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拯興



興安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由于歷史和基礎條件的差異,進入新世紀以后,與其他盟市相比,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為了加快興安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從2006開始,自治區先后有100多個廳局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興安盟。2010年8月24日,自治區黨政聯席會議又作出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興安盟、加快興安盟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些年來的幫扶支援,極大地帶動了興安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后勁逐漸增強。但是如何實現興安盟的跨越式發展呢?筆者試提出一些初步思路。
一、興安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區位和交通因素
興安盟距呼、包、鄂等自治區經濟、政治腹地較遠。各生產要素的流通成本高,而落后的交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制約興安盟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
(二)所有制結構因素
由于創業沖動不足、創業人才缺乏、資源缺乏、思想保守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興安盟的所有制結構不盡合理,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缺乏大型的民營企業集團。
(三)投資市場因素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興安盟人均收入低、人均儲蓄水平低、民間資本積累較少、投資環境差,面臨發展過程中本地資本和外部資本來源的雙重枯竭困擾。資本短缺是制約興安盟發展的瓶頸。
(四)體制機制因素
受經濟基礎薄弱、思想觀念陳舊、市場經濟意識薄弱等影響,興安盟市場化改革進程滯后,在培養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主體上慢人一步。
(五)其它因素
興安盟發展滯后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上述因素外,還包括歷史、文化、內生動力、資源稟賦等。
二、興安盟跨越式發展的思路
圍繞自治區“8337”的發展思路,按照王君書記關于做到“五個堅持”抓好“七項工作”的要求,興安盟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借助鄂爾多斯市對口支援興安盟歷史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三化”驅動定方向
一是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興安盟經濟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興安盟是自治區的主要農業區,其中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扎賚特旗是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巴仁哲里木鎮、吐列毛杜鎮、額木庭高樂蘇木、杜爾基鎮、高力板鎮是國家重點產糧鄉鎮。在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這些縣鎮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被定位為國家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因此在推進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應當按照要求,發展生態農業,切實保住這類發展農業條件較好區域的耕地、草原等,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進興安盟農業產業化,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二是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興安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工業,出路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堅定不移地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現有工業基礎,利用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的歷史機遇,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借船出海,積極引入、構建大企業大集團,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特色工業,走出一條符合盟情、產業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工業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全面快速提升工業整體水平。
三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構筑現代服務體系。要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提高第三產業整體素質,加快構筑科技含量高、就業容量大、經濟效益好、社會功能強的現代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提高為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服務水平。
(二)六大產業做驅動
第一,大力發展煤炭、煤化工和電力工業。興安盟水資源總量居內蒙古自治區第二位,境內有綽爾河、歸流河、洮兒河等大小河流200多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49.5億立方米,約占全區水資源總量的1/10,其中,地下水15.92億立方米,地表水39.66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6.093億立方米)。全盟現有水庫25座,庫容總量19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興安盟周邊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在經濟運輸半徑之內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有1550億噸。與周邊煤炭富集區普遍缺水相比,興安盟水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水煤組合優勢,這為興安盟跨區配置資源、積極發展煤化工產業提供了保障和可能。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提供更好的條件,高起點、高標準引進具有優勢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興安盟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礦區的規劃建設。加強煤炭清潔生產、深度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堅持電力統一規劃、電源電網協調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優化發展火電,大力開發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綠色電力項目。
第二,扶持壯大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興安盟現有耕地100多萬公頃,有天然草原300多萬公頃。全盟糧食總產量長年穩定在50億斤以上,牲畜總頭數在800萬頭只以上,具備發展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的良好條件。積極支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工業發展,建設全國乃至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食品加工生產基地。立足于市場、技術、人才和資源條件,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聯合與合作,以先進技術裝備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大力扶持、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具體來說要大力發展乳、肉制品加工等特色產品加工產業,鞏固提升羊毛、羊絨深加工等產業。
第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發展對經濟社會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培育新技術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中小型科技企業。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生物育種、特色生物醫藥、疫苗及獸藥生物制劑、現代維藥、微生物制造生物制品等,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高性能新型建材、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銅、鋅等金屬材料。
第四,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利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紡織、建材、輕工、化工、機電、冶金等骨干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工藝技術,打造品牌,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紡織工業要充分發揮羊毛羊絨資源優勢,重點做大做強毛絨紡織產業,鼓勵支持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嫁接和改造區內紡織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技術裝備一流、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形成優勢羊毛絨產業集群。建材工業:重點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石材、化學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深加工制品。化學工業:積極推動內蒙古烏蘭集團有限公司化肥、內蒙古博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化肥、博源集團年產5萬噸總溶劑等項目建設。輕工業:重點發展民族特色產品和工藝美術行業。
第五,培育和壯大旅游業。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風貌,抓好旅游景區(點)和線路的規劃布局,采取國家扶持、企業為主、多渠道和多形式融資、市場機制運營等措施,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力度,強化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以聚祥集團銀江溝旅游、匯東集團溫泉滑雪旅游開發等旅游開發項目和內蒙古聚祥煤業集團有限公司阿爾山市天池景區度假村、內蒙古南苑有限責任公司阿爾山南苑大酒店等酒店服務業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烏蘭浩特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功能。建設以阿爾山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旅游景區(點)。進一步加強區域聯合與協作,整合旅游資源,盡快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線路。積極發展冬季冰雪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和探險旅游,逐步變旅游淡季為旅游旺季。大力引導和促進民俗風情旅游、特種旅游、邊境旅游、紅色旅游、工農業旅游,不斷提高旅游層次和文化內涵。著力開發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強旅游商品生產體系建設。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抓好旅游市場規范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第六,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加快推進內外貿易一體化,以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出口加工基地、中轉集散地和國際商貿中心建設。加強暢通、便捷、安全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建設和管理,創新服務品種,提升服務質量,增強運輸服務功能。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多式聯運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強農村商品流通設施、商業網點和特色農副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連鎖經營網絡,加快建立城鄉雙向流通的市場體系。
(三)四項措施做保障
一是科學編制發展規劃。立足興安盟實際和產業發展定位,在延續“十二五”規劃、承接“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實施興安盟跨越式發展總體規劃,加強與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有關部門的對接聯系,將跨越式發展重點納入自治區專項規劃及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規劃之中。二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重點項目是關系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影響和帶動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必須緊盯不放,力爭一批落實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竣工,竣工項目快運營,運行項目快達效。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專業化招商、區域性定向招商、集群化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走出去的當地人招商、以情招商等,努力引進一批產業層次高、產出效益好、稅收貢獻大、就業崗位多的項目。要打造好融資平臺和擔保平臺,主動與各大銀行和基金信托對接,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四是加強特殊支持性政策的爭取。要爭取國家特殊的區域扶持政策。重點是爭取將興安盟所有切合條件的旗縣全部列入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或享受同等待遇;爭取將東北老工業基地西部生態防線建設作為國家專項,實行計劃單列;爭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專項政策。興安盟及蒙東地區雖然已經納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范疇,但在事實上并沒有享受到相關優惠政策。為此,應積極爭取礦產資源普查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項目扶持等相關政策,利用專項政策、專項資金助推發展。同時,在新農村建設14個重點工程方面,爭取和東北享受同等區位待遇,明確工程重點投入區地位并予以落實。借助對口支援、對口幫扶的歷史機遇,要爭取自治區給予興安盟更多特殊扶助的政策。在重大建設項目布局方面,爭取“同等優先”的政策,取消項目資金的地方配套;在財政政策方面,爭取更多財政轉移支付,擴大國家和自治區對興安盟專項補助的范圍,等等。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辦公室)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