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會華
(泰安市實驗學校,山東泰安,271000)
追求師生的生命課堂,是新課程的理念。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時時在變,正因如此,我們的教學才有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也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義務教育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此,品德課教學應把學生、課堂、教材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鮮活世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和生活中理解和體驗,以此來觸摸世界,感受生活。如今的學生很苦很累,有大量的作業、考試、課外補習……教育家盧梭認為:“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對學生來講,童年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人生階段,是無法回復與補償的幸福時光。孩子應當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而好學校應當給予孩子快樂的童年。
品德課只有“推倒”校園圍墻,打碎“遠離生活的烏托邦”,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從品德與社會課上能學到什么?知識是次要的,每堂課應至少從兩方面讓學生有所進步:其一是對人、對事的態度,二是做事、處事的方法。
先說態度。從心理學意義上講,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對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態度的表現是對人對事的姿態。對什么樣的人或事采取什么態度才是恰當、正確的呢?這是品德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再說方法。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做事、處事的方法就是有利于指導行動的具體做法,能夠使學生明確怎么做,怎樣努力。例如《學會寬容》一課的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寬容”是一種態度,即對人對事的真誠諒解、善意和不計較。那么怎樣做到寬容待人呢?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要讓學生明白以下幾點:一要控制自己,即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二要換位思考,調整心態,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想問題;三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全面看問題。
存在主義認為,確定課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學生對自己的存在負責,課程最終由學生的需要決定。新課程強調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品德課教學應當巧用活用生活資源,實現學習時空開放、教學形式開放和學生心靈開放。開放的課堂是教學內容回歸生活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是真實生活的重現和提煉,開放的課堂是師生關系平等的課堂。課堂開放,師生、生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學才能得以優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才能得以和諧發展。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學習資源,它們或無形或有形地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中,發掘運用生活化的學習素材能幫助學生感悟人生真諦和生活智慧。我們尤其要重視校本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因為身邊的教育資源鮮活而又豐富。校本資源包括學校內的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班級活動等各類集體活動。通過對校本資源、學校生活資源的挖掘和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架設和真實生活情感交流的平臺,能夠使學生在感受生活中獲得生命體驗。
親歷給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充分空間,在實踐與活動中走近社會與自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獲得了生命的教益。
在教學《我做過的好事和糗事》一節課時,有教師這樣設計“體驗”殘疾人的活動:三個學生上臺背對其他學生,臺下學生體驗聾啞人。教師用卡片告訴臺下學生內容,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不能用語言)“告訴”臺上的學生,臺上學生猜測臺下學生表達的意思。結果活動中臺下的學生“張牙舞爪”,臺上學生看得眼花繚亂,課堂秩序大亂。從表面上看,這個活動失敗的原因在于教師活動設計得不完善,如題目安排設置太單一,對臺下學生沒有進行有效指導等,致使活動變成了鬧劇。但是,活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對學生體驗經歷的不了解。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家長會怎樣引導學生面對殘疾人和他們的求助,或許家長會告訴他們:你先好好學習吧,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你都能幫嗎?小孩子,你懂什么,這些人都是騙子,社會太復雜了……
因此,筆者思考:對殘疾人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教育,應該落腳在什么感情基調上呢?同情?愛心?尊重?還是珍惜生命?筆者傾向于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和尊重每一個生命(殘疾人是和正常人平等的生命)。其實,讓幼小的生命去承擔與他們年齡閱歷不相符的社會責任,是不善良也是不正確的。讓學生懂得殘疾人是與正常人一樣平等的生命,學會尊重,學會珍愛生命,這才是教育的責任。
再如《自我保護不麻痹》一課,有教師讓學生根據對會議室的觀察,制作安全警示語卡片,并說課下和學生一起把卡片貼到合適的位置。下課后,教師卻把卡片帶走了,承諾成了一句空話。還有的賽課教師喜歡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教師賽完課就回到自己的學校,那布置的作業能落實得了嗎?那不就成假話了嗎?
在教學《日新月異話交通》一課時,教師安排了這樣一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又要去西天取經,他們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發生了爭執。反思:這個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比較各種交通工具的優勢和劣勢,并進行各種交通工具的組合。這樣的情境雖然新穎,但是卻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沒有西天取經過程的磨難,能修成正果嗎?這個情境顯然忽視了對這個問題的引導,也存在把佛學問題游戲化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有你,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體驗交警的社會角色”的活動:全體學生抬起一個手臂,模仿交警指揮。這樣的情境設計便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交警的主要的任務是判斷和指揮,手勢只是一個輔助性工具,將手勢作為體驗的主要內容,顯然有失真實。活動體驗應盡可能營造接近真實社會生活的情境,學生只有體驗到這一社會角色的主要勞動特點,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辛苦。
評價是引導,是教育,因此,應有真情實感。真誠的稱贊、由衷的表揚、中肯的批評、準確的糾正,都能起到激勵作用。真誠的評價要有具體的內容,千篇一律地使用“說得不錯、說得好、說得真好”這樣的評價,那是應付,難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有的教師喜歡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評價,如“說得很現實”“你真棒”“你是一個好孩子”等,讓很多學生不知所措,明明自己說得不好卻得到這樣的評價,有的學生會覺得教師是在諷刺他,這非常不利于教學的開展。表揚,要結合學生真實的表現才會有力。
孔子教學時的資源遠沒有今天豐富,有人說孔子的教學是開放的和生成的,像今天的游學,所以,他的教育觀點都很精彩簡潔。余心言的一篇文章《培養發現美的眼睛》,講述了一群參加夏令營的孩子(7到15歲之間)用相機記錄自己觀察和感受的事,孩子們用自己的視角捕捉到了成人難以發現的“美”。作者認為只要孩子保持這樣的習慣,他們就會變得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生活,以學生生活為教育資源,營造學生喜歡的課堂,以使課堂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 邱孝玉,體驗新課程品德與生活[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 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劉剛.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2.
[4] 鄭清瑞,朱玉萍,張麗.存在主義對道德教育的啟示[J].基礎教育改革論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