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海
(如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柴灣小學,江蘇如皋,226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何謂“問題意識”呢?問題意識是學生對難以理解的知識產生的一種積極探究的心理狀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引領,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可以把新課標的理念落到實處,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問題引領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做好預習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而語文教學最常見的預習就是教師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只要學生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就認為完成了預習目標。然而這樣的預習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沒有閱讀的興趣,預習效果自然一般。如果教師能夠在預習時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那將會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布置預習要求的: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理解“崇敬”“瞻仰”“繁衍后代”“生機勃勃”等詞語的意思;③查閱宋慶齡的有關資料,了解宋慶齡的主要事跡;④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⑤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反復朗讀。這些預習問題的設計都是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的,小學生對宋慶齡事跡的了解較少,這些不利于學生感受宋慶齡的品質與兩棵樟樹之間的相似之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想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教師就要在預習問題的設計上下工夫,只有這樣,學生預習起來目的性才能更強,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的閱讀教學不光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學什么呢?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立場,傾聽學生的聲音,從學生的疑惑點入手,從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入手。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問題的篩選,引領學生細讀課文,質疑問難。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一朵杏花》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哪些問題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不懂,需要和同學交流解決的,記下來,以便交流探討。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提出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①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目?②竺爺爺為什么要問第一朵杏花什么時候開放?為什么不是第二朵、第三朵?③聽到第一朵杏花開了以后,竺爺爺為什么頃刻間像年輕了十歲?④小女孩為什么能記住竺爺爺的話,這說明了什么?⑤竺爺爺讓小女孩記住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學生提出問題后,筆者讓同桌之間交流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一些復雜的問題放在小組乃至全班討論,如“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類直接點明文章中心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因此,他們學習起來的積極性更高。
在學生質疑問難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在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正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討論,要充分發揮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秦兵馬俑》一課時,筆者主要采取了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筆者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本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哪些地方體現了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課文是如何圍繞這些特點進行表達的”,然后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如果采取逐段閱讀的教學方式不僅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問題引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探究閱讀的目的性更強,教師只需要起到參與、引導的作用,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集中學生進行討論解決即可。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總是由教師做總結,學生被動接受,而問題引領下的課堂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學生會自行歸納總結、反思,這樣處理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任何學習都存在反思、接受的過程,有了反思,學生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從而優化學習方式。反思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自行總結歸納、反思就很有必要。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筆者就讓學生自己對全文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思考學完課文以后懂得了什么。由于這篇課文蘊含的哲理非常明顯,學生大多數都可以從“追求是遠大的,但是把握住眼前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方面來進行總結,學生說得很準確,但到底有多少收獲呢?于是,筆者又讓學生結合自我進行反思,這樣一來,學生在自行總結歸納中不僅明白了文章蘊含的哲理,而且在自我反思中有了更加明確和清晰的學習目標,這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高效課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隨堂作業可以使學生做到“當堂知識,當堂吸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問題引領下的隨堂作業更注重“自主”二字,在以往的教學中,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一樣的,這種作業形式不能真正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而自主作業可以有效彌補這一不足,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螳螂捕蟬》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根據課后習題要求自行選擇適合的作業,并且當堂完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做出了多樣選擇。優秀生:我會把課文復述下來,并且復述給別人聽。中等生:我知道這兩句話中的“死”各是什么意思,吳王固執地說:“誰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這可怎么辦才好呢?”后進生:我明白了為什么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會放棄攻打楚國的念頭。在這個課例中,每個學生都按照課后習題要求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練習,這樣一來,優等生在復述課文中復述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后進生則在聽懂課文的基礎上復習鞏固,把語文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而中等生選擇的作業既培養了自己的語文能力,又促進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只有這樣提倡學生自主作業,才能真正面向所有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總之,課堂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場所,教師如能讓問題成為師生活動中的紐帶和課堂活動的生命線,就能真正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合作探究交流問題,歸納總結反思問題,自主選擇落實問題等,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1] 孫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幾點做法[J].小學教學參考,2005(14).
[2] 任小榮.讓課堂因“自主”而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07(30).
[3] 吳芳,陸玖玲,周瑛.“讀·注·品”自主學習模式思考與實驗[J].小學語文教學,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