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認識能力的集中體現。當前,小學寫作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害怕寫作。不但學生如此,就連很多教師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那是什么原因呢?
關鍵詞:作文;教學;消除;障礙
經過多年的實踐研討與觀察積累,我發現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學生作文難。
一、觀念的誤區
師生感到難,還是與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有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單參與文章作法的指導,還要努力幫助學生排除寫作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和認識上的障礙。因此,首先教師要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寫作觀,深入認識把握寫作的過程。學法緣于教法,只有教師觀念正確,教法才不至于走入誤區,學生的學法,寫法也會不知不覺走上正道,形成正確的寫作觀。作文并不難,就是一種交流,一種表達,就是把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感受、想法等等寫出來,而不是胡編亂造,東拼西湊,或照搬他人,這個觀念的形成也有助于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實質上,這不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
二、教師要求高
教師對學生習作要求偏高,會使學生感到作文難。這里的
“高”是教師不經意使然,是教師以成人的思想、心理、語言、習慣等去看待學生習作而形成的。一定要加強改進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教師的高要求會有所降低,學生感到難的程度也會隨之下降。比如:對一篇習作要從多角度去評價,如果一個學生選擇了自己經歷或周圍他熟悉的內容為素材,但在其他方面敘述欠生動,語言啰嗦等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此時教師應表揚他選材的方法,其他方面則有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年段的增高,逐步的訓練,知識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加而慢慢得到提高,這時可略作指點,不必在某一年級某一篇習作中作完整的要求。教師對學生習作要求高是因為他沒有正確理解把握寫作的階段性要求。
三、訓練不足,為作文而指導習作
習作教學的成效在課內,功夫在平時。所以平時就要培養學生留心周圍的事物,寫見聞,談感受,并且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寫作的快樂。課內課外不間斷、多層次、多形式地訓練,如,結合閱讀教學的小練筆、說話、寫話、觀察日記、讀后感等。現在,多數教師只限于教材單元訓練的習作,為作文而指導習作,學生訓練不足,寫作習慣難以養成,習作水平難以提高,勢必感到作文難。
四、忽視講評
學生將習作抄到作文本上,教師便認為大功告成,很少有教師認真地上一節講評課。實質上,講評修改是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的一個過程,也是寫作活動由初級階段通向高級階段的階梯。許多成功經驗證明:最有效的辦法是表揚和鼓勵。講評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比如甲生寫出真情實感、乙生敘述清楚明白、丙生句子通順連貫、甚至有的學生只是幾個語句自然流暢,某個詞用得恰如其分,某處標點恰當等等。任何一方面都值得教師去表揚他們,使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消除作文難的心理障礙。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哪里寫得好,明確了應怎樣寫;通過哪方面寫得不好,明確了不應該怎樣寫。
總之,作文教學需要教師精心研究,使學生不再感覺作文是語言教學的難點。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中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