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建
(南通市如東縣實驗中學,江蘇南通,226400)
學生在學習物理這門課程的過程中,通過傾聽來獲取相關的物理知識,通過表達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傾聽和表達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很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人們的學習和交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樂于表現,課堂上有的學生還沒待教師講完就急著發言,這雖然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學生缺乏耐心,容易養成審題不仔細的不良習慣。學生的語言表達不專業、不清晰,不能準確、細致地將自己的觀點表述清楚,就會產生一些誤會。
可見,良好的傾聽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接受教師或同學傳遞的信息,從而可以細致地分析、思考、推理和驗證,深刻理解知識的內層聯系,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
傾聽是一種藝術,綜合體現了一個學生的能力。教師要盡量創建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以激發學生的傾聽意識,使物理知識能夠在師生、生生之間準確傳遞,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例如在學習有關“慣性”的知識時,筆者就利用簡潔易操作的演示實驗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在桌子上放一塊光滑的硬紙板,紙板上放一個圓柱形的玻璃杯,快速抽動硬紙板,學生觀察到玻璃杯穩穩地站在桌上。這個有趣的實驗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細心觀察實驗,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認真傾聽。之后筆者鼓勵學生上講臺來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這一下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紛紛地開始討論其中的原因。學生之間有了交流,傾聽意識自然就被激發出來,結合教師對實驗的闡述,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觀點,有針對性地找出各自觀點的不同,這樣的鍛煉能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提高其傾聽能力。
學生的有效傾聽取決于對內容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形成學生較為熟悉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找到傾聽的興趣點,從聽到的信息中提出問題,進而集中精力來傾聽信息中的關鍵詞,順利地進入對問題的理性思考中。例如在學習“液體壓強”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用塑料袋裝滿水,引導學生觸摸液體在各個方向產生的壓強;在塑料袋的側壁上扎幾個小孔,水就會從小孔流出來,利用壓強計測量塑料袋中液體不同位置的壓強。實驗操作完成后提出問題:液體內部的壓強方向如何?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有何特點?液體的深度和壓強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清楚自身學習的難點,這樣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傾聽教師的講解,提高了學生聽課的效率。
良好的傾聽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傾聽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指導學生做到“四心”,即專心、耐心、細心和虛心,使學生能夠抓住信息中的關鍵詞語,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在“物體運動和靜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參照物”的含義。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在火車上看窗外,樹木是往后走的,這說明火車和樹木之間是“相對運動”的,或者用“地球在高速運轉,而我們地球上的人卻感覺不到其中的運動”來告訴學生“相對靜止”的含義。結合日常生活現象能夠順利地導入對“相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這兩個詞的討論,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參照物”這個概念相關的物理知識。通過傾聽,學生快速地找出了其中的關鍵詞,做到了科學傾聽、準確傾聽。
學生語言智力的提高主要來源于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平臺,利用生動有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利用物理學科的特點尋找、建立激發學生表達的知識點。例如在學習有關“光的折射”內容時,就可以設計小游戲:將一枚大頭針綁在木棍上做魚叉,用橡皮泥捏成魚的形狀放入水槽中,讓學生扮演漁民來進行叉魚的游戲。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紛紛參與到游戲中來,不斷的練習讓學生發現了一個現象:明明朝著魚的身上叉去,但總是叉在魚的上方。學生對這樣的現象很疑惑,自發地開始了討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成順勢參與進去,引導學生結合剛剛預習的物理知識進行分析,學生逐漸領悟到當光由空氣進入水面后,光就會發生折射的現象,使學生對光的折射作科學嚴謹的表達。通過這樣的氛圍,學生積極表達心中的想法,增強了相互之間的交流,深刻理解了知識點,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討論教學法是課堂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參與、競爭和合作的能力,特別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顯著的成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一些物理術語時,筆者讓學生對“恰好為零”“輕質彈簧”“恰好相撞”等這樣的物理短語進行討論,針對這些詞語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相互之間進行的交流、評價使學生能夠全面具體地認識這些重要的物理術語,幫助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小組討論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做好引導者。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物理術語的含義,領悟到了物理語言中的精煉準確,也學會了利用物理術語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整個討論積極、活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
教育最終目的是激勵、鼓舞和喚醒學生。教師的肯定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有關“大氣壓”的知識時,為了組織學生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筆者找出班里兩位力量比較大的學生來進行對拉,盡管學生費了九牛二虎的力量,也不能將兩個半球拉開,但是一個小小的圓孔卻輕松地將兩個半球分解了。教學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學生用到了“大氣壓”和“內外壓強差“這樣的術語,筆者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并順勢將學生引入更深層的理性思考,從多個角度作出回答。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的答案更規范、更全面了,思維也更為嚴密了。
總之,傾聽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能夠讓學生抓住重要知識點,深刻理解物理知識;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互助共贏。
[1] 趙海芝.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D].蘇州:蘇州大學物理能源學院,2012.
[2] 馬淑春.中學生物理語言智能培養的教學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