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輝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淺談我國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
顏 輝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隨著2012年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的出臺,間接購買者的起訴資格得以肯定,損害賠償之訴制度得以完善,但現有規定仍有不足之處。在借鑒域外經驗的基礎上,立法應明確賦予消費者集團代表、有關機關和組織(如消費者協會)以及卡特爾成員等主體起訴資格,同時通過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反壟斷訴訟救助制度以及重視與互聯網領域有關的反壟斷立法等來完善我國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
反壟斷民事訴訟;懲罰性賠償;訴訟費援助;互聯網
2013年,可謂是我國反壟斷罰單創新高之年。先是國家發改委針對三星、奇美等6家企業合謀壟斷的罰款,后是貴州省物價局和四川省發改委對茅臺和五糧液公司實施的價格壟斷行為的罰款,再到我國反壟斷史上最大罰單的國內6家乳粉生產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而罰款。這些都說明了政府公共執法的效率和力度。但是反壟斷執法機制還需要依賴于私人執法,以避免資源欠缺、執法意愿不足、權力尋租等原因導致的“政府失靈”的尷尬。近年來人們對賦予私人以法律實施權的關注日益增多。我國2008年頒布的《反壟斷法》第50條規定了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但是從執行效果來看,這一條款無異于政策性宣示條款,發揮的作用并不大。再加上反壟斷法追求最大化的懲罰與威懾的實施效果,私人實施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今,私人提起的反壟斷民事訴訟與專門機構的反壟斷行政執法相配合是世界各國反壟斷法實施的普遍做法和明顯趨勢。
在我國《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頒布之前,學者們對反壟斷民事訴訟的起訴資格爭論不休,對于原告范圍莫衷一是。如今,該司法解釋的頒布,間接購買者的起訴資格得到了肯定,但就“因壟斷行為受到損失以及因合同內容、行業協會的章程等違反反壟斷法而發生爭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一條規定是無法解決消費者集團代表、有關機關和組織(如消費者協會)以及卡特爾成員的訴權問題的。這些主體是否具有原告資格?此外,違法壟斷的證明是個極其復雜的技術問題,舉證成本高,如何才能激勵受害者起訴?美國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是否可供借鑒?還有,普通民眾與壟斷企業的經濟能力是存在巨大反差的,而訴訟過程漫長,受害者能否耗得起?是否需要完善反壟斷訴訟救助制度?這一制度如何操作?再者,“騰訊”與“奇虎”之爭的互聯網領域的壟斷如何認定?對此我國立法尚顯滯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但鑒于筆者能力有限,現就相關問題做簡要闡述,以期拋磚引玉。
美國對于原告起訴資格規定了“違反反托拉斯法的事實”、“直接損害”以及因果關系三個要件,并不包括主觀過錯[1](P132);歐共體白皮書規定原告需要證明違法行為、損害及其因果關系即可,并且以違反禁止性規定作為判斷違法性的標準[2](P240)。我國《反壟斷法》第50條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按照這個法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4條,在認定反壟斷民事訴訟原告起訴資格時,應以違法行為、實際損害及二者間的因果關系為判斷標準,這與美國、歐盟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消費者集團代表、有關機關和組織(如消費者協會)和卡特爾成員等主體不完全符合上述的資格要件,他們是否享有訴權?鑒于我國目前反壟斷民事訴訟案例并不多,難以具有足夠的探討價值,筆者現從域外經驗和我國規范本身嘗試探討。
消費者集團代表就自身受損向法院起訴是可被理解的。對于其他消費者的損害,顯然不是代表人的實際損害,也不構成因果關系,那么是適格原告嗎?美國和歐盟的經驗值得借鑒。
集團訴訟較早的體現是股東代表訴訟。美國早在1912年《聯邦衡平規則》第38條就規定了集團訴訟,后來該制度經過修改,強化了私人在法實現中的作用。這一集團中的一人或數人為這個集團提起訴訟,法院的判決效力約束集團的每個人[3](P68)。歐盟目前特別主張競爭法的私法性實施機制,私法性實施最終將演化為對集團訴訟問題的思考[2](P240)。因此歐盟確立了集體權利保障機制,包括團體(代表)訴訟制度和選擇性加入集體訴訟制度。
我國民事訴訟法早就有共同訴訟代表人的規定,即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并且在普通共同訴訟中,如果當事人人數不確定,那么可以以公告的方式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向法院登記,凡是登記的權利人都適用法院的同一判決、裁定,未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起訴也適用該判決、裁定。這一制度顯然可以適用于反壟斷民事訴訟,況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條已經規定了訴訟的合并。所以將民事訴訟中共同訴訟代表人制度運用于反壟斷領域是有必要通過立法明確的??紤]到大多數集體訴訟的主體是傳統上的消費者或小型商業企業,所指控的往往是較大企業的違法行為,沒有一位受害人擁有足夠重大的利害關系而愿意承擔訴訟費用,消費者集體訴訟是克服該問題的一種設計[4](P107)。該集體訴訟不僅使消費者受益,而且維護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規定消費者集團代表的訴權將會產生“個別消費者的維權活動增進全體消費者福利”的效果。
依據美國《謝爾曼法》第4條,當美國政府作為貨物或服務的購買人并且其利益受到限制競爭行為損害時,司法部可以代表美國政府提起三倍損害賠償之訴。即使政府沒有受到損害,也準許司法部代表受害者提起損害賠償之訴。此外,聯邦各州可以以損害州的利益為由提起反托拉斯訴訟,如一個州指控幾個企業共謀提高它們向該州出售貨物或服務的價格[5](P9)。美國勞動法也規定了美國勞工部和公平工作委員會可以被授權代表勞動者個人起訴索賠。再如,Pennsylvania案標志性地建立了代為訴訟理論,即政府可以代表消費者,以政府監護人的身份提起三倍賠償訴訟[6](P94)。
我國反壟斷實施的是“雙層次、三合一”體制,即反壟斷委員會與反壟斷執法機構兩個層次,國家工商總局、商務部與發改委三家行政機關共同執行反壟斷法。它們是否可以作為原告,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依據2012年施行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毙骂C布的《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也規定了“消費者協會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為了貫徹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同樣作為經濟法部門的《反壟斷法》應借鑒《消費者權益保障法》,賦予相關機關和組織的反壟斷訴權,以扶持私人損害賠償權的實現,其目的在于最大化的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的利益。
卡特爾赦免制度始于美國,是指卡特爾成員作為污點證人向競爭事務主管機構指證其他成員的壟斷違法行為,從而獲得法律責任赦免的制度。因為卡特爾隱秘性極高,所以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的官員斥其為“道貌岸然的竊賊行為”,并對其進行嚴厲懲罰。這就迫使卡特爾成員具有較高警惕性,從外部取得其共謀的證據非常困難[7]。由于卡特爾成員間的共謀事實難以被執法機構發現,即使發現也難以取證,所以我們可以效仿卡特爾赦免制度,賦予卡特爾成員訴權,這不僅是促發卡特爾被披露的又一重要舉措,而且也可以使得卡特爾成員因及時停止協議行為后因壟斷行為所遭受的損失得到有效彌補。
這一效仿可能會違背英美法系上普遍存在的“任何人不得因其違法行為獲利”的格言,但事實上,在反壟斷案件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僅僅剝奪了原告在被訴違法行為中是“共同發動人”或者“同等”參與該行為情況下的訴權[8](P210)。在美國,受到起訴的協議當事人可以主張協議因違反反壟斷法而不可強制執行,“法院通常將以法院不強制執行非法許諾為由,不強制被告遵守本法的協議規定”。歐洲法院在Crehan案中也認為基于條約第81(1)條卡特爾協議的成員也享有損害賠償訴權[8](P210)。如果卡特爾成員出于非自愿簽訂了限制和排除競爭效果的協議,而之后損害了競爭和他們的利益,那么他們也應被認定為享有起訴資格。
看來,卡特爾成員作為“適格原告”也具有正當性理由。但是,這可能會造成“如果卡特爾成功,其將從損害競爭中獲利,如果失敗,又能從其他成員那里獲得損害賠償”。所以,有必要借鑒美國與歐盟的實務經驗,卡特爾成員需要證明自己進入卡特爾是非自愿或者停止協議行為后遭受了壟斷違法行為的損害,才能避免違法者反而獲利的狀況,同時可以誘使揭發、起訴和終止違法壟斷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頒布,宣告了反壟斷法第50條這一宣示性條款時代的結束,對私人訴訟中的管轄、舉證和原告資格等都進行了初步細化,但是這僅僅是完善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的第一步。前文所述的原告范圍就仍然有探討的余地,這需要結合我國的司法經驗來及時地修訂相關法律。
我國反壟斷領域私人執行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最高人民法院曾經出臺的《中國競爭政策與法律研究報告(2010)》中披露出自2008年8月到2010年5月全國法院受理的壟斷糾紛僅10件且判決處理的案件全部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究其原因在于受害者舉證難。所以《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降低了原告舉證門檻,例如對于公用企業和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和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認定被告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边@是對作為弱勢群體的受害者的傾斜保護。此外,起訴資格的放寬也說明目前立法界希望民眾掀起反壟斷民事訴訟的高潮。
要想進一步推動反壟斷私人執法,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該制度是用高額的懲罰金來激勵受害者起訴以達懲罰、威懾違法者之效,現今英美法系國家主要將此制度適用于產品責任領域,在我國最早見于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以用來懲罰商品和服務的欺詐行為。由于其突破實際損害賠償原則,學界對此制度一直頗有爭議。但不得不說,此制度將補償性賠償和懲罰性賠償結合在一起確實能有效地喚醒私權意識,其實美國《克萊頓法》第7條就有“任何人由于反壟斷法所禁止的事項而遭受營業或財產損害的人……不論損害大小,一律給予其損害額的三倍賠償及訴訟費和合理的律師費?!?/p>
訴訟救助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為了使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獲得法律救濟,對其實行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制度。我國新舊民事訴訟法都是籠統得規定該制度,《訴訟費用交納辦法規定》對此進行了詳細規定,主要涉及到經濟狀況和主體范圍的相關事宜。但是主體范圍顯然過窄,可參照國外立法。例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114條就有相關規定,申請訴訟費用救濟的當事人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經濟確實困難以及“捍衛的權利有希望得到結果并且不是輕率的”。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2條第1款也要求當事人符合兩個條件:沒有財力支付訴訟費或支付訴訟費生活會顯著困難以及“并非無勝訴希望的”。所以,反壟斷民事訴訟的受害者如果經濟確實困難或者訴訟成本(如舉證成本)高昂,且能夠提供證據初步證明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壟斷行為的損害,則可以申請訴訟費援助??紤]到訴訟費是法院收入的重要來源,國家財政對此可以予以適當補貼,支持法院貫徹落實訴訟費援助制度。
經營者作為理性的經濟人,追逐利益是其本能。所以,壟斷行為屢禁不止,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ヂ摼W作為信息時代下重要的傳播媒介,自然成為經營者們爭奪的焦點。被稱為互聯網反壟斷第一案的“奇虎”與“騰訊”之爭,更是暴露了反壟斷相關立法的滯后性。此案中最令人關注的是“相關市場”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問題。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商品范圍要考慮商品的物理性能、使用目的、商品價格、消費者偏好等,而地域范圍要綜合運輸成本以及市場進入的障礙等考慮。此外,《歐共體競爭法中界定相關市場的通告》和美國法院的判例,則又以合理的可替代性規則和需求交叉彈性規則來作為界定相關市場的標準。所以,相關市場的界定是一個極為復雜且要考慮多種因素的過程。此案中,互聯網應不應該有產品市場的劃分?所有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是否都在一個平臺上、存在競爭和替代關系?騰訊是否具有相關市場內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的能力?這都是法院要判定的問題。顯然單憑現在不完善的法律、不規范的行業標準,確實給法官留下了難題。如今,該案已經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無疑將成為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的教科書。西諺云:“經驗是法律的生命”,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的司法經驗最終將上升到立法的制度層面。但不管結果如何,可以說,“3Q大戰沒有輸家”,全社會的關注必然推動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立法。
控訴壟斷者以損害公眾來“肥己”是很有吸引力的[9](P326)。所以,要糾正壟斷違法行為,需要給予受害者充分的激勵,讓壟斷者憚于行為成本的高昂而不敢冒險。如今,建立與公共實施機制相匹配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制度是大勢所趨。在中國,違法壟斷行為是要付出代價的。作為“市場經濟之憲法”的反壟斷法,應當規定消費者集團代表、有關機關和組織以及卡特爾成員的訴權;同時,建立反壟斷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反壟斷訴訟費援助制度、完善與互聯網領域相關的反壟斷立法。這些無疑是與時俱進的明智之舉!
[1]詹昊.中國反壟斷民事訴訟熱點詳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方小敏.競爭法視野中的歐洲法律統一[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
[3][日]田中英夫,竹內昭夫.私人在法實現中的作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李俊峰.反壟斷法的私人實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5]王健.反壟斷法的私人執行—基本原理與外國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劉寧元.中外反壟斷法實施體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張晨穎.論卡特爾赦免制度原理——兼議我國《反壟斷法》第 46 條之適用[J].清華法學,2008(1):72.
[8]戴賓,蘭磊.反壟斷法民事救濟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美]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朱 斌)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Antitrust Standing of Our Country
YAN Hui
(Law School of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
With the issue of 2012 antitrust civil litigatio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the suing right of indirect buyers is enforced,the compensation lawsuit system for antitrust damages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However,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gulations.Based on reference from foreign experience,principal suing righ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nsumer group representatives,relevant agencies and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cartel members.At the same time,anti-monopoly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perfec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unishment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ntitrust,so as to improve the anti monopoly relief litigation and increase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of Internet domain.
antitrust standing;punishment compensation;assistance for litigation cost;Internet
DF41
A
123(2014)02-0090-05
2013-11-28
顏 輝(1990-),男,江蘇金壇人,揚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