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離退休干部處課題組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當前養老制度改革對離退休干部工作的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離退休干部處課題組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養老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金“雙軌制”的現狀亟待解決。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明確:“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可見政府已將養老制度改革納入重要議事日程。
1998年,原勞動部、財政部以文件形式明確了人行統籌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統籌的性質,并指出待國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后,人行系統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因此,隨著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影響到人行系統離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作為離退休干部管理工作者,如何應對養老制度改革帶來的諸多影響,做好新時期離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務工作,對于保持人行系統人員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民銀行統籌現狀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于1994年建立了系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單位和個人分別按繳費基數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由總行實行統一管理,專項儲存、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基金收支實行兩條線管理。多年的實踐表明,這一制度的實行對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水平、穩定職工隊伍、增強組織凝聚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新增退休人員的快速增加和養老金發放標準的逐年提高,現行人行系統養老保險問題凸顯。
(二)存在的問題
1.養老金嚴重收不抵支
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近年來又逢人行系統退休高峰期,新增退休人員增加較快。以長春中支為例,近5年新增退休人數增幅達到27%。由于人口壽命的延長,人行系統贍養比(指離退休人數占在職人數的比例,反映的是在職人員對離退休人員的贍養負擔,贍養比越高說明負擔越重)也是逐年提高。以長春中支為例,2008年末為42.23%,2013年末已上升為56.59%,同比上升了14.36%;另一方面,為保障退休人員晚年生活水平的穩定,近年來人行系統逐步提高了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由于退休人數的增加和養老金標準的提高,養老金支出金額增長迅速,而在職人員繳費收入增長相對緩慢,且單位繳費率一直未提高(人行單位繳費率13%,其他事業單位繳費率20%),導致養老金收不抵支狀況日漸明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基金缺口問題日漸嚴峻。
2.個人賬戶空賬嚴重
根據制度規定,人行系統目前養老保險單位繳納部分直接納入統籌基金用于日常支付;對于個人繳納部分,須根據個人當年實際繳費額、歷年個人賬戶結余以及當年記賬利率等做好個人賬戶金額的記載工作。但實際中,國家規定人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制,當期個人繳費全部用于當期基金支出,其個人賬戶更多的只是“名義賬戶”的概念,存在個人賬戶空賬現象。
雖然人行系統建立了相對成熟的養老保險制度,并設立了個人賬戶,但在最核心的退休人員養老金計發辦法方面,和其他機關事業單位一樣,人行系統退休人員一直實行退休金制度,養老金標準完全取決于其退休前擔任的行政職務或專業技術職稱,沒有和個人賬戶繳費情況掛鉤,顯然不符合國家養老制度改革的方向,人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為重新構建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提供了契機,應藉此打破城鄉界限和職業界限,跨越戶籍制度的藩籬,建立基于國民身份的單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僅為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奠定基礎,也為2020年實現“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條件。
1.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解決“雙軌制”問題,讓養老保障更加公平。
我國的養老保障事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基本建立起“人人享有養老保障”的制度體系。目前,公平性目標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制度設計多元化的問題,特別是不同群體戶籍身份不同、就業崗位不同,對應的養老保障制度設計不同,享受的養老保障待遇差距較大,不能體現每一個公民公平地享有社會保障權利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這意味著從制度上根本解決這一問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障從退休金制度走向養老金制度,實行與企業總體一致的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體現人人平等享受養老保障權利的機會公平。
2.全國統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降低繳費率,保障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指養老保險制度具備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社會養老保險能否具備財務上的可持續性,確實需要頂層制度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目前,各地基本養老金封閉運行,發達地區基金結余不斷增加,欠發達地區基金收不抵支,必須通過財政補貼予以彌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實施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能夠從3個方面改善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一是調節地區收支余缺,避免基金缺口,減少財政補貼負擔。從全國范圍看,當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狀況是收大于支,基金累計結余不斷增加。如果采取全國統籌,能夠實現收支預算平衡,個人賬戶實賬積累并增值運營。二是降低養老保險實際繳費率。一方面能夠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增強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能夠降低職工養老保險的制度門檻,讓低收入群體和靈活就業人員有能力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大參保面,提高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的贍養比,有利于基礎養老金的財務優化。三是方便參保人員在地區間的流動,減少因工作地點變動導致的退保、斷保情況,簡化人員流動時養老關系轉移接續手續,有利于提高基金的管理效率。
3.做到對老年人的雙重保障。
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制度提出了嚴峻挑戰,這主要涉及到老年人的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為此,今后養老模式改革的方向一要強調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規范有序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以及各種商業性人壽保險,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二要大力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探索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老年人福利和社會服務體系為依托,以老年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安老模式。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尤其對人行系統長期以來依靠單位養老的退休職工來說,他們更加關注此次改革的進程與成效。為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通過走訪、慰問等形式,對人行離退休干部的思想狀況進行摸底調查,了解他們對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的認識、期盼和擔憂,并對各種思想進行歸納與分析,以期為今后老干部工作提供借鑒。
(一)養老制度改革使離退休職工思想情緒受到沖擊
到目前為止,而且最終到“并軌”制正式實施起,人行系統退休職工退休金會一直由單位發放,退休后仍是單位的人,有專門的離退休干部管理處負責其日常管理與服務,他們自身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實行養老制度改革后,退休金將由社會保險部門支付,退休人員與單位的關系趨于淡化,難免會產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還有部分退休職工因擔心既得利益受到影響而產生焦慮、擔憂甚至抵觸的負面情緒,進而導致退休職工隊伍思想狀態不夠穩定。
(二)在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進程中,傳統的工作思路和服務方式亟待轉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這新一輪改革,是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系統協調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為重要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改革,涉及領域多、范圍廣、困難度大。為了適應全面改革的新形勢,也為了保障人行社會養老制度改革能夠順利實施,老干部工作需要轉型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離退休干部隊伍在人員結構、思想狀況、利益需求、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為了適應離退休干部的新變化,老干部工作也需要轉型發展。
(三)活動經費緊張,落實“兩個待遇”越來越難
養老制度改革的關鍵是為了打破“雙軌制”,維持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逐步推動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所造成的活動經費不足的狀況日益突出,受經費制約,落實兩項待遇會越來越困難。
(四)離退休人員參加社區活動難
依托社區提供特色的各種養老服務也是今后改革的大方向。一方面,在社區活動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不少離退休老干部向往參加距離自己居住地較近的社區活動。但社區規定,離退休老干部所在單位必須繳納一定的費用才允許參加社區活動,而離退休老干部因單位相關費用問題,而被拒之于社區活動的大門之外的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部分老同志開始工作就固定在一個單位,認識了一個群體,生活在一個圈子。規劃到社區后,新朋多了,老友少了,感覺離原單位距離似乎遠了,難免產生失落感,主觀上不愿意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改革進程推進的關鍵時期,針對新形勢的發展需要,離退休干部工作部門要擁有前瞻性的思想,與時俱進,定期研究分析離退休干部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經常探索離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要把封閉式服務方式向社會化開放服務方式拓展,創新服務手段。及時掌握退休干部思想狀態和生活狀況,有針對性進行思想教育,及時了解退休干部隊伍在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采取有針對性措施進行解釋、疏導工作,幫助退休干部樹立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轉移工作思路,加強思想宣傳教育,成為離退休干部工作的當務之急
在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進程中,為確保養老制度改革方案的順利推行,做好離退休干部的管理與服務工作,保證離退休隊伍的和諧穩定尤為重要,也是高效履行央行職能、實踐和諧央行理念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加強輿論導向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的有關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消除退休人員的顧慮,保證離退休隊伍的和諧與穩定。二是要及時傳達國家及上級行研究制定出臺的離退休干部相關政策規定,特別是離退休干部在養老、醫療等方面應該享受的待遇,引導他們準確領會黨和國家關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三是要組織老干部開展經常性的學習活動,加強思想宣傳教育,改變老同志傳統的慣性思維模式,及時做好老干部的思想宣傳引導工作,幫助離退休職工正確理解和認識養老制度改革的方向,及時認清和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維護離退休干部隊伍的和諧穩定,保證新政策的有效落實,促進養老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
(三)充分發揮基層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宣傳組織作用
黨的各項改革政策實施,都會考慮老同志的整體利益,不能使他們生活水平下降,會讓他們盡量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達到消除他們思想模糊認識的目的,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強化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設,以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建設為依托,宣傳先進典型,弘揚正氣,引導離退休干部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價值觀,顧全大局,全面提高離退休干部隊伍的思想建設水平。充分發揮離退休黨支部組織宣傳作用,切實做好養老制度改革政策宣傳解釋工作,教育引導廣大離退休職工正確認識改革,正確對待利益調整,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擁護改革,同時在改革中充分保障和維護所有職工的正當利益,最大限度地讓職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積極為退休干部發揮余熱提供條件,促進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社會化
充分調動退休干部服務社會發揮余熱的熱情和積極性,在保持原有管理關系、服務關系的基礎上,可充分發揮街道、社區、老年大學等各種社會服務組織的作用,讓離退休干部就近學習、就近活動、就近發揮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單位、街道、社區、養老機構、家庭相結合的離退休干部生活服務體系。要更加重視離退休干部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打破以物質生活保障為主的服務管理模式,根據離退休干部的理想、愛好、經歷、心理及健康狀況,搭建離退休干部各顯其能、各取所需的平臺,滿足離退休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價值追求,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文化養生等新型服務,通過大力宣傳和推廣退休干部在老有所為方面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退休干部在老有所為方面繼續發揮作用,不斷推動離退休干部服務工作轉型升級,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五)積極宣傳和倡導社會養老
借助日益完善的社區服務力量,減輕離退休干部家庭負擔。隨著我國四、二、一家庭主流的形成,退休干部“空巢”情況顯著增多,社會養老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而社會養老的觀念形成,無論是對離退休干部還是工作人員來說,都需要經過一個長期認識過程。要使老干部工作具有前瞻性,作為管理部門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把它作為意識領域的一項長期工作來抓。同時,作為老年管理部門,加強與社區相互配合與支持,將各自擁有的資源加以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對納入社區化管理產生抵觸情緒的老同志,單位的工作人員要向老同志宣傳“三不變”的原則,既黨組織關系不變,單位隸屬關系不變,原單位關心照顧老同志的責任不變,徹底打消他們對社區化管理的疑慮,積極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來。
(六)與時俱進,創新方式,高效履職,促進和諧央行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工作人員素質對離退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起決定性的作用。離退休干部工作部門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及時學習、掌握有關政策文件精神,加強自身隊伍建設。不僅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工作熱情,而且更需掌握退休干部政策規章及老同志生理、心理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識,通過全方位提高業內人員素質來滿足不斷變化的老干部工作需要。
總之,做好離退休干部服務管理工作,應以服務改革大局為工作重心,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進和完善離退休干部服務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正確引導離退休人員充分認識養老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在改革進程中廣泛征求老干部的意見,確保養老制度改革的順利和成功。
(責任編輯:何昆燁)
課題組成員:馬曉民,朱晶玉,杜 鷹,王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