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俠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中山 528400)
提高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
馮瑞俠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中山 528400)
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亟待關注和突破的新課題,本文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具體原因,并提出通過培養(yǎng)學生主體參與性,增強貼近性,設立目標層次性,建立可量化的評價體系以及構建全員參與性等對策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對策
新時期,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發(fā)展黨的事業(yè)接班人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自十六大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視并認真貫徹執(zhí)行,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開展了大量積極有益的探索,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構建和諧校園、維護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在當前新形勢下,面臨國際政治經(jīng)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改革開放事業(yè)進入深水區(qū),各類利益矛盾凸顯,社會整體呈現(xiàn)出價值觀和價值標準多元化趨勢等諸多挑戰(zhàn),現(xiàn)實環(huán)境要求青年學子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去處理和應對,與期望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略顯不足,成為亟待關注和突破的新課題。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既有社會時代背景的影響,也有高校本身開展工作的方
式方法方面的原因,大致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強。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課堂教學也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多數(shù)思想政治授課教師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灌輸,缺少對學生身邊實際案例的引用和剖析,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沒有真正內化,認同感不強,運用思想政治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不強,能力較弱。
2.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不分明。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全體學生基本采取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沒有充分尊重不同學生群體已經(jīng)初步具有的思想基礎,缺乏分層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設計,使思政教育內容顯得僵化空洞,可望而不可即,更多學生難以找到思想進步和提升的階梯,對思政的實踐行動意識大打折扣。
3.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模糊籠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體現(xiàn)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但目前高校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更多采取描述性的等級區(qū)分,僅僅體現(xiàn)了引導性,但在實際測評時顯得模糊籠統(tǒng),主觀性較強,沒有和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緊密結合甚至嚴重脫節(jié),使高校師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難以把握,導致產生開展與否差別不大的虛無感。
4.思想政治教育全員性欠缺。大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年學生的思想可塑性強,課堂教學更多承擔了對形成主流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引導和培育,然而,在塑造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全的人格方面,高校要發(fā)揮全員育人整體效應,目前,高校對全員育人還僅限于觀念形成和倡導,缺乏探索實踐的基礎。
針對以上導致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本文擬提出以下五點對策。
1.培養(yǎng)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主體參與性。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體是大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主體參與性應該成為首要關注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提升思政素質對自身成長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對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意識,進而轉變并形成教育預期的認識和行動,要實現(xiàn)這一點,從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師要注重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深入學生群體開展調查研究,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學習需求,加強對思政教育教學模式的探討,善于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事件的解釋緊密結合,有意識訓練學生運用思政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加強思政理論修養(yǎng)轉化為自覺的內在認知,自愿自為地參與思政教育的學習實踐。
2.運用教育策略增強思政教育貼近性。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要運用適當?shù)慕逃呗栽鰪娝颊逃N近性,充分利用大學生易于接受和學習新鮮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積極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以圖文并茂的PPT、視頻材料等立體動態(tài)形式豐富知識傳遞載體,吸引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知,提高學習興趣和關注度。同時,要善于將心理教育有效融合于思政教育,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比如選材上考慮引起學生普遍注意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在參與發(fā)言的過程中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辨析,形成用思政知識解決問題的初步經(jīng)驗。注重通過QQ群、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有教育意義的現(xiàn)實案例,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形成親密圍繞導向健康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認同感。
3.尊重學生現(xiàn)實差異設立思政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大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各不相同,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理論基礎呈現(xiàn)出個體差異性,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必須予以承認和尊重,統(tǒng)一的要求和目標往往讓大部分學生感到思政教育可望而不可即,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對班級學生按照所具有的認識基礎和實踐能力進行區(qū)分,即首先對教育對象開展分類,在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設計、教育要求、教育效果考核測評等環(huán)節(jié),設立不同等級的目標,每類學生群體能夠找到與自身現(xiàn)有基礎對應的等級目標,為思政教育搭建起能夠逐層進步的階梯,使各類學生都能找到自己行動的目標和方向,切實感受到思政教育對自己的改善和促進。
4.建立可量化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思政教育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培育和轉變, 較難把握和評價,但意識是一切行動的前提和先導,根據(jù)這個普遍共識,可以考慮將開展思政教育效果與學生現(xiàn)實行為的考核評價兩者緊密關聯(lián),進一步對涉及評價的因素行為進行細分,轉變?yōu)榕c學生學習生活高度相關的具體可操作的行動指標,從而建立可量化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使學生不再覺得思政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而上說教,而是能夠投身其中,選擇參與,真實體驗并可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行動的量的累積推動思政修養(yǎng)的質的提升。
5.構建全員參與的思政教育機制。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高校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樹立全員育人的意識,更要致力于構建全員參與的育人機制,要充分發(fā)動各級行政領導、黨組織領導、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包括公寓及后勤服務人員參與到思政教育中,使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掌握必要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也能夠通過對學校教育、管理、服務的切實感受和體會,獲得更多的公民道德示范教育,養(yǎng)成
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和健全人格,促進綜合素質并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1]于福堅.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5):109-112.
[2]任福全,吳佳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3(04):89.
[3]鄧秋萍.論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J].前沿,2013(10):15-17.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Feng Rui-xia
(Zhongshan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new subject urgent attention and breakthroug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causes of insufficient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by cultivating the student main body participation, enhance the closeness, goal layer one time, establishing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system and building a full such a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perio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strategy
G641
A
1000-9795(2014)04-0046-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5
馮瑞俠(1976-),女,陜西扶風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