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炎輝 劉艷玲
(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中心支行,吉林白城 137000)
互聯網金融監管思路探析:扶持與監管并重
歐陽炎輝 劉艷玲
(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中心支行,吉林白城 137000)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顯示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本文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它的作用及其風險,就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提出了需要思考的問題和監管的基本思路。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作用;風險;監管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金融服務提出的更高要求,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了互聯網金融。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便利了社會資金的融通,為傳統的金融業帶來生機和活力。在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中國的金融效率、交易結構,甚至整體金融框架都將發生深刻變革,互聯網金融這一新生事物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互聯網金融還處于不斷創新與探索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引導與監管,促進其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是在電子貨幣、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它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可移動的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和金融電子商務等模式。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當前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互聯網支付方式。這既包括了各家商業銀行推出的網上銀行支付模式,還包括第三方支付模式和手機支付模式。網上銀行支付方式是大家所熟知的網銀,是傳統的金融借助互聯網渠道為大家提供服務。第三方支付模式是由銀行以外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買方選購商品后,貨款支付給第三方支付平臺,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手機支付模式即移動支付,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手機將成為人們日常支付的主要方式。
二是P2P小額信貸。P2P小額信貸是一種將互聯網和小額信貸緊密聯系的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通過P2P網絡融資平臺,借款人直接發布借款信息,出借人了解對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后,直接與借款人簽署借貸合同,提供小額貸款,并能及時獲知借款人的還款進度,獲得投資回報。這是由網絡融資平臺取代傳統的金融中介,把資金出借方與需求方結合在一起。這實際上是民間借貸的互聯網版本。
三是眾籌融資。它是通過社交網絡募集資金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眾籌,就是集中大家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這種模式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融資模式,人人都可以通過這種籌資方式獲得從事某項創業的資金,使得融資的來源不再局限于風險投資等機構。
我國互聯網金融近幾年獲得了快速發展。在支付結算方面,2011年5月26日,央行首次向支付寶、財富通、快錢等27家企業頒發了《支付業務許可證》。目前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已有200多家,2013年中國第三方支付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43.2%。支付寶稱2014年3月份以來用戶日均手機支付2500萬筆,而2013年12月是日均1200萬筆,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增長了一倍多。余額寶上線一年用戶已經過億,超過發展了23年的A股用戶數。
在信貸方面,中國網絡借貸平臺已經超過2000家,活躍的P2P小貸平臺超過350家,累計交易金額超過600億元。
在證券方面,2013年8月,國泰君安作為首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加入央行支付系統,使得不光是通過賬戶實現股票交易,還可以使投資者使用資金時不必再通過銀證轉賬,直接利用券商賬戶實現支付和清算功能。
在保險方面,早在2010年就有平安、安邦等多家保險公司在淘寶網上開展保險產品銷售業務。2013年2月由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和中國平安聯手建立的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獲得批準。
作為對急速發展、形成包抄之勢的互聯網金融的回應,傳統金融機構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工行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建行推出“善融商務”,交行推出“交博匯”,2014年2月28日民生銀行直銷銀行“如意寶”上線,還有其他銀行推出了類似產品。
(一)優化資源配置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有大數據、社交網絡、云計算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的支撐,資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網上發布并匹配,供需雙方可以直接聯系和交易。個體之間直接金融交易這一最早金融模式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煥發出新的活力,可以達到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和銀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在這種資源配置方式下,雙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時進行,信息充分透明,定價完全競爭(比如拍賣式)。這也是一個公平的市場,供需方信息透明、雙方都有公平的交易機會,諸如中小企業融資、民間借貸、個人投資渠道不暢等問題就容易解決。
(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將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據統計中國眾多的中小企業,貢獻了GDP的60%,稅收的50%,解決了75%的就業人口,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卻很難得到金融的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業銀行難以全面掌握小微企業的資信狀況,對其發放貸款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因而不愿意支持,這也是政府和監管部門難以用行政手段督促商業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的原因,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痼疾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根據用戶的海量信息對其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對無不良記錄的自然人,小微企業發放一定額度的純信用貸款。其授信額度按照相關的指標體系評分后動態管理,貸款的審批、發放、歸還都在網上進行。這使得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風險降低,成本下降而有利可圖。小微企業在大銀行得不到滿足的需求,都迅速地被互聯網金融承接,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或可解決。
(三)防范金融風險的手段得到加強
互聯網金融在運作模式上更強調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核心業務的深度整合,顯示出強大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通過海量數據的分析研究確定研究對象的信用等級,作為控制信貸風險的依據。由于信息覆蓋的完整性,信息收集的及時性,使得對風險的把握和控制更為精準和到位,增加風險的可控性和管理力度,有利于及時發現并解決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
(四)提供差異化服務成為可能
在互聯網時代,利用大數據開發新的預測和分析模型,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準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臺在營銷和風控方面有的放矢,有前瞻性的有針對性的提供差異化服務。
(五)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互聯網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金融交易不再依賴于任何傳統的物理網點,可以提供365天24小時全天候服務。所謂“一卡在手,消費無阻”,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變成了“手機在手,暢行無阻”。隨著Wi-Fi、3G、4G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融合日益明顯。移動支付將與銀行卡、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方式進一步整合,真正做到隨時、隨地和以任何方式進行支付。隨著身份認證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等安全防范軟件的發展,移動支付不僅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小額支付,也能解決企業間的大額支付,替代現金、支票等銀行結算支付手段。互聯網的未來是任何人的任何事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辦理,互聯網提供的是永遠在線,隨時互動。
(六)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利率市場化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企業和理論界都喊了很久,但一直沒有大的實質性的動作,隨著余額寶等理財產品的上線,這一進程在加快。由于余額寶的加入,資源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得到了合理配置。利率最后會體現在總供給與總需求關系的平衡上。從P2P的特點來看,海量的資金供求雙方信息都在網上發布,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利率最終體現在資金的價值上,利率走向市場化。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業務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結合而產生的,依賴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具有高效率,廣覆蓋,發展快,管理弱,技術含量高等特點,具有與傳統金融業不同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不健全,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臺由于準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阿里巴巴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的虛擬信用卡是由銀行簽發,但申請者的信用審核將完全基于其在網上的消費紀錄。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企業只是把商業銀行作為發放虛擬信用卡的渠道,不會按照傳統業務標準作用戶審核,很容易引發偽冒申領惡意透支等欺詐風險。顯然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銀行你簽發的信用卡,但你不審核持卡人的信用狀況,一但出現惡意透支,銀行還是要吃不了兜著走。
(二)期限錯配風險
短期負債投資于長期資產,這是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也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互聯網理財產品同樣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較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兌付,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有的互聯網理財產品給出較高的預期收益,同時承諾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加劇了風險程度。
(三)最后貸款人風險
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貸款人支持。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同時也缺乏最后貸款人保護,那么一旦互聯網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目前還沒有構筑起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御體系,也沒有最后貸款人提供的保護屏障。
(四)法律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基本上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游走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互聯網金融的所有交易都在網上進行,一旦出現紛爭,如何處理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由于缺乏門檻與標準,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經營不規范,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并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監管部門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難度加大
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挑戰。傳統貨幣與電子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有多大;互聯網金融企業吸收的存款是否應與商業銀行吸儲同等管理,繳不繳存存款準備金,如何繳存等問題值得中央銀行注意。而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投向不符合中央銀行信貸調控政策。一些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開發商在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的情況下仍得到畸形發展與其不無關系。另外,龐大的P2P小貸投向完全不受任何約束,影響了中央銀行信貸政策作用。
(六)信息不對稱與信息被濫用的風險
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監管缺失的狀態。那么,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范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還有互聯網金融企業保留著所有交易雙方的電子憑證,而普通消費者一方無任何憑據,一旦出現糾紛,普通消費者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如何維權問題等均是監管部門需解決的問題。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并將之用于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另外,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實全面準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程度,這里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消費者在發生支付業務時,真實姓名,證件號碼,銀行卡號以及銀行卡上很重要的有效期和CVV碼等大量的個人重要信息留存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缺乏法律規范與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存在被企業的因一己私利濫用的風險。
(七)技術風險
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快速遠程處理能力,在為便捷、快速的金融產品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加速了風險集聚的過程和程度,有可能導致風險的積累和爆發。互聯網金融企業處于開放式的網絡通信系統中,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絡黑客的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一)掌握創新與監管之間的尺度
創新與監管歷來就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任何金融創新都必然伴隨著新的金融風險的產生,過度的監管必然扼殺創新,但無監管的創新也必將帶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無序瘋長。因此,對于尚未發育成型的互聯網金融,是采取鼓勵創新加以疏導,還是采取金融抑制,將考驗監管者的智慧。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應當基于兩個基本判斷:一是,任何形式的金融創新,是否有利于方便人們的生活,是否有利于給大眾帶來實質性的經濟利益改善,是否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二是,金融創新是否會給社會生活、金融體系、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對于余額寶這類互聯網金融產品,在鼓勵創新與監管之間,天平應向前者傾斜。但是這種傾斜需要把握好尺度。鼓勵的是金融創新,而不是違規行為。對于真實存在的違規行為決不能縱容,要堅決取締,保證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風險的容忍程度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處于培育期,還沒有健全的風險防控體系,市場準入的門檻還不確定,參與者難免良莠不齊,必然伴隨著風險。其實不管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它一產生就有風險存在,而金融的核心就是管理和掌控風險。不能因為出現了風險就徹底否定一個行業,而是加強管理,盡最大的可能將發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三)監管主體責任劃分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因其業務的多樣性,需要分清不同監管者的監管責任,同時單一部門已經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監管。拿余額寶為例,它是掛靠于支付寶上的一款理財產品,支付寶是第三方支付歸央行管理,而余額寶實質是貨幣基金應歸證監會管理。因此在市場準入、風險準備金撥備、交叉跨界等互聯網金融監管上需要加強部門協調,避免都管又都不管的情況出現。由于互聯網金融構建于互聯網基礎之上,利用了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因此,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利用“大金融”理念來統籌包括“一行三會”、工信部、財政部、發改委在內的多部門協調監管。
(四)資金“體外循環”問題
目前有不少用戶將資金留存在支付機構的虛擬賬戶上,既可以直接消費,又可以理財,如支付寶、余額寶等。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的隱蔽性、匿名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備性,沒有建立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記錄保存和抗議交易分析報告節制,資金的真實來源和去向很難辨別,使得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洗錢等資金的非法轉移有了空間。當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交易中介時原本銀行所掌握的交易過程(付款人——收款人)被割裂為兩個毫無聯系的交易(付款人——網絡支付機構——收款人),甚至完全拋棄銀行這個傳統的交易中介。在支付寶上可以通過虛假的商品交易實現資金的轉移,而完全不受中央銀行支付系統的監督。虛擬賬戶表面上與其他銀行賬戶等價,實際上卻不完全被監管所覆蓋,它完全游離于銀行的個人賬戶之外,脫離了中央銀行的賬戶管理和支付結算監管,形成“體外循環”。對于這種由虛擬賬戶而導致的資金“體外循環”的管理,相應的監管方式需要創新。
我們既不能過分夸大互聯網金融的短期影響,也不能低估它帶來的長遠變革能力。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目前全球也都在探索當中。對其監管的重點在于避免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讓現有金融體系更活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創新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的金融監管理念,堅持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并重,進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監管原則。
(一)加強行業自律
在目前監管還不明確或者還不到位的情況下,可以在政府的指導下成立相關的行業協會,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領導和作用,規范行業的行為,在行業協會這個平臺上互相協商,使這一行業更好地自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當前監管方面的缺位和存在的不足。
(二)作好信息披露和信息保護
要規范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發布行為,在介紹互聯網投資產品收益的同時,要確保互聯網投資產品的風險得到充分披露。相關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核查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布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發布虛假信息的要堅決打擊。對借款人或者籌資人,互聯網金融企業要進行客戶身份識別,要對其個人信用進行嚴格審核,要完善與個人征信體系的融合,將信息偽造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時,消費者的大量個人信息滯留在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部門要監督互聯網金融企業只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使用這些個人信息,切實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被誤用或盜用。
(三)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
要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高于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不管是理財產品還是P2P小貸,高收益必將與高風險伴隨,投資者在利用互聯網金融進行投資理財時,在獲得預期高收益的同時要有相應的產生風險、承擔損失的心理準備。要告訴投資者投資有風險,投資要審慎,投資要理性。
(四)堅決打擊違法犯罪
對于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尚缺乏足夠的時間序列和數據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觀察期。對一些新的東西,要鼓勵創新和發展,允許摸索,包容失誤,但同時絕不姑息欺詐、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對真正的違法詐騙行為要及時取締,堅決打擊。
(五)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互聯網金融是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要從更高層次上來防范計算機病毒和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在加強技術防范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計算機病毒的制造者,對畜意侵害互聯網金融網絡的黑客繩之以法。
[1]郭軍.網絡金融的沖擊與機遇[J].中國金融,2013.24.
[2]宮曉林.互聯網下的新金融形式[J].中國金融,2013.24.
[3]張光華.互聯網金融浪潮下城商行經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吉林金融研究,2014.1.
[4]曾康霖.漫談網絡金融[J].征信,2014.3.
The Thoughts on Supervision of Internet Finance—Support and Supervision
OUYANG Yanhui LIU Yanling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fi nance has been getting fast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hows its strong vita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its functions, risks, an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thoughts of supervision about the internet fi nancial supervision.
Internet Finance; Effect; Risk; Supervision
F830
A
1009 - 3109(2014)08-0030-06
歐陽炎輝,男,漢族,碩士,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中心支行,經濟師。劉 艷 玲,女,漢族,本科,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中心支行,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