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靜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000)
中職生刺繡指導方法探析
陶 靜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000)
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經歷千余年滄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刺繡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柳州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在刺繡上有非常好的地理優勢,是我們最佳的教學資源。刺繡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學生的民族性,也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
中職教育;刺繡教學;指導方法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于“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柳州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在刺繡上有非常好的地理優勢,是我們最佳的教學資源。刺繡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學生的民族性,也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工藝的魅力。
設計主要是指圖案設計。刺繡是以針線的形式來表示各種圖案,所以說圖案設計是刺繡的基礎。服裝專業的中職生有一定的美術基礎,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把傳統的民族圖案和現代的生產技術結合起來,讓傳統的民族圖案煥發新的光彩。一是做好資料的收集。讓學生了解柳州本地的民族分布及其服飾上的特點,不同民族有各自的圖案,學生要深入了解這些圖案的來源和特點,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民族圖案的精髓。二是感受生活。深入民族聚居地,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圖案。這個環節是學生刺繡的基礎,只有深刻理解刺繡和民族之間的緊密關系,才能讓學生把刺繡這一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精髓表現出來。
配色即色彩的搭配。色彩是表現圖案內容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色彩搭配會讓同一個圖案呈現不同的特點。最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類色配合、近似色配合、對比色配合、相對色配合四種。(1)同類色的配色:同類色配合是通過同一種色相在明暗深淺上的不同變化來進行配色。(2)近似色的配色:近似色配合是指在色相環上90度范圍內色彩的配合,給人們溫和協調之感。與同類色配合相比較,色感更富于變化,所以它在設計中的應用范圍比同類色配合更廣。(3)對比色的配色:對比色的配合是指色相環上120度—180度范圍內的色彩配合。(4)相對色的配色:相對色配合是指色相環上180度兩端兩個相對色彩的配合,其效果比對比色配合更為強烈。在相對色配色中要注意主次關系,同時還可通過加入中間色的方法使對比效果更富情趣。而柳州本地的傳統繡品在顏色的選擇上非常鮮艷,顏色之間的對比強烈,凸顯了少數民族熱情、樂觀的生活方式。教師在指導學生配色時要注意引導學生保留本地民族的傳統用色,并且引入現代的配色理念。
這主要涉及繡法的選擇。繡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手工繡花,即在傳統的繡繃上完成,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繡線組織成相應的圖案和色彩。所以其針腳長短不一,隨著圖案的變化而變化。手工繡花圖案,有立體感,富有靈氣,藝術效果強,但是對于學生的手針功底要求較高,需要學習不同的針法,花費的時間長,不適應進行批量生產,比較適合作為單個藝術品來制作。二是機器繡花,又稱電腦繡花,針腳的長短整齊,繡線之間的疏密比較均勻,整體圖案緊密度高。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相對手工繡花來說電腦繡花學生更容易掌握,只要學生學會使用繡花軟件,就可以選擇不同的針法來設計繡品,學生完成繡花版就可以進行大批量生產,比較適應現今的成衣生產。
這主要涉及針法的選擇。教師在教授手工繡花的時候注重于不同的針法的教授,包括直繡、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施針、輔助針、變體繡等。在講解的時候要用語簡潔,重點講解操作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等,旨在要求學生學會針法。但是,學生在手工繡花中針法的選擇大多是依靠刺繡者的經驗判斷,這個需要多加練習,達到一個量的積累。因此,可將手工繡花中的針法僅僅作為一個了解性的知識,只要學生掌握基本的針法操作即可。而電腦繡花學生上手較快,教師重點講解繡花軟件的操作,讓學生學會使用繡花軟件里的工具。重點學習單針、挨針和他他米三種針法。(1)單針:單針是一種任意形式的針法。它不考慮方向,只能看見線條,寬度只是所用的線的寬度,可以用單針重復來表現。在重量輕的織物上或者是在較重的織物上用粗糙的線來繡時,使用單針的效果較好,它能設計出輕快、流暢的圖案。(2)挨針:也叫緞帶針。主要用于來填繡形狀細長而彎曲的線條,挨針的線條感和立體感都很強,針法生動、活潑,覆蓋性也很好,繡出來的繡品往往帶有一定的色彩和光澤,常用來裝飾衣服或作飾物。但是,對于寬度大的圖形,挨針的針跡就會拉的比較長,針跡線拉得越長,就越稀松。如果輸入的輪廓線超過了挨鎮的最大步長,軟件會自動在挨針中加入一些下針點,這樣會在挨針中產生一條明顯的線條,影響繡品的美觀。(3)他他米:他他米主要用于填繡大面積的圖形或不規則的圖形,它由特殊排列方式的單針組成,這些針跡跨過整個圖形,沿與圖形邊界相垂的方向排列,分別形成一組前進和返回針跡,每一列的針跡都按照一定的偏移值來排列,從而避免在圖形中產生明顯的分割線。他他米的針跡排列緊湊、平行。
總之,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我們既要挖掘和保護民族刺繡工藝,也要讓傳統元素與現代工藝相結合。在發揚自己民族特點的時候,也要結合先進的理論,讓刺繡煥發新的光彩。
[1] 張玉梅,張慶武.中職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6(9).
[2] 孫偉宏.中職教學評價模式的創新[J].職教通訊,2008(12).
[3] 程喜樂,李東.中職教學新嘗試:體驗式教學[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4).
G718.3
A
2095-3712(2014)15-0046-02
陶靜(1981—),女,廣西柳州人,本科,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