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內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內江,641100)
媒體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和力量改變我們的社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個又一個新媒體形態,在各種新媒體面前,傳統媒體正在尋求融合與發展。在新傳播格局下,“新聞評論”課程的傳統教法已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也不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媒體對評論人才的要求,探索“新聞評論”課程新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已經迫在眉睫。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新聞評論”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等都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
傳統的“新聞評論”課程教材上,通常紙質媒體的評論寫作技法講得最多,而關于廣播電視的較少,關于網絡媒體的則更少見。關于新聞評論的“選題”“立論”“論證”“短評”“社論”“編者按”等內容占據大半篇幅,“新聞評論學”變成“新聞評論寫作學”,使該課程局限于一種應用文寫作的思維中,讓學生會寫各種體裁的新聞評論成為最大的教學目標。所培養的學生僅僅熟悉紙質媒體的新聞評論寫作套路,對其他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新聞評論則不夠了解,更談不上掌握和運用了。在這種寫作套路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只學會了技法而缺少素養,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新媒體環境。
由于我國報紙評論歷史悠久、基礎夯實,報紙評論幾乎成為新聞評論的代名詞,“新聞評論”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偏重報紙評論。但近幾年,網絡媒體的崛起和微博等社交新媒體的風行使新聞評論內容和形式都發生新變化,傳統的“新聞評論”課程教學內容已經過時,不能適應業界的現實。同時,傳統的“新聞評論”課程缺少對國際新聞評論的關注,大多只研究國內的評論,這也是不適應全球化的傳播語境的。除此之外,傳統“新聞評論”評論課程非常注重評論體裁的劃分和各種體裁的特點及寫作技法的講授,這和目前新媒體的體裁融合趨勢也是不適應的。體裁固然有劃分,但不能割裂來看,新形勢下各種評論體裁相互融合的趨勢不容忽視。
教師的講授是線性的而非網絡發散式的,學生的反應是被動的而非主動的,教學工具的運用是單一的而非多元化的。目前,有的院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比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互動的教學模式。但僅僅靠分析單個案例和簡單討論仍然無法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因為新媒體是綜合性的、融合式的,評論課程要跟上新媒體的思維,在授課形式上要講究混搭和跨界,要教會學生綜合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要讓學生學會策劃話題,學會重組和整合媒體資源,組織多媒體的新聞評論。
“新聞評論”課程的講授要有前沿的新媒體意識,使學生掌握新聞評論在新媒體上的表現特點和表達方式,確立能適應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全媒體綜合性評論寫作與表達的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一方面,要能適應時評的快速反應速度。在新聞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無論是記者還是評論員都要有現場意識,能夠對事件進行即時評論,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說話,爭取解釋權和話語權,從而有效地引導輿論。另一方面,要有策劃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沒有哪家媒體能時時擁有獨家新聞,要在競爭中勝出,就需要有資源開發、整合、重組的能力。新聞評論的資源整合重組也是目前網絡媒體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開發評論資源,把各種評論通過不同的形式傳達到相應的受眾那里。此外,還要能掌握多媒體的傳播技術,僅僅會寫評論是不夠的,要學會為不同的媒體寫出不同視角、不同重點、不同形式的評論,要會用文字、音頻、視頻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及各種新媒體上發布評論,要能做到各種媒體“混搭”,實現角色的自由轉換。
快餐式的社會造就快餐式的文化,但媒體人的培養不應該是快餐化的,尤其是對設定媒體基調有重要作用的新聞評論員,更要在深層次上進行教育和培養,樹立其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培養其文化內涵,促使其履行好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發展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敖虝恕钡哪康?。
在網絡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新聞評論”課程的教學要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通過對網絡虛擬學習社區的構建,實現教學的網上網下互動,使教學不僅僅局限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上,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師的線性表達上,而是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教學模式。建構“環境+案例+平臺+活動”的實踐合作教學模式,即要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加大案例教學力度,搭建評論表達與寫作教學平臺,開展評論教學交流活動等。
學校首先要加大網絡建設的投入,完善學生宿舍、教室、圖書館的網絡硬件設施,為學生提供課堂內外使用多媒體的網絡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和管理也要做到網絡化、信息化,讓學生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了解網絡媒介、運用網絡媒介。教師上課要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通過文字、視頻、音頻、多媒體鏈接等手段講授教學內容。
案例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新聞評論”課程的學習和訓練有很大幫助,通過對最新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掌握評論的規律和表達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選擇要多元化,不能僅局限于傳統媒體,還要從微博等網絡新媒體中進行挖掘。案例的分析也不僅是教師的單向講解,而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再通過討論碰撞出思想火花。這樣的案例教學才能培養出有創新思維的評論人才。
建構網絡虛擬學習社區,這個社區可以利用第三方軟件平臺來實現,這個平臺包括網絡主頁、微博、BBS、視頻專區、學習資料、學生作業、實踐園地、電子郵箱、提問解惑等,平臺甚至可以開設游戲專區,但游戲的設置需與新聞評論專業領域相關,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模擬演練獲得勛章,積累分數。借用游戲的過關設置,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評論教學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評論的演練活動,比如讓學生在鏡頭前評新聞;還可以搞班級辯論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限時寫評論,寫完評完再對比媒體的評論,并做出分析。課外,學生可以到實踐基地參觀學習,跟著評論員一起評新聞,使學生擁有實戰經驗。學生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創辦評論專欄,把實踐常態化,一邊學一邊用。內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新聞評論實踐教學采用和媒體合作的方式,學生制作評論節目《焦點話題》提供給內江電視臺和內江電視新聞網播發,并建立自己的欄目組,直接和新聞媒體對接,這種合作方式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和鍛煉機會。另外,采用“請進來”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邀請媒體評論員到學校開講座或授課,也可以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校和師弟師妹們交流,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活動與交流,有助于營造評論氛圍,鞏固學習效果。
新媒體時代需求,各種媒介正尋求融合發展,“新聞評論”課程教學也要適應時代,走在時代前列,教師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把新媒體的思維和運作方式教給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網上網下的互動與交流,培養適應新傳播環境的全媒體綜合性評論寫作與表達人才。
[1] 李法寶.新聞評論:發現與表現[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2]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姜金明.讓做評論像讀新聞一樣興味盎然——對“新聞評論"教學適應新課改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4] 涂光晉.知識·能力·素質——尋求新聞評論教學的創新與突破[J].新聞戰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