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
(廈門市集美區灌口小學,福建廈門,361000)
在我們的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學生無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任由教師眉飛色舞地講演而只顧玩自己的手指或目光流連窗外;當教師提問時,一位同學的發言還沒有結束,就有同學迫不及待地舉著手嚷嚷著要回答,站起來回答時,卻是重復著相同的答案。課堂很是熱鬧,可有幾個人能真正學有所獲呢?究其原因,實則是學生缺乏傾聽的習慣。沒有傾聽的課堂是遺憾的教學。那么,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為學生架設起傾聽的橋梁呢?
要讓學生課上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教師本身首先就得是個專心的傾聽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眼神、熱情的話語和學生交流。當學生發言到精彩處時,教師應邊聽邊點頭微笑、蹺起大拇指;當學生回答不夠流利而難為情時,教師要用理解、寬容的目光緩解學生的壓力,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出現的問題,給予評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潛移默化的示范將帶動全班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這對養成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要吝嗇表揚,當發現孩子認真聽講、用心思考時,教師應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你都聽出來了,真了不起。”“你聽得最認真了,真棒!”“你把別人說的話都聽清楚了,太厲害了。”此時受到表揚的學生滿心歡喜地坐下了,其他學生為了得到表揚則更加注意傾聽,積極舉手發言,聽課的效率大大提高,學習的氛圍更加濃厚。當然,發現有學生開小差時,教師要適當地用目光、動作等暗示,將之引回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正面激勵,他們的傾聽能力定會有所提升。
對于班上認真傾聽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為學生“蓋章”,每周評選出得章前十名,頒發“傾聽小明星”獎狀,每個月發喜報,讓家長一同感受快樂。學生都非常期待在喜報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上課時則更加注意聽講并積極回答問題。在評選優秀學生的同時,也要關注有進步的學生,適當獎勵“傾聽小明星”印章,讓其體驗傾聽的快樂,促進全體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
教師要進行榜樣示范,做一個耐心的、滿懷熱情的傾聽者,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每次發言,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或不足,及時做出有效評價,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空間,從而激發學生更多的表達欲望。
“注意聽!”這是教師在課堂上最常說的一句話。但是教師往往只是下達了指令提醒或要求學生,而并未向學生說明如何才能做到“注意聽”。因此,學生雖然被要求,但卻不知如何去執行。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細化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明確提出傾聽時要做到以下幾點:(1)專心,不論是聽教師講課還是同學發言,都要心無旁騖;(2)耐心,不隨便插嘴,聽別人把話講完再說自己的意見;(3)細心,盡量做到不重復別人的意見,能指出同學發言中的錯漏之處;(4)虛心,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愿意修正,但又不盲從。此外,教師還可以編一些順口溜來提醒學生用心傾聽,如師:“亮眼睛——”生:“看老師。”師:“小耳朵——”生:“聽仔細。”師:“說停——”生:“就停。”這些朗朗上口的口令,簡單好記,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起個頭,學生跟著念,及時提醒自己注意傾聽。
為了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讓學生不僅會聽,還能聽得明白,教師可嘗試以下幾種策略:
每節課前5分鐘必聽寫,聽寫內容由學生自主選擇。請班內不同層次的學生事先準備十個詞,聽寫時由教師隨機抽取,并根據學情進行調整,讓全班聽寫。因為要考查同學的識字情況,學生勢必認真觀察字形并加以分析,會有意識地關注易錯的筆畫,這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識記、辨別能力,從被動的“聽”轉為主動的“學”。再者也可適當進行聽記方面的訓練,教師讀短文二至三遍,學生根據聽到的信息進行相應的填空。
聽和說是密不可分的有機結合體,傾聽能力更多是通過說話表現出來的,只有專注地聽,才能擁有準確說的真功夫。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將聽與說結合起來。如開展“聽說故事”活動,教師安排學生輪流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當評委,對其進行點評或復述故事的梗概。學生在聽故事時,懂得抓住關鍵要素來聽,明白只有認真傾聽,才能給同學的故事打分、點評。在活動中,學生的傾聽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有目的地聽,也是訓練、提高學生傾聽能力的途徑之一。比如,在習作的講評中,讓學生相互交流、評議。讓學生朗讀范文,要求聽的學生邊聽邊考慮文章條理是否清楚,語句是否通順,文章好在哪里,哪里還需要修改。學生聽得認真,不知不覺中也提高了習作水平。
適時的評價、榜樣的示范是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助推器。要保持學生傾聽的熱情及持久的傾聽欲望,還需要教師在研讀教材、設計教學上下工夫。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傾聽的愿望。如無錫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魏星執教《水》一文時,教師出示帶果核的水果。
師:切開水果,能看到什么?
生:核。
師: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這個水果,那么它的“核”是什么呢?快速默讀課文《水》找到一個詞或一句話作為它的“核”。
生:珍貴。
師:作者出生在一個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對水的感覺和我們不一樣。課文中哪些詞句特別有新鮮感,傳遞出了特殊的感覺?
教師借助水果“核”這樣一個比喻,使學生直觀地理解了“找課文中心”的含義。巧妙的比喻、直觀的展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學生傾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被打開。在教學《最大的“書”》一課時,教師問:“讀了這個課題,聰明的小朋友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生動的問題自然就來了。“‘書’為什么加引號?這最大的書指的是什么?”教師順水推舟道:“是啊,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從文中尋找答案。”以上課例,教師有針對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以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進入到教師為之精心營造的特定學習情境中來。學生在課堂中根據所聽信息,對發言者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看法,這既重傾聽又重表達,可謂一箭雙雕。
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入一點游戲的成分,來保持學生的聽課興趣。如識字教學中進行“摘蘋果”“開火車”的游戲,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活動課上開展“傳聲筒”的游戲,把全部學生分成幾組,教師在第一個學生耳邊說一句悄悄話,讓他傳給第二個學生,以此類推,到傳話結束后,讓最后一個學生把這句話大聲說出來,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的,但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在愉快的氣氛下,學生的傾聽能力得到了鍛煉,熱情高漲。
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應該是一種習慣。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始終將其落實于課堂,做到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讓課堂教學大放異彩。
[1] 張海娟.語文課堂中培養小學生傾聽能力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3(13).
[2] 鄭虹.讓小學生學會傾聽[J].教育評論,2008(1).
[3] 潘冬梅.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讓學生有效傾聽[J].小學教學參考,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