以后,善會善堂等民間慈善組織在全國各地廣泛涌現。

明代后期出現的民間慈善組織主要有同善會、放生會、掩骼會、一命浮圖會、救生會(局)、育嬰會等。放生指釋放、救護被捕捉或將被宰殺的動物,如鳥獸蟲魚之類。這種善舉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且在宋代較為盛行。從明末開始,受高僧云棲袾宏《戒殺放生文》的影響,放生善舉得以復興,放生會、放生社之類的民間慈善組織隨之出現。明末清初的杭州、紹興、南京、常熟、吳江、昆山、桐城、北京、番禺等地都設有放生會或放生社,放生事業十分興盛。掩骼會的職能為收集掩埋暴露的無名尸骨。對強調入土為安的傳統中國社會而言,掩骼是倍受重視的善舉,但在明末以前,專以掩埋無名尸骨為職能的民間慈善組織并不多見。至明末崇禎年間,北京和紹興等地相繼出現了掩骼會。崇禎十四年,江蘇太倉州遭遇嚴重旱災,知州錢肅樂組織一命浮圖會。其救助辦法為:事先編纂《察舉饑戶冊》,冊中每頁分三段,上段記施主姓名,中段書寫“認救一命”,下段記錄被救濟者的姓名及救濟日期。參加一命浮圖會的人,根據財力,可一人救濟多人,也可多人合救一人。從當年六月到九月,會員每隔十天向被救濟者提供米五升和錢一百文,使其得以維持基本生活。救濟活動結束前的九月十五日,參加者召開法會,誦讀佛經,向佛祖報告施主和被救濟者的姓名。一命浮圖會也流行于明末的浙江寧波、紹興一帶。救生會(局)的基本運營模式,是由民間或政府出資雇傭水手,置備救生船,在容易發生事故的水面巡視。一旦發生船舶傾覆或有人落水的事故,救生船應迅速前往打撈。遇難者被救后,由救生機構發給衣被,提供食物和醫藥,并給予返家路費;若不幸死亡,提供棺木和墓地掩埋,并進行登記,以便家屬前來認領。育嬰社(會)是以收養棄嬰為職能的慈善組織。救助棄嬰的活動在中國出現很早,但大都由政府主持。嚴格意義上的民間育嬰組織出現于明末。崇禎初年揚州即設有育嬰社(會)。據稱,這個由商人蔡璉舉辦的育嬰機構,聚集愛心人士,收容路邊棄嬰,每人每月出銀一錢五分,雇招乳婦,養育嬰兒,以三年為期,屆時招人領養[2]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版,第73頁。。育嬰社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毀敗,清初順治年間,仍由蔡璉在揚州小東門復建。揚州育嬰社對各地產生了很大影響。約略與揚州育嬰社同時,浙江紹興人錢元登創辦了名為保嬰局的慈善團體,收養遺棄嬰孩,雇老婦和乳婦喂養照顧嬰孩,并準許家境貧寒的夫婦將子女寄養于局。被遺棄嬰孩準人抱養,無人抱養者長成后,由局中代為女子擇配婚嫁,為男子提供教育機會和生活出路。

不過,明末慈善組織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同善會。萬歷十八年,退休官僚楊東明在河南虞城縣最早創立同善會,其后不久便被移植到江南地區。從萬歷后期到崇禎年間,江蘇武進、無錫、昆山、蘇州、松江、華亭、太倉,浙江的嘉善、杭州均設立了同善會。其中,高攀龍等創立的無錫同善會和陳龍正創立的嘉善同善會影響最大,最具典型。從高攀龍制定的無錫《同善會規例》和陳龍正所作《同善會式》中可以看出,勸善是同善會最主要的目的。這一方面表現為每當同善會聚會之際,都要由主會人公開講演,向聽眾進行道德說教;另一方面表現為同善會的救濟對象除貧困這一物質標準外,還有道德方面的要求,具體而言,貧困無依的孝子、節婦,屬于優先救濟的對象,至于“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及年少強壯、游手游食以致赤貧者”則不在救助之列[1]有關同善會的研究,可參見夫馬進:《同善會小史》,日本《史林》65卷4號,1982年。。

清代的民間慈善事業出現了興盛局面,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慈善組織數量眾多。明代各地的慈善組織機構的數量尚屬有限,而清代的數量則大為增加。第二,慈善組織種類齊全。從施濟內容看,有對貧民的施衣、施米、施粥等,有對病人的施藥、診治,有對死者的施棺、代葬及義塚;從施濟對象看,有收容孤老貧病者的安濟堂,有收容流浪者的棲流所,有收養嬰兒的育嬰堂、保嬰堂、恤孤局等,有救濟貞女節婦的恤嫠會、清節堂、儒寡會等,有管束不肖子弟的洗心局、歸善局、遷善局等,有綜合性實施救濟的芹香堂、同仁堂、博濟堂等。可以說,清代的慈善組織機構種類齊全、應有盡有,涉及到了慈善事業的各個方面。第三,慈善組織財力充足。明代的同善會經費極少,主要依靠會員的捐助,能用于救濟貧困的金額極為有限。到了清代,慈善組織的經費來源擴大,金額大為增加,除了地方官員發起募金以外,他們還把沒官田地劃歸善堂,許多士紳也捐建土地、房屋,從而使得慈善組織的不動產數量大增,經費較為充裕。第四,參與慈善事業的社會階層更為廣泛。清代以前,社會救助活動大多是由地方士紳主持的。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達,工商業者開始成為慈善事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辦理善舉成為會館、公所的重要職能[2]王衛平:《清代(康熙~光緒年間)江南城市的公所》,日本《史學研究》總第210號,1995年。。第五,慈善活動的經常化。明代的同善會都是定期舉行救濟活動,或一年二次,或一年四次。而清代的慈善組織則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時施行救濟,活動趨于經?;薣3]詳情可參見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民間慈善事業》,〔北京〕《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1期。。

四、明清社會保障事業的特點及其啟示

明清時期,由于政府重視,傳統社會保障事業得到較為快速的發展,社會保障的內容更為豐富,制度漸趨完善。與此同時,民間慈善事業趨于興盛,在社會保障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梢哉f,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保障事業的興盛時期,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集大成時期。

要而言之,明清時期的社會保障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社會保障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且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華文明的發展從未中斷,而是歷代相承,綿延不絕。與此相應,明清社會保障制度在借鑒和吸收前代經驗的基礎上,得到了繼續發展和完善。這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前代已有制度得到進一步補充和細化,二是民間慈善事業也逐漸被政府納入制度體系,成為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社會保障事業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現代社會保障往往強調國家的保障責任,乃至有學者認為只有國家才能作為社會保障事業的主體。但在明清時期,社會保障事業得到了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參與,各種官民合辦和民間主持的社會保障事業普遍存在,使得明清政府可以廣泛地利用各種資源,各有側重地開展社會保障活動。

第三,社會保障的層次仍然較低,多屬社會救濟的范疇。無論是政府采取的救災備荒、收養孤殘的政策措施,還是民間社會主持的慈善事業,大都集中于對各種社會弱勢群體的收養,使其不致凍餓致死而已。這固然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密切相關,但也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實際狀況相適應。

第四,社會保障具有鮮明的恩惠色彩。現代社會保障通常基于社會公正的原則,視受保障為社會成員應得的權利。但明清社會保障的思想基礎則比較復雜,有民本主義思想、儒家仁義學說、佛教的慈悲觀念與善惡報應學說、民間善書所反映的道教思想、宗族觀念等不同來源,但無論何種思想學說,均將施行社會保障視作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恩惠或憐憫,反映出傳統社會保障事業的局限。

由于政府重視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明清時期社會保障事業取得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其成功經驗和顯著成效,為現代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鑒。但不可否認,在此過程中也有不少的弊端,教訓也是深刻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政治的穩定和良好的社會環境,是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前提。一般說來,王朝初創或者在政治清明的時候,統治者注意總結吸取歷史經驗,比較關注民生,因而大多能制訂并推行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社會保障事業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反之則不然??梢姡蔚姆€定和良好的社會環境,是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前提。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又能營造更為和諧的社會關系,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統治者即便有心,也很難實行并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從明清兩朝的歷史看,社會保障成效顯著的時期,往往是經濟發展水平高、國家財政較為充裕,也即盛世時期。在這樣的時代,民間資金也較為富裕,可以更多的用于慈善救助事業。

各級官員的個人素質決定了社會保障事業的成敗。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治社會,這一特點延續了幾千年。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各級官員的個人素質密切相關。因為中央政府的政策,要依靠各級官員去推動、去執行、去落實。官員個人素質好意味著吏治清,吏治清則官吏實心任事,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得到切實執行,效果自然顯現。官員個人素質不好意味著吏治濁,吏治濁則官吏視制度為具文,甚至借機中飽私囊,社會保障制度往往名存實亡,成效不著。明清時期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之所以不穩定,與官員素質、吏治清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責任編輯:肖波〕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Traditional Socie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ang Weip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itnessed a flourish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The highlights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at period includ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ocial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of clans,and the blossom of unofficial charities.Social secur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complete system,orientation by the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social forces,grass-roots nature and a strong flavor of benefactio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social security;clan;charity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21512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清代江南地區慈善事業系譜研究”(項目編號:10BZS024)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成人|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伦理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高h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亚洲视频影院|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91|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免费|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欧美狠狠干|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啪啪网|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日韩黄色精品|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日韩区欧美区| 午夜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午夜不卡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