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寒央
摘 要: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創新教學內容;積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欣賞創新教學環節;巧妙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表達感受、創新評述方式。
關鍵詞:創新;欣賞·評述;地方文化資源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是指學生通過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等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學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愉悅之外,還應認知作品的思想內涵、形式與風格特征、相關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創造性的勞動,并用語言、文字、動作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隨著美術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而傳統的欣賞教學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往往以老師講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制約了其賞析能力的發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美術欣賞課要有更新的面貌,更高效的課堂,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創新。
一、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創新教學內容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內容包含了許多方面,有欣賞自然美的,如,《動物、植物欣賞》《探訪自然的奇觀》等;有欣賞藝術作品的,如,《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凝固的音樂——建筑》等;有畫家的專題欣賞,如,《人民藝術家——齊白石》《解密達·芬奇》等;有同一主題的綜合欣賞,如,《肖像藝術》《生活與藝術作品中的花》等;有最前沿的現代藝術,如,《新藝術的實驗——西方現代藝術》《走進抽象藝術》等,也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泥玩具》《木刻版畫》等。
作為一堂公開課的欣賞教學內容,教師要遴選最適合自己
的、最能體現地方特色的內容,如,上虞市著名美術特級教師李正火的自編教材《一片落葉》一課就向我們作了最好的詮釋。
2011年秋,我有幸參加了李正火教學藝術風采展的活動,聆聽了一堂如詩如畫的欣賞課。李老師就從秋天的一片落葉入手,向我們展示了他火一般的教學熱情,展現了他隨堂應變的教學大智慧。他先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落葉,用尋找美的眼睛去發現落葉的形之美、色之美、肌理之美及更深層次的精神之美。再用筆畫出一片心中的葉子,表達自己的感悟。接著欣賞國外藝術家們不畏嚴寒用落葉創造自然景觀的視頻資料,使小小的落葉帶給孩子一次心靈震撼。然后展現各種以葉子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落葉、蘆花、瓷瓶、線裝書等物擺放一組靜物,使落葉的主題欣賞得到再一次的升華。最后指出許多我國的文物卻放在了大英博物館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點出葉落歸根的中心思想。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環環緊扣,中心突出,匠心獨具,看似普通的落葉,給學生帶來了一次深刻的審美體驗。
而在安徽黃山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評選活動中,來自河北省石家莊的王生軍老師則為我們帶來了一堂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欣賞課——《木版年畫》。王老師首先從木版年畫的起源、用途引出課題,用精美的河北武強木版年畫作品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就四幅具有代表意義的年畫《門神》《下山虎》《連年有余》《六子爭頭》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分析、總結出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的特色所在:內容豐富、寓意美好、構成圖飽滿、造型夸張變形、色彩艷麗。播放視頻,讓學生走入制作年畫的手工作坊,探究年畫的制作程序要經過繪稿、刻版、印刷、裝裱四個步驟,是由許多民間藝人合作完成的。然后老師在現場展示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工具,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分組嘗試體驗,把本課推向了高潮。最后,老師又對全國各地的木版年畫進行了拓展,介紹了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江蘇桃花塢及當地徽州的木版年畫及各自特色所在,并痛心地告訴學生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瀕臨失傳,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呼吁學生做一個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把本課的教育意義又提升了一層,
為大家奉上了一道民間藝術的盛宴,令人回味無窮。
二、積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欣賞創新教學環節
一節欣賞課中往往涉及的內容很多,如果都以教師講為主,很容易造成美術課堂形式單一、學習氣氛單調沉悶、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教師積極調動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到欣賞過程中來,看看、聽聽、說說,聞一聞、玩一玩、做一做,使課堂動靜結合、精彩紛呈。在一次公開課研討中,我執教了浙美版第五冊16課《中國民間玩具》,經過多次磨課試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中國民間玩具的種類繁多,課前我查找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了很多精美的圖片,總想在教學過程中一一展示給學生,欣賞課中很多的內容依賴課件出示。但再好的東西看多了也會有審美疲勞,在講解“材料特點”時學生對課件中的圖片還饒有興趣,但講到后面玩具的“功能”時,很明顯許多學生的目光不再專注,有些學生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哈欠,顯然單一的教學手段是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的。于是,我首先修改了課件,刪去一部分內容,只保留必需的幾幅,再設計了一個“鑒寶游戲”,把許多玩具放在一個布袋子中,有民間玩具(布老虎、八子抱南瓜的針線包、惠山泥人、九連環、布驢、彝族娃娃等),有現代玩具(塑膠動物模型、洋娃娃)、還有外國民間玩具(圣誕雪人)。請學生上來摸一摸、找一找,選出中國民間玩具并擺放在一個展示臺上,學生興趣高漲,爭先恐后地上來參與游戲。我隨機穿插了一個有關惠山泥人的小故事,學生認真地聆聽著。就這樣,鑒寶游戲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進行著,我把民間玩具的歷史、地域、材料、色彩等特點融入游戲活動中,學生學得開心,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巧妙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表達感受,創新評述方式
欣賞評述課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進行評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而公開課中,學生面對眾多的聽課老師多少會有一些膽怯心理,如何巧妙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所想也是公開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創新內容。
首先,為學生鋪設好表達的階梯不失為一個妙招。同樣是在全國中小學美術課評選活動中,廣東的陳鈞老師執教了《民間玩具世界》一課,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學生,為了讓學生準確表達對種類繁多的民間玩具的感受,他提煉了許多關鍵詞,學生在這個“拐棍”的扶持下,表達起來就順暢多了,而且這些美術常用詞匯也能對學生的欣賞起到促進作用,可謂一舉兩得。同樣,我在上浙教版第七冊《秦陵兵馬俑博物館》一課時,針對學生評述時的畏難情緒,設計了一張表格作為輔助,學生就顯得得心就手,表達也比較精彩。
生1:我最喜歡的是將軍俑,它的造型栩栩如生,神態自若、信心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每個俑都不一樣,古代人真是太厲害了!
生2:我最喜歡的是士兵俑手中的兵器,這些兵器非常精致,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兵器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還十分鋒利,閃著寒光。看來我們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許是現代人想不到的。
其次,引導學生參與評述的方式應該多樣化。例如,中學欣賞課《解密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一畫是達·芬奇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本課欣賞的重點。畫家達·芬奇圍繞耶穌被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出賣的宗教故事情節,細致刻畫了十二位門徒所做出的不同反應,
特別是緊握錢幣的猶大所表現的驚恐萬分,與整個畫面形成鮮明對比。姚霞老師事先請學生討論,根據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設計語言,準備好糖果、面包、錢袋、藍、紅、黃等大方布作為道具,并邀請13位學生在講臺前即興表演。坐在中間的“耶穌”神情鎮靜自若地說:“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門徒們開始議論紛紛:“Oh,My God”“不是我!”“那是誰呢?”“誰敢這樣,我跟他拼了!”學生繪聲繪色的語言,頓顯出“門徒們”各種不同神態的極富表現力的瞬間:有人憤怒,有人困惑,有人沉思,將《最后的晚餐》演繹得惟妙惟肖,在學生一陣陣掌聲和笑聲中,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這種表演形式的評述非常適合高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也能打破拘謹的課堂氣氛。
最后,先嘗試再評述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在執教《中國民間玩具》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陜西鳳翔泥玩具《掛虎》的藝術特色,我先讓他們試著用彩泥捏制一個掛虎。制作過程中,學生就發現了掛虎的許多特點:造型夸張、色彩鮮艷、紋飾精美等,再通過對比、放大局部講解各種紋飾的含意,如,牡丹代表富貴吉祥,銅錢代表招財進寶,石榴代表多子多福等,而這件掛虎則是當地孩子滿月時,外婆送給他的禮物,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美好的祝福。通過動手嘗試,反復觀察、比較討論,學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綜上所述,“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參與欣賞的形式多種多樣,評述的表達方式更是異彩紛呈,只要我們不斷創新,不斷實踐,欣賞課也能同樣出彩!
參考文獻:
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廣濟中心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