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鴻 雷培梁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強調,“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1〕”近期,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對職業教育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拉開了“中國職教”升級版的大幕。
從政策層面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總體目標和任務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門組織編制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對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進行了詳細規劃,提出具體政策措施。這些都表明,職業教育發展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就福建而言,近年來,福建省政府相繼批轉或出臺了《關于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支持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政策,省教育廳等部門制訂了《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計劃 (2014-2017年)》等具體意見,為落實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
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換檔升級的中高速增長期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要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推動中國經濟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升級。〔2〕要實現這一升級目標,則需要大批的技能人才作支撐,因而職業教育大有可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協調發展,更將為職業教育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點,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而改善民生的前提就是要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職業教育在促進高質量就業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從福建發展來看,當前福建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落實“三規劃兩方案”,推進“百姓富、生態美”建設的關鍵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全面啟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對職業教育全覆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而在福建加快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中,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有基礎、有條件、有共識,理應先行先試,創造經驗和典型。
從教育自身改革發展來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優化教育結構的重要舉措,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教育領域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當前,福建正抓緊研究制訂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具體方案,在創新職教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辦學體制,服務區域發展和實體經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近些年,福建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職業教育已具相當規模,現有中職學校301所(含技工學校71所)、高職院校55所,中職在校生59.4萬人、高職在校生27.3萬人。有關機構調查顯示,我省中職教育水平已居全國第11位,與天津、江蘇等省份同列第二梯隊〔3〕。但是,發展不只是數量,更在于資源水平、服務能力、辦學質量和影響力。從比較的角度看,我省無論中職還是高職,與先進省市相比差距較大,與福建社會經濟發展明顯不適應。具體表現在:
福建省現有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學校32所、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6所,在東部沿海省份最少,缺少在全國高職院校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領軍人物,教育部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國家部委、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任副主任委員人才匱乏,基本上沒有獨立承擔或牽頭承擔教育部的有關教改項目,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少、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獲獎項目少,在國家有關決策規劃中福建的話語權較弱,具有福建特色的經驗創造也匱乏,與福建經濟在全國的地位不相適應。
據統計,福建省獨立設置高職院校中,在校生規模超過1萬人的只有2所,在校生規模3千人以下的有18所。獨立設置高職院校校均規模僅4000人,只有本科高校的四分之一,比全國高職院校平均規模低近2000人。近50%的中職學校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設置標準,中職教師1.77萬人,缺口上萬人,師生比1:33,“雙師型”教師比例49.4%,均低于教育部規定,標準化縣級職教中心僅44個,基本建設條件還很不足。
福建省高職專業布點和在校生中,財經、電子信息、文化教育、制造、土建等相關專業大類居多數,產業發展急需工科人才培養不足,現有工科類專科生11.9萬人,占專科生總數的43.6%,還不足一半,特別是產業發展急需的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海洋工程、交通運輸和新材料、新能源、軟件服務外包等專業設置少,有些還是空白,人才培養結構很不適應產業發展需要,與“建設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要求很不相稱。同時,社會民生發展急需的醫科人才培養也緊缺,特別是基層急需的兒科、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影像技術等十分匱乏。根據省衛生中長期人才規劃,到2015年,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比例需提高至20%,原則上每千人配備1名鄉村醫生,每個村衛生所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但目前我省中、高職醫科人才培養還非常薄弱,缺口較大。
近年來,福建省通過實施五年一貫制、“3+2”、“2+3”、高職單招、免試入學試點等措施,在推進中高職銜接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規模不大,實踐過程困難重重,外在銜接甚于內在銜接,離現代職教體系理想狀況差距甚遠。從價值取向看,高職院校因中職生素質較低而不愿多招,中職學校也因對接高職院校辦學質量不高,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從專業設置上看,中高職專業數量不等,設置名稱、口徑寬窄不一,專業名稱、分類、要求也不規范,導致中高職專業設置的契合度較低;從學制銜接上看,現有高職教育只停留于專科,本科及以上層次仍然是一道屏障,嚴重阻礙了中高職銜接的通道。〔4〕同時,民辦和公辦職業院校發展不平衡,民辦院校辦學條件薄弱,師資隊伍建設滯后,辦學經費緊缺,辦學規模普遍過小,招生困難、報到率較低,與公辦院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不利于職業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
《職業教育法》第三十七條明確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往往因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補償,缺乏積極性,如考慮到學生數量多不好管理、技術不熟練容易損壞機器設備或發生安全事故、需要安排專門指導人員等,在接納學生實習實訓上非常被動。另一方面,企業大量招收職業院校學生充當廉價勞動力的問題,也造成了很多矛盾。而一些企業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更多希望通過短平快的培訓來達到招工、用人的目的。當然,一些職業院校自身還存在閉門辦學的傳統思維,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對接行業企業發展不夠緊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還沒有很好建立起來。
針對福建省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差距和不適應,當前的根本任務是落實政府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統”和“領”,以實現發展方式和發展水平的超越,真正發揮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競爭力培育中的助推器作用。我們認為,應特別重視做好以下工作,才能推動職業教育跨越發展。
職業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具有鮮明的公益屬性,這必然要求由政府來主導其發展。這種主導作用,不是直接干預,而是加強統領、宏觀調控和指導,具體表現在保基本、促公平上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起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責任,在加大經費投入、營造制度環境、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推動公辦、民辦職業院校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用。特別是要加大經費投入,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依法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和公用經費標準,切實改善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5〕同時,要進一步加大經費統籌力度,發揮好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以及就業經費、扶貧和移民安置資金等各類資金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是結構不合理、體系不完善,造成資源稀釋、重復建設和浪費。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統領整合。一是科學布局中職學校,重點建好縣級職教中心,優化普職結構,轉變以往簡單機械統計普職比的方式,在更大區域內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二是充分整合高職教育資源,穩步推進民辦高職院校兼并重組,推動各項要素資源向優質學校、骨干專業聚集,做大做強示范性院校和優勢特色專業,重點推進生產性實訓基地等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三是著力發展職業教育本科,推動一批2000年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院校發展轉型,在高職院校試點舉辦一批應用型本科專業,貫通中高職教育。
推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是關鍵。一是要吸引優秀人才充實職教師資隊伍。今年年初,福建省教育廳等部門下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創新了教師補充機制,允許學校從行業企業招聘緊缺急需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師擔任專業課、實習指導教師,這不僅有利于填補師資缺口,而且也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也要借鑒這一先進做法,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應發揮辦學優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二是要重點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通過到國內外高水平職業院校研修,到大中型企業實踐應用或產教合作研究,培養一批具有開闊視野、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和先進教學方法的專業帶頭人,帶動一批品牌專業建設。三是要加大校長培養力度。一個好校長,影響甚至決定著一所好學校。不僅要注重選拔校長,更應注重校長的培養和專業化成長,成為具有較高理論素養、視野開闊、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名校長。〔6〕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為親密和緊密的教育形態。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行業企業不僅是職業教育人才的接收單位,更應是合作培養單位。一是要注重推動行業部門、組織在人才需求預測、指導專業建設、促進校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制度,加快建立一批省級和區域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建立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制度,構建與區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緊密對接、動態調整的專業和課程體系。三是強化企業參與制度,校企之間采取“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的合作形式,推行前廠后校和校中廠、廠中校等辦學模式,與企業聯合舉辦冠名班、訂單班,通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教師隊伍等,不斷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產業企業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四是進一步落實國家有關教育稅收、技術創新企業所得稅優惠及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等政策,調動企業參與辦學、捐資助學的積極性和職業院校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此外,還要進一步創新辦學體制機制,鼓勵支持企業舉辦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職業院校。
〔1〕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報.2014-06-24(01).
〔2〕肖楠.李克強:讓“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DB/OL〕. (2014-06-23) 〔2014-7-10〕.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6/23/content_2706734.html.
〔3〕陳嵩.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區域發展水平比較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03).
〔4〕孟源北.中高職銜接的五大關鍵問題〔N〕.中國教育報.2014-3-3(06).
〔5〕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DB/OL〕.(2014-06-22)〔2014-07-11〕.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
〔6〕關于印發《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計劃(2014-2017年)》 的通 知.〔DB/OL〕.〔2014-02-13〕.http://www.fjzyjy.com/indexContent.aspx?id=4632&class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