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倩蕓
(江南大學教育系,江蘇無錫,214122)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國留學”一詞已不再新鮮。每年各類教育機構、單位都會推出種類繁多的留學項目,再加上各種民間私人教育集團的留學產(chǎn)品,中國的短期留學市場一派欣欣向榮。與此同時,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為代表的大型開放式網(wǎng)絡課程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雖然MOOC旨在將高質(zhì)量教育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但對于中國學生而言,MOOC也是體驗留學的新途徑。
MOOC實質(zhì)上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學生提供了一間“空中教室”。在這間無限大的教室中,參與者能夠觀看大學教授的授課視頻,與教員和學員進行熱烈的互動,完成作業(yè)與考試。MOOC與遠程教育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遠程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60年代,當時在歐洲一位名叫Issac Pitman的老師通過寄明信片的方式教授一套速記系統(tǒng)。他將長文本轉換為速記語言寫在明信片上寄出,而學生需要破譯這些內(nèi)容并把譯文寄回——即使是遠程教育也必須非常注重教學反饋與評估。盡管遠程教育有著較長的歷史,但是由于受到當時通訊條件的限制,發(fā)展非常緩慢。直到近些年,遠程教育才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尤其是電腦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將遠程教育的發(fā)展向前推動了一大步。早在1999年,就已有虛擬的教育機構以及大學提供完整的在線課程;截至2008年,美國的44個州都提供幼兒園至12年級的在線學習程序。
盡管以MOOC為代表的遠程教育與主打短期留學的全球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標,但在某種程度上,MOOC可以被視為短期留學的“替代品”或是“試用品”。對于歐美國家的大學生來說,短期出國留學(一至兩個學期)已是家常便飯;而在中國大學生看來,出國留學仍是一件奢侈并且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事情。奢侈主要體現(xiàn)在昂貴的費用上,其中包括路費、住宿費、生活費、學費、醫(yī)療保險等。雖然國內(nèi)許多院校都會設立一些海外留學獎學金,但名額十分有限,金額也不是很高。挑戰(zhàn)性則是指國外院校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通常指雅思、托福考試成績。然而,中國學生在英語上的投入與產(chǎn)出往往不成正比。大多數(shù)“90后”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進入初中、高中以后也不間斷地學英語,再到大學里考英語四、六級“刷分”。許多人前前后后學了近十年的英語卻很難在雅思、托福考試中獲得高分。而即便是國內(nèi)英語學習的佼佼者,在雅思、托福考試中獲得較高分數(shù)的學生,初到英語國家后也會產(chǎn)生深深的無力感——聽不懂、不敢說、讀得慢、寫不出。在這種情況下,MOOC無疑是退而求其次的最佳選擇。在這個平臺上,大部分課程都是免費的,有的課程視頻還帶有字幕,可以大幅幫助英語水平欠缺的參與者理解課程內(nèi)容。除此之外,對于那些已經(jīng)工作的人來說,有了MOOC,他們就不需要在終身學習與事業(yè)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一言以蔽之,MOOC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機會,不分地域、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也為中國有一定英語基礎卻因各種原因無法出國留學的人提供了體驗海外學習的機會。
出國留學的動機因人而異。例如,成為“世界公民”可能是一個人決定出國留學的動機之一,卻未必是最大的動機。一位有著多次留學經(jīng)歷的美國學生就指出,全球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權力系統(tǒng)是客觀存在的,美國學生不能寄希望于不受到這些權力系統(tǒng)的影響而成為有著多種文化體驗的“世界公民”。對于那些想要出國留學又十分注重教學質(zhì)量的人來說,MOOC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他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坐在諸如哈佛、牛津、耶魯、麻省理工這類世界頂尖名校的課堂里,且無需繳付昂貴的學費,也無需花較長的時間準備申請材料或是雅思托福考試。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學分兌換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出國留學者還經(jīng)常會遇到無法選擇心儀課程的煩惱。有的接收學校會傾向于先保證本校學生的課堂席位,而交流生在剩下的課程中選擇。有些學科課堂(例如教育學)規(guī)模較小并且十分注重課堂討論以及課后作業(yè),這些課程的教授就會嚴格限制學生人數(shù),甚至不允許旁聽。這類問題在MOOC上基本不會出現(xiàn),參與者可以與成千上萬名同學一起學習某門課程。
MOOC也是一個讓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了解的渠道。對于歐美國家的學生而言,短期出國留學的目的地大致可以分為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兩種。非傳統(tǒng)目的地,即那些鮮有人去留學的國家,中國由于語言種族政治文化等因素被歸在了這一類里。當我在加拿大約克大學做交流學生的時候就曾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時我作為志愿者參加了約克大學“海外交流集市”,主要就是解答當?shù)貙W生對于到中國留學的問題,結果一天下來整個亞洲區(qū)攤位基本上無人問津,與熱鬧的歐美國家區(qū)形成鮮明對比。Michael Woolf博士則指出,呼吁更多的學生到非傳統(tǒng)目的地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多組數(shù)據(jù)顯示,與20世紀末相比,近年來美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比例在不斷下降。誠然,讓一位幾乎無法用中文交流的外國人僅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就來到中國留學三個月是不太現(xiàn)實的,但他完全可以打開電腦在MOOC上學習由中國大學開設的課程。因此,這也是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絕佳平臺,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打破種種刻板印象。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無論是在二線城市還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與外國人交流學習的機會都是較少的,而在MOOC上通過合作學習,參與者能夠體驗到不同的文化與思考行為方式。
然而,MOOC并不能也不會取代短期出國留學。首先,MOOC是一個新鮮事物,還不成熟。Koller與Ng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MOOC上的課程完成率不到百分之十,并且在課程開課第一周的時候會有大量參與者退修課程,因為大多數(shù)注冊課程的人只是想了解一下課題,而非百分之百完成課程學習。某項網(wǎng)絡調(diào)查羅列出了十大退選的原因:有的課程需要花的時間精力過多;有的課程難度過高或過低;有的課程設計欠佳;有的授課錄像十分枯燥;有的缺少課程方法與形式的介紹;網(wǎng)絡狀況不佳;等等。其次,MOOC引領的是一場全新的課堂體驗模式。正如在電子閱讀設備五花八門的今天,仍有不少人忠于紙質(zhì)閱讀而排斥電子書一樣,并非所有人都能在電腦前坐兩個小時并且進行高效學習。除此之外,學習氛圍無疑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可MOOC至今還未想出更好的策略來促進課堂氣氛以提高學習效率與質(zhì)量——參與者很有可能抱著平板電腦就在舒適的沙發(fā)上睡著了,即使她正在觀看的是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的心理學課視頻錄像。
對于那些渴望體驗不同地域與文化,或是所學專業(yè)與地域政治文化緊密相關的學生來說,短期留學更是不二之選。例如香港教育學院就要求所有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都要有至少一學期的海外留學經(jīng)歷(這一經(jīng)歷被稱為“immersion”),去體驗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教育系統(tǒng)。盡管“全球教育是否應該在大學階段成為必修內(nèi)容”仍存在很大爭議,但香港教育學院這項要求肯定了出國留學的價值。當我在加拿大約克大學進行交流的第一學期,約克大學教育學院為所有院內(nèi)的國際交流生提供了到當?shù)貙W校實習的機會。那次實習雖然時間不長,卻給我?guī)砹俗顬樯羁痰捏w驗與思考,因為只有置身于一所真正的學校,與當?shù)貙W生一同上完一天的課程,與在職教師交談才有可能最大限度了解當?shù)氐慕逃砟罴捌鋺谩8幸馑嫉氖牵诿鎸Σ煌砟畈煌幕臅r候,我們才會察覺到自身承載的理念與文化,有時甚至會驚覺自己社會中某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是多么可笑。出國留學當然也不僅僅是包括學習。行走在異國的街道上四處張望,與當?shù)厝艘黄饝c祝節(jié)日,到各地觀光都將使得出國留學經(jīng)歷成為一生中特殊而難忘的回憶。
在當下的高等教育中,全球教育仍然不處于顯著地位。不過伴隨著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MOOC上體驗全球教育將成為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有出國留學打算的學生也可以在出發(fā)前在MOOC上學習相關課程,做好充足的準備。在那時,MOOC將把全球教育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1] Honeyman M,Miller G.Agriculture distance education:A valid alternative for higher education?[C].Proceedingsofthe20thAnnualNationalAgriculturalEducationResearchMeeting,1993.
[2] Gold L,Maitland C,Phipps R A,Merisotis J P,et al.What'sthedifference?Areviewofcontemporaryresearchontheeffectivenessofdistanc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M].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9.
[3] Olszewski-Kubilius P,Corwith S.Distance education: Where it started and where it stands for gifted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ors[J].GiftedChildToday,2011,34(3).
[4] Zemach-Bersin T.American students abroad can’t be‘global citizens’[N/OL].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8-03-07,http://chronicle.com/article/American-Students-Abroad-Cant/25527.
[5] Woolf M.Come and see the poor people:The pursuit of exotica frontiers[J].TheInterdisciplinaryJournalofStudyAbroad,2008(3):1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