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顯剛


世界范圍內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充分證明,社會發展活力動力的高度活躍和不斷增強,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的本質特性。改革開放調動了市場要素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激發了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動力。同時,發展活力動力增強也將進一步推動內蒙古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從而推進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發展活力動力的構成
發展活力動力大體由三個層面構成:一是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動力。表現為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二是作為社會生產和生活直接構成的要素和資源的活力動力。如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的投入、引進、利用,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條件的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識、思想、文化的形成與創造等等,它們為社會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社會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三是社會生產、生活構成方式和運行體制機制所具有的活力動力。它是指特定社會系統制度化的結構及其構成方式所具有的,能夠實現社會系統的自我延續、自我調控、自我創生和自我更新演化的機制及其功能發揮。這三個層面不可分割、互為前提,統一構成經濟社會得以生存和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力量和動力源泉。
二、發展活力動力增強的重大意義
(一)發展活力動力增強是內蒙古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要求
內蒙古30多年市場經濟的發展表明,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市場主體多起來、活起來,才能使整體經濟發展壯大起來,也才能形成富民強區的動力之源、財富之泉。特別是要堅決落實國家和內蒙古出臺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堅決糾正對不同經濟成分畸輕畸重的認識,真正做到對各種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讓一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大型民營企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內蒙古民營經濟大發展,全面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動力。
(二)發展活力動力增強是檢驗政府職能轉變的標準依據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是釋放改革紅利、打造經濟升級的重要一招。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以簡政放權推動經濟轉型,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使企業和產業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優化升級,為轉型提供“源頭活水”。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三)發展活力動力增強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本質要求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治理的認識和要求從局部走向了系統。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理念實質是堅持增強社會發展活力與增加社會和諧因素的統一,堅持促進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體現了在發展中保持和諧與在和諧中推進發展的辯證統一,是一種積極的發展觀、和諧觀。
三、內蒙古發展活力動力增強的前景展望
(一)市場主體活力動力增強將為內蒙古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1.企業活力動力增強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推動力
企業活力動力的增強必須營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發展機制。從內部來說,建立健全企業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立職業經理人隊伍,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從外部來說,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
2.政府職能轉變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保障
在完善的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對市場作用的強化,而不是對市場的替代,具體表現為通過制定并執行規則來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充分、有序的競爭,創造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有利條件。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關鍵,也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維護市場運行的公平、公開和透明,要在市場準入和競爭上實現公平,要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3.居民發揮拉動消費和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作用
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居民既是要素所有者和供給者,也是消費者和投資者,是集多種經濟行為于一身的市場主體。作為消費者,居民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在家庭預算的約束下自主決定消費和儲蓄的比例,對不同消費品的購置進行選擇;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居民以收入最大化為目標,對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投入進行選擇。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居民的要素供給能力,增加居民的消費、投資和就業愿望。另一方面,要保護和規范居民的要素供給報酬,注重增加居民收入。
(二)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是內蒙古活力動力增強的關鍵
1.構建充滿活力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實現城鄉要素資源的共享、合理流動、公平交換。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和目標,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范圍,引導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向與城鎮連片的農村牧區延伸,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系。
2.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按照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重點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搭建人才市場化配置平臺,培育人才服務中介組織。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施一批重點科技專項,加強集成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加快科技成果推廣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科技成果推廣服務機制。
3.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才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圍繞建設內蒙古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內蒙古科技服務平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原始創新為基礎,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高新技術,推動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增強內蒙古發展的內生動力。
4.激發金融業活力,提升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支持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延伸縣域金融服務,增設服務網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能力。積極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牧區資金互助社等農村牧區新型金融組織。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體制機制的改革是活力動力增強的制度基礎
1.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倒逼改革,增強內蒙古發展活力
通過加強與俄、蒙等國家的交流合作,深化與東北三省、京津冀等地區合作,更大范圍配置資源,拓展市場發展空間。按照《決定》提出的“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立足歐亞陸路大通道重要的樞紐優勢,積極探索沿邊開發開放新模式、新途徑,加快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快二連浩特設立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步伐,努力把試驗區建成全國沿邊地區開放程度最高、政策優惠最多、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和中俄、中蒙邊境經貿合作中心。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2.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動力
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3.推進文化體制創新將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統籌文化管理資源,建立大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充滿活力的文化市場體系。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堅持內外并舉,積極開拓國內國際文化市場,增強草原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場館長期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推動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免費開放。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社會化發展。
4.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動力的必由之路
按照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拓寬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渠道,形成政府調控、公眾和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機制。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社區組織建設,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完善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完善信訪制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提升安全發展水平。
5.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將為活力動力增強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條件和支撐
圍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目標,在核實可利用草原面積的基礎上,逐步將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基本草原范疇,明確界限,制定最為嚴格的保護制度,劃定基本草原保護紅線,建立與基本農田一樣的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明晰自然資源產權,并通過合理定價反映自然資源的真實成本,使市場同樣在生態環境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草原、森林、荒地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補償標準自然調節機制。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