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翁
摘 要: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要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加強鍛煉,注意通過一些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緒,引導想象思維,發揮其想象力,積極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關鍵詞:思維;語言;感受力
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些重點詞句,理解了這些詞句,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昭然若揭。因此,在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要通過一些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情緒,發揮其想象力,把文字轉換成具體生動的圖像,以便更好地領會語句含義和文中包含著的深刻思想,我認為可按以下步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一、繪形
所謂的繪形,即在欣賞文字時,把語言文字化成生動的畫
面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繪形能力。
繪出方位:作者寫景或描繪場面常以空間為序。在閱讀文章時如能找出空間變化的詞語,繪出方位圖,便有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在《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中,在理解描寫瀘定橋的文字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橋上是什么?橋下又是怎樣的?對岸呢?接著畫出有關的方位詞,用方位詞安排畫面,結合有關文字,便抓住了“橋險”“水急”“敵狂”等主要內容。
涂上色彩:不同的色彩反映出畫面的不同格調,反映出不同的主題和內容。如《草原》這一篇課文,通過對天空、草原、羊群這些景物顏色的描繪,寫出了草原的景色美。在教學時,可用色彩粉筆在黑板上繪出這些景物,增進學生的理解。當然,有條件的可以引導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反復朗讀,并借助多媒體展示草原圖片,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詞句。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將把學生帶入那遼闊、美麗的草原風光之中,并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繪出連續動作的分解圖:在《飛奪瀘定橋》這一篇課文講到“攻城”這一節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一系列動詞:拿著、背著、帶著、冒著、攀著……如果把這些動詞連起來想象,便仿佛看見雄赳赳的紅軍戰士奮不顧身沖向對岸的感人畫面,從而突出人物的品質。
總之,在繪形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結合想象,理清句序,理解句意,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從而感受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進境
繪形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境。境就是指文章的意境。讀文章時,只有讀懂了語句,才有可能領略文章的情趣和更深的內涵。
拿《小英雄雨來》第五節中的那段景物描寫來說,當學生感受到藍天綠水罩上一片紅色時,我們可問學生為什么作者在寫槍斃雨來后,才要描繪這幅畫面呢?學生通過思考,都能說出那是贊美雨來勇于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可見,學生已領會到這段文字的內涵。只有在具體的意境中引導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通過誦讀、揣摩,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在《渡船》這篇課文中,最后一段寫了人們的兩個動作“看看”“望望”,如果單純從字面上理解,只是懂得那只是看的遠近程度不同而已。但如聯系前文,就知道人們都很關心孩子的病。這樣一提,學生不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同時體會了在社會主義新型制度下人與人互相關心、幫助的良好社會風氣。
三、入情
就是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繪形、進境都是為了入情,使學生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激起強烈的愛憎情感,從而達到文道統一。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對小女孩的描寫中,寫出了她的美麗。“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的……”但她為何沒注意到自己的美呢?她不愛美嗎?是什么使她顧不上欣賞自己的美?在大年夜,她為何要受凍挨餓?……這組問題可逐個向學生提出,層層深入,使學生明白那是黑暗的社會造成了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從而使學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為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平時還要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去審視美,去感受美,并記錄下來。當要完成相關的習作時,才會有材料可寫。平時還要讓學生多看電影、電視以及報紙雜志,增長見識,豐富見聞。同時,還可多背誦一些寫景的古詩,多誦讀,領悟其含義,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魁斗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