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利 王志國/天津寶坻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卷首篇
淺析我國開發區發展問題及措施
陳盈利 王志國/天津寶坻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開發區是一種享有特殊經濟政策、從事某種經濟活動的地域類型。開發區的建設推進了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對外開放,被認為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方法。我國自80年代初興辦經濟特區以來,各類開發區在全國快速發展,在功能和類型上呈現多種多樣的態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開發區的發展同樣面臨著新的問題,本文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實現開發區發展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
開發區;創新;可持續發展
我國開發區的發展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0年我國在東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興辦經濟特區;1984年,我國宣布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并在這些城市中設立數量不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90年代以后,開發區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2002年6月,我國僅國家級的各類開發區已達160多個。概括來講,我國開發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1984~1991年的沿海小布點、1992~1997年的東部和南部大鋪開和1998年以來向全國大邁進3個階段。開發區的功能和類型呈現多種多樣的態勢,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金融貿易區、旅游度假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開發區的級別呈現自上而下的態勢,如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縣級、鄉鎮級、村級等工業園區。開發區的發展之所以呈現如此快速的發展態勢,主要是因為我國開發區在對外開放、吸引外商投資、擴大外貿出口、發展高新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一)用地指標不合理
我國開發區發展的過程,與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實施過程緊密相聯并與全球經濟活動密不可分。由于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和空間上的梯度性,我國開發區是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城市劃定的小塊區域中實驗性的發展,所以在規劃之初由于各種原因在用地指標的劃分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現象,如如青島、煙臺、連云港等開發區因規劃面積過大,造成土地大量閑置;而如溫州和上海漕河涇等開發區則由于用地規模太小,限制產業的進一步集聚。
(二)內外資利用脫節
由于區域經濟空間相互作用的微觀機制是企業,所以如何通過與跨國公司建立生產鏈的聯系,納入其全球生產運營的體系,協助本地企業從跨國公司獲得知識和技術轉移,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成為擺在各個開發區面前不可忽視的問題。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開發區由于歷史和經驗的原因,在設計伊始主要定位于如何利用外資,而沒有考慮所處的區域背景;同時開發區引進的外資企業在產業定位上與周邊地區的企業發展相脫節,一些外資企業僅專注生產鏈的某一環節或某一領域;因此,這種發展形式不能實現開發區內外企與所在區域的產業聯動。這種“各自為政”式的跨國公司投資狀況,會使得當區位條件發生變化時,這些外資企業考量自身發展極有可能轉移投資,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于一些開發區來說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
(三)開發區間發展差異明顯
由于成立于不同的時期,受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導向的影響,加之各具不同的經濟發展歷史和地緣條件,我國開發區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總體來講,批準先后決定開發區不同的發展優勢,1992年以前批準的天津、大連、廣州三個開發區經濟總量之和占全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總量的30%以上,并持續保持領先水平,而后批準的昆山、長春、沈陽三個開發區的增長速度最快;政策導向決定開發區經濟發展態勢,東部沿海開發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同時在大力發展西部的號召下,近些年來重點發展的西安、重慶、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狀況遠遠優于西部其它經濟技術開發區;歷史和地緣條件決定開發區發展的實力,由于我國第一批開發區主要集中于經濟發展活躍的沿海城市,這些地區占據了地緣優勢,能較快捷地利用周邊的經濟條件,而后起的第二、三批開發區大部分集中在經濟相對保守的中西部地區,因此第二、三批開發區的實力明顯低于第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實力。
(一)整合資源形成立體空間優勢
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開發區依然延續以往開發區發展的慣性模式,一味追求批租土地、爭上項目,并積極尋求政策層面上的園區級別建設,而從全國來講,由于各地都設有國家級的開發區,所以這種特殊政策的效力將越來越弱化。而從企業的本質特性而言,企業投資不僅要關注于開發區的政策層面,而且更要關注于各類生產要素的時空組合是否有利于企業的成長,是否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所以從各級政府來講,也不應該把眼光只停留在是否設立開發區,開發區是何種級別,而是應該著力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開發區應制訂相應優越的投資政策,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形成具有簡便、快捷、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辦事程序;在立項過程中,把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納入決策體系,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重組,營造適宜企業投資興業的立體空間優勢。
(二)整合內外資企業形成聯動區域優勢
從自身的發展而言,這些跨國公司為了推行全球化戰略,勢必要以自身的資金和技術優勢與中國特定的經濟活動空間相結合,從全球的角度將中國開發區作為組織其生產運營的首選之地。但很多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盡管產出很高、利潤很好,但從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言,外資企業仍然“游離”于區域之外。這些外資企業鮮少關注與當地企業的聯系,而當地企業也苦于無緣與這些外資企業實現有效協作,使得“近水樓臺”難于“先得月”。這種情況下,要強調社會文化聯系在開發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以情聯商”、“以誠聯商”、的招商模式,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密切聯系。這就需要開發區應發揮相應的經濟管理的優勢,著力制定適應內外資聯動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和高效運營體制和環境;應著力搭橋牽線強化內外資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協作;尤其應成立可行的服務平臺實現內外資企業之間有效轉移專有技術和知識,提高地區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整個區域內外資企業聯動發展。
[1]付曉東、胡鐵成,區域融資與投資環境評價,商務印書館,2004.11.
[2]夏海鈞;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3]石萬鵬,中國投資環境與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4]何興剛.城市開發區的理論與實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