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巖
“望、聞、問、切”是大夫對患者診斷病情的一種常用方法,是醫患之間雙向交流對碰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可用到“望、聞、問、切”的方法。
望,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觀望,要目視學生,要看到學生在聽到問題后的表情變化,是疑惑,是欣賞,還是吃驚、瞠目等。要看學生在臺上板演過程疏密錯落是否得當,清楚明白。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書寫作業精氣神是否集中,是否認真對待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是否能工整規范地書寫作業。要看學生在課堂上舉手投足的表現。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交流、探究的熱情等。要看到學生一絲絲、一點點的進步等。看到變化,記住整理分析,應對學生變化。
聞,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傾聽。要聽清學生回答問題時每一字的讀音。要聽出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底氣。要聽出學生回答問題時表達是否流暢自如。要聽出學生表述是否完整、通順,是否有一定的層次性。教師學會聽,從學生的說話中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聽出學生的困惑,聽出學生的需要,聽懂學生的心聲。
問,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善問。任課教師的提問,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基礎知識、閱歷范圍、活動情感等,有方向、有目的地提問。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定的輻射面,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思考、交流、分析、總結。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先易后難,層層遞進,逐步上升提問難度,逐步實現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提問要有深刻性,提有質量的問題,學生經過努力思考才能解答。
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診脈,切中要點。哪部分學生有進步不需要教師的講解幫助,放手就可以獨自學習知識。哪部分學生有進步,但需要教師的輔助,與教師合作可以獲得知識。就一個問題而言,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不同的反應、應答等。就一個學生而言,教師想到不同的問題在同一學生身上的不同回答。教師要把準脈,心中有數,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望、聞、問、切”是教師關注學生,心中有學生,傾聽學生心聲,靈機選擇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步驟,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新興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