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嬌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在課前進行預習,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既是對學習前心理的準備,也是對學習的具體內容的準備。提高學生預習的水平和能力,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幫助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用好“預習”這個工具,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預習這個教學環節一直受到廣大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視,預習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磨好預習這把刀,語文課堂教學將事半功倍。
一、指導預習過程,培養預習能力
要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教師的預習指導非常重要。在教學新課前,學生要預習,教師更要在學生之前預習。我在教學時,會根據教參的單元閱讀指導,確定預習的目標,預習中該解決的問題。
1.閱讀“導讀”
蘇教版語文書每學期都有一本配套的語文拓展閱讀,配套著每課課文的作者介紹、相關知識和相關文章,用好每課的“導讀”,可以使學生對教材有一個總體的印象,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2.不動筆墨不讀書
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預習”文字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標記。比如:文中的生字連詞可以用“—”標出;容易寫錯的字用“○”標記;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可用“=”標明,并認真思索,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 ”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這學期,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預習中質疑。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我會要求學生針對課文提一兩個質疑,寫下來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我在課堂上高度重視學生預習時的質疑,養成了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同時也讓我知道,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死的,而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才是學生感興趣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二、摘抄知識要點,激發閱讀興趣
“預習”即學習前的準備工作,學生預習一篇課文,我通常會要求學生查閱與文章相關的資料,包括作者、寫作時代背景、詩詞體裁常識以及關注文中主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或物等內容。在搜集資料的同時,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預習本,把相關的內容根據自己的需要抄下來,這些知識包含著趣味性和知識性,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提高閱讀的積極性,并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步理解課文,完成預習任務,積累文學常識。
三、劃分層次閱讀,培養自讀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可見,閱讀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學習方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改變過去的傳授式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預習已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1.讀通課文
“預習”中經常提出: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會要求他們一邊讀一邊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把課文讀流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帶著問題讀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能啟迪思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3.精妙處多讀
文章寫得精彩的段落、章節,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
4.總結評價
課堂上,對于在預習過程中閱讀表現積極、聲情并茂者,教師要不吝贊美之詞,及時表揚、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調動其讀書的積極性,使“預習”更好地服務于課堂。
四、圍繞預習重點,精心設計訓練
不少課文在“預習”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難點,提出了理解課文的關鍵性問題,包含著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圍繞預習重點,確定語言文字訓練點,精心設計訓練,把預習重點貫穿于課堂教學,使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訓練相結合,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獲得良好的整體效益。
預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希望學生能重視預習,不要流于形式。
那么,基本的預習包括哪些內容和步驟呢?
1.默讀
拿到一篇新課文,由于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初讀課文時,可以采用默讀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讀的要求有兩方面:(1)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一個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2)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
2.查問
查問就是通過查閱字典、詞典,或問別人(包括同學、老師、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要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3.朗讀
生字認識了,就可以放聲誦讀了。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了解文章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4.摘抄
摘抄就是把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鑒的詞句摘錄下來。嘴過三遍,不如手過一遍,動手摘錄,使眼、手、腦并用,效果比讀更好。
5.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時,還應該靜靜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知識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哪些內容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教師講或向同學和教師請教。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做記號,有的最好書面寫下來。
學生的學習只有走在教師的前面,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不僅僅以完成作業為任務和目的,才會學得活,學得有成效。因此,磨好“預習”這把刀,將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坂上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