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深
(百色市樂業縣樂業高中,廣西百色,533000)
數學比較抽象,是基礎教育課程中比較難的學科,因此數學學困生也比較多。如何轉化學困生,是高中數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可知學困生是由于某一方面的智能跟不上而影響了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彌補學困生的智能缺陷,才能成功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為此,筆者在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之策略。
在多元智能理論看來,人的智能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這給教師的啟示是需要樹立“人人都可以成功”和“人人都有其獨特性”的學生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關注哪一個學生成績好或更為聰明,應關注如何發揮學生所具有的智能優勢,彌補學生不足的智能弱勢,為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成功奠定基礎。
樹立個體差異性的多元智能理論,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幫助學困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數學學困生由于受著單一、傳統智力觀的制約,在數學學習上往往方法不得當,學習成績總提高不了。學困生在學習成績差的影響下,往往會有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進而影響了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為此,教師應幫助學困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困生認識到人的潛力是無限且多元化的,人的智力水平也是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提高的,因此數學成績也是可以提高的。在這一種自信和自尊的心理暗示下,學困生才會對數學學習持有自信心。這為學困生的轉化奠定心理基礎。
在多元智能理論看來,每一個普通人都擁有多項智能,每一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同的,有著各自的強項和弱項,并且同一個智能領域表現出的形式也是呈多元化的。因此,教師應了解學困生的智能優勢,并且借助智能優勢來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取學困生之所長,實施“揚長教育”。如對于比較擅長語言敘述的數學學困生,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語言敘述學習深奧的數學,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從而提高其數學學習的效率。
多元智能理論也主張:人的不同智能都有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如數學和音樂有著“數”結構的相似之處,幾何和藝術有著空間結構的相似之處。教師應該敏銳地發現學困生所擅長的智能結構和數學學習間的相似之處,助其實現“轉換”。如引導在藝術方面有特長的學困生發現藝術學習與數學學習的共同點,發揮學困生的優勢所在,從而成功實現學困生之轉化。
為發現學困生的智能優勢,教師應該善于觀察分析,擅長發現學困生在課堂上一些異?;虿皇匾幘氐男袨楸憩F。如一些語言智能發達的學困生,喜歡在課堂上講小話;一些空間智能好的學困生,喜歡望著窗外浮想翩翩,在紙上涂涂畫畫;一些肢體運動智能好的學困生,喜歡做一些怪異的小動作。這些“奇特”的表現其實都是學困生所擅長專項潛能的表現。教師應該敏銳地捕捉這些信息,利用學困生的這些優勢所在來促進其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教師觀察學困生智能優勢的一個好的方法,就是在課余與學困生在一起,觀察學困生喜歡做一些什么事情,這樣能發現他們的特長及愛好所在。教師平日還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學困生的一些資料,參考他們其他科目的成績,并且與學困生本人、家長和其他任課教師交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困生的智能優勢。
教師讓學困生發揮所“長”的時候,也應該擅長讓其“補短”。因為學困生的數學邏輯智能大多是比較弱的,所以要真正提高學困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做好“補短”的工作,提高學困生的數學邏輯智能。為此,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如針對學困生不擅長邏輯推理的情況,可以采用直觀的材料和模型來構建數學假設,檢驗數學假設是否正確,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智能。又如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困生多方位的形象直觀的模型或者教具,讓學生在親自操作、觸摸、感知的過程中,使眼、耳、手、腦等多種器官一同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從而調動學困生的自然觀察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等多項智能結構。再比如在數學概念的學習中,教師應經常指導學生開展數學符號、數學概念等的梳理工作,建立知識網絡系統,讓學困生在其中理解新舊概念之間的關系,判斷對新概念的學習是屬于概念形成的上位學習還是概念同化的下位學習,并且理解數學概念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從而提高數學邏輯智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優化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新舊知識點的認知沖突,在認知不平衡、形成新認識的循環過程中提高學困生的認識水平,優化學困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學評價機制不是教師單方說了算的。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從多種角度去評價學困生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促進學困生的數學學習。
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包括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形式。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主體是教師,因而教師評價是評價機制的主體。教師有效評價的內容是指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態度,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表現等。教師的有效評價,能有效調節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避免學生出現各種學習上的錯誤。教學評價的第二個主體應該是學生互評。學生之間的互評,是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一個過程。為發揮學生互評的效果,教師應提醒學生:作為評價者,在評價他人的同時,要以要求他人的尺度來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并且在評價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使參加互評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或者素質上都能獲得提高。最后,教學評價的第三個主體,應該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多元智能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自我評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評價方式。為了了解學生自我評價的有效性,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的內在需求和心理狀態,并關注學生個體的動態發展,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洞察力。通過自我評價這一過程,學生對自己的欲望、個性、情緒持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律、自尊、自制的性格。
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還需要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學困生的數學邏輯智能相對來說比較差,因此考試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以數學專題作業、數學小論文、日常情景觀察、撰寫數學名人傳記等多種形式來進行評價。這樣,能使學生見證到自己學習上的進步,為其學業進步及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1] 曹會東,李海平等.多元智能理論視覺下的數學課堂教學[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4).
[2] 劉曉明,金瑜.透視數學邏輯智能[J].上海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