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友瑋
(響水縣第一小學,江蘇響水,224600)
每一位教師都在試圖構建一種與新課標理念最合拍的教學課堂,新課標的實施,再次引發了我們對傳統語文課堂的反思。因為無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是優秀的教材,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上,并且毫無疑問地體現在課堂的教學方式上。所以,在這場新課改的戰爭中,課堂才是主戰場。筆者認為理想的課堂是充滿“詩意”“情意”和“創意”的課堂,這應該是新課改追求的理想課堂模式。
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程,不僅注重構建校內外溝通、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教學觀,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注重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生成的有效性及時對教學做出調整,從而更加有效、更有趣味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例如:江蘇省特級教師孫建鋒執教的《最大的麥穗》就是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營造充滿“詩意”課堂的典型范本。
師:現在,你們明白了文章所講的道理。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文如觀山,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最大的麥穗》,肯定會有更多的“美麗”的收獲。
(五分鐘后,師生對話)
師:現在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收獲。
生1:一般上課是在教室里,而蘇格拉底上課是在麥地里;我們上課用課本,而蘇格拉底卻是用麥穗。
生2:不僅麥地可以當教室,社會也可以當教室;不僅麥穗可以當課本,整個大自然都可以當課本。
師:說得好!你們的思路越來越開闊了。其實,生活就是一部無字大書,宇宙就是一個神秘的大課堂。哪里有廣闊的天地,哪里就有豐富的知識。
生3: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告訴他們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身實踐、體會,最后悟出人生哲理。
師:直接告訴道理不是很省事嗎?何必兜圈子、繞彎呢?
生3:直接告訴容易忘記,如果是自己體驗、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銘心的。
師:你回答得很精彩!
……
師:同學們,這節課咱們一起走進了《最大的麥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獲了一株“最大的麥穗”,不虛此行。[1]
這樣的課堂正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典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情境,而且為教師自身的成長提供了富有挑戰性的平臺。課堂預設固然重要,但在實施預設的過程中,也需要開放地納入靈活的成分、直接經驗及師生始料未及的體驗。有了教學中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充滿“詩意”。
浸潤,主要指兒童可以憑借信息技術,自如地與信息世界進行全面的溝通。浸潤,不僅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無邊界,兒童可以把整個世界作為學習的課堂,也意味著每個兒童可以敞開心扉與世界對話,在與世界的交互中豐富和完善自我。
在執教《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教師為學生展示了這樣一幅畫面:彭德懷忍痛下令把自己心愛的大黑騾子殺死后,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樣的畫面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和沖擊。這時,教師在旁邊提示:“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緩緩摘下軍帽的彭德懷,你會想些什么呢?”
生1:曾記得,你和我一起走過皚皚雪山,小山似的物資沒有把你壓垮,生病的戰士在你的背上得到了休息;曾記得,你和我一起出生入死,敵人的槍林彈雨中,你是那么無畏……
生2:對不起了,大黑騾子,請不要怪我!為了革命事業,只能犧牲你了,雖然我的心中有萬般無奈,但是我沒有選擇。我需要你,但是革命的勝利更需要你!如果我不殺你,將要犧牲更多的戰士,我只有對不起你了。
生3:大黑騾子啊,雖然你走了,但你血肉之軀卻挽救了許多戰士的生命,你的精神會繼續在我們的熱血中流淌。我們紅三軍團會永遠記得你的!
生4:向你敬禮!我的大黑騾子,我親愛的戰友!為了革命事業,你任勞任怨;為了革命事業,你吃盡苦頭;為了革命事業,你獻出了全部!等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我要為你立一座豐碑!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活躍了學生思維,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輕松愉快、自由開放的課堂,這種各抒己見的氣氛也將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只有這樣保持學生愛思考、勤表達的天性,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自由發揮,深刻體會課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學生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課文。
教育界一直有一個誤區,即認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沒有問題。然而,教育家杜威認為:“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遇到新的困難的情境一樣。”[2]因此,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打造“創意”課堂的前提條件,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筆者將具體的方法總結如下:
在教學《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課文里的“我”指的是誰?“我”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給江主席獻花?“我”為什么要給江主席獻花?這一過程正是要讓學生明白,閱讀一篇課文,可從題目、主要內容等入手,不斷質疑,深入理解課文。這樣的示范多了,學生就會在模仿中學習如何從整體思維的角度對課文加以思考。
《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在課堂上,筆者引導學生質疑“熱愛”與“敬畏”是否矛盾,然后通過學生的思考及教師適當的解疑提示,學生深刻體會到,對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進行質疑也是深入研究課文的一種方法。
筆者在《黃河的主人》一文中指導學生質疑“我”和“艄公”在船上的表現有何區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使學生明白,通過類比質疑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想象作者和掃路人30年后再次相逢的場面,引導學生想象,再次相逢后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又會做些什么?這樣,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結合課文進行探討。如此示范,使學生懂得想象也是質疑的一種方法。
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在質疑中有所發現、領悟,這對于營造充滿“創意”的課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教會學生質疑,實際上是教會學生讀書、學習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終身學習中受益。
課堂是教師永遠的情結,新課程理念在新世紀的創生為我們照亮了前行之路。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所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不僅是知識,更是人文;不僅是傳遞知識的物的載體,更是生命交往的美的詩情”。
[1] 張忠艷.寓明理于表演之中 于實例中升華主旨——《最大的麥穗》課堂實錄與評析[J].小學教學設計,2004(34).
[2] 余廷安.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思索:疑問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8).
[3] 陳伯平.構建充滿生命活力、和諧發展的語文課堂[J].教育科研論壇,2007(2).
[4] 鄭百苗.生成發展:讓教學涌動生命的靈性[J].河北教育,2004(4).
[5] 孫建鋒.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實踐和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