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飛
(海門市證大中學,江蘇海門,226100)
當前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觀念正在逐步深入,而課堂教學是將新課改、素質教育落在實處的主要陣地,這使得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都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例如新興的案例教學法,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
在案例教學中,常常用到以下的一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常常貫穿于案例教學的始終,又會因為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而在不同的場合出現。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調查的對象往往是與學生關系密切的地理學習內容。研究表明,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提高學習興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搜集素材,整理并加工成案例。這項工作可以由教師來做,也可以由學生來做。教師可以間接調查或者實際考察,搜集大量資料,整理成教學所用的案例。學生可以進行社會調查等活動,搜集資料并加工成案例。
例如在學習了城市功能分區(qū)、區(qū)位分析和土地利用等知識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通過社會調查,了解自己所處區(qū)域的農業(yè)生產狀況:(1)需要哪些要素才能保證農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是如何受這些要素影響的?(2)區(qū)位要素如何影響農業(yè)生產?(3)你們發(fā)現了當地有哪些農業(yè)生產類型,它們的特征是什么?學生自主調查后將結論整理成調查報告,在《農業(yè)地域類型和區(qū)位因素》這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學生自己整理了案例,因此教師不再需要提供額外的案例。另外,學生自主參與到調查中,對案例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相互交流、訪問調查的能力,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研究方法,這里的文獻不僅指報刊、專業(yè)資料,還包括電子版的影音資料甚至計算機軟件等。在搜集、整理、編寫案例的過程中,文獻法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常見的分析比較法有類比分析和差異比較分析兩種,一般流程是教師設計問題并讓學生分析和思考,最終使其得到關于地理的原理、規(guī)律和概念等。例如在湘教版必修二中的《人口增長模式》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以運用差異比較分析法,教師先使用投影儀將我國人口問題的圖片、資料等展示給學生,然后將學生分組,讓他們進行分組合作,共同探究,了解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的主要表現,即老齡化和人口增速過快的問題。然后教師設計探究主題,讓學生探究兩種人口問題形成的原因和解決措施。通過差異比較分析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運用學習到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歸納總結法,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觀察和研究案例,總結歸納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的一種方法。高中地理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可以將抽象的知識總結為形象的規(guī)律和理論,易于為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地球自轉》這一節(jié)的教學,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晨昏線、自轉等概念。教師可以運用手電、地球儀等輔助教學,讓一名學生手持手電照射在地球儀上,并轉動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然后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晨線和昏線分別有什么特點,如何區(qū)分兩者?學習晨昏線的意義是什么?學生自習研讀課本,并共同探究和討論,就了解到了一些抽象的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例如“研究晨昏線可以進一步研究晝夜規(guī)律”“地球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以往總結規(guī)律都是由教師進行的,而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自己可以總結規(guī)律結論,這充分體現出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fā)》為例,分析案例教學的實際運用。
教師向學生分別展示恒河、黃河和田納西河的水患圖片,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水患現象及其危害,為后面的分析探究奠定基礎。案例引入是案例教學的第一階段,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讓學生熟悉教材,采用文案材料、圖片、視頻等方式將學生引入到教學中來。
教師向學生展示田納西河地理位置、水系圖、礦產分布和地形等資料,提出若干問題作為探究對象,例如田納西河的氣候特征、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當地資源狀況特點、資源開發(fā)的優(yōu)勢和困難等。這個步驟需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主要內容,發(fā)散思維。但是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難度,應層層遞進,和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提出問題后要做好引導,讓學生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
這是案例教學最關鍵的步驟,在上一步中教師已經提出了探究問題,但是學生由于學習深度不夠,因此只能得出一部分結論。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結論和經驗,取長補短,得到完善的探究結果。這種方式比教師直接講解效果更好,學生基本了解了田納西河的資源特點、氣候和地形特征,以及礦產資源開發(fā)困難的原因。這個步驟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采用合適的方法得到結論,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合作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做好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采用多種探究方式,靈活轉變。
學生在上一環(huán)節(jié)得到了不同的結論,主要觀點有:要保護田納西河流域的森林資源;可以適當開發(fā)河道,因地制宜,發(fā)展林業(yè)或者農業(yè);可以充分利用流域的水力資源,建立水電站;流域內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極大的優(yōu)勢,可以開采礦產,將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教師將這些觀點展示給全班學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將這些觀點綜合起來,就是治理田納西河的具體做法。通過案例評價,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展示出來,讓其他學生認可他們的觀點,他們會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學法的具體運用,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當前新課改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案例教學法,以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
必須強調的是,新課改觀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因此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地理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地理學習中學會探究問題,學會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學習效率。而案例教學法正和新課改觀念相呼應,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理論實踐緊密聯系,它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案例,發(fā)現問題,然后自主探究問題并最后解決問題,掌握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方法。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為了考試,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仍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缺乏針對性,學生學習非常被動,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在這樣的背景下,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改善地理教學效果。
[1] 潘玉貞,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開放性特征的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9).
[2] 林憲生,商治平,李風巖.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案例教學探討[J].教育科學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