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清 楊慶國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4)
淺析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侯 清 楊慶國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4)
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在給高校學生帶來便捷信息服務的同時,各種不良的思潮和觀念也通過互聯網在校園環境中散播。這將對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穩定的大學生形成巨大的沖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本文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提出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對策
互聯網的突飛猛進,不僅大大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全面地影響著社會和經濟生活,沖擊著傳統的政治態度、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網絡對大學生正在產生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生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日益加強,但與此同時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緊迫的任務。
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的同時,也形成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挑戰。
1.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挑戰。由于信息網絡具有高科技特征,使得技術理性支配著整個網絡世界。在這種技術理性的支配下,技術一方面成為衡量網絡水平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也成為測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這種技術性標準嚴重沖擊了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20世紀后半葉以來,西方一些人率先奮起,試圖改變人們對人類自身命運認識上的迷信、愚昧與無知。這種改革行為使有些人走上了極端,宣布過去的一切信仰、價值觀都是錯的,人類的一切文明遺產都在“鏟除”之列。他們宣布科學至上,唯科學主義的風潮日漸盛行,他們鼓吹崇拜技術、崇拜機器,“非人化”成了現代化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談論價值觀、信仰、精神,統統成了“過時的宗教”。
因此,一段時間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一些人認為國家間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取決于人才和知識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經不重要。而且,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隨著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可能進一步助長“重智輕德”的傾向,而忽視道德修養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因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2.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劇烈的沖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和法治觀等教育。在現實環境中,傳播權與話語權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在網絡中,信息傳播方式是即時、交互、隱匿、開放的,網絡用戶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受教育者的學生身份與教育者的權威、師長等身份同時被消解,人人只有一個共同的網民身份。由于“監管乏力”的虛擬社會的存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F實中,西方發達國家正以其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大肆宣揚他們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一些缺乏辨別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的大學生很難明辨其中的香花毒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暢通無阻,導致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淡化,價值觀產生傾斜。再加上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具有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容易引起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如匿名發布虛假信息欺騙他人,傳播黃色信息,利用網絡造謠中傷,敗壞他人名譽,非法進入他人的網絡系統,破壞他人的數據和資料等。這些也容易造成高校學生價值標準的混亂和精神的困惑。這些都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
3.網絡對大學生情感、心理健康、人際交往產生副作用。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具有導致行為主體冷漠的傾向。一方面,網絡間的交往是在虛擬情形下進行的,人與人之間不是面對面、實實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機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人與計算機之間的“網絡化”、“虛擬空間”關系取代了大學生對周遭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甚至取代了以情感為紐帶的人與人之問的相互幫助、相互信賴的關系。這種情況長期下去,必然會使行為主體冷漠,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使人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甚至情緒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緒。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上時常出現虛假信息、篡改數據文字、網上盜竊、傳播病毒、侵犯知識產權等網絡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也會使人覺得交往安全感下降,而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面臨挑戰。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往往處于一種信息優勢的地位,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容易樹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從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然而在網絡環境下,信息來源的渠道、信息量等因素,使得教育者的優勢不復存在。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網絡所具有的隱蔽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復雜化,對我們思想工作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學生提出通過QQ、飛信、MSN、微信、微博等與老師進行網上交流,如果老師不會使用這些技術,這種信息素質的缺失必將拉大施教者與受教者的信息差距,施教者很難較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從而在施教時機、方式和內容上處于被動和劣勢地位。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所說的東西學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學生從網絡學到的新名詞和新鮮事教育者卻聞所未聞,這樣無法及時有效、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長此以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權威必將受到影響,工作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網絡的擴大,形成了超越國界、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信息網,網絡對學生的政治觀、道德觀,以及思維心理和行為方式都帶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每日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的時間很少,但瀏覽互聯網卻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學生幾乎每天數小時在網上瀏覽,由此也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現象。通宵聊天、聯機打游戲、利用寬帶看電影成為他們上網的主要選擇,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色情、暴力、大學生網絡綜合癥以及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化思潮的泛濫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網上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迫在眉睫。
網絡社會的蕪雜性很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分子利用,大肆散布反動言論或進行反面宣傳。在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叛逆及尚未成熟的自我意識日趨明朗,但生活閱歷的有限尚不足以使他們做出正確而明智的辨別。若不及時做好對網絡思想教育的控制和引導,他們就會受到網絡上的反動言論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不僅有利于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科學、合理、正當、安全、有效使用網絡,對推進網絡文明、網絡道德及網絡文化建設也大有可為,更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優良傳統和改革創新的結合。從另一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可以發揮互聯網開放、交互、共享、兼容等優勢,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教學相長。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提高對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重大意義的認識,在網上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主動出擊,占領網絡這一至關重要的前沿陣地,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信息網絡,思想教育工作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應對信息網絡的挑戰,對原有的方式方法進行創新,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揚長避短,使信息網絡在充分發揮教育與服務功能中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加強網絡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加強對信息內容的審核和監控。第一,應利用網絡調查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梢酝ㄟ^網上論壇或利用QQ、E—mail等網絡載體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第二,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從制度建設人手,規范網絡運行規則,嚴肅網絡行為規范,強化網絡信息的適時監控、分析加工和處理。通過網絡化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倡導文明上網,使大學生自覺接受并維護網上法制觀念與道德觀念,提高判別能力和防護能力。第三,輿論引導要及時,技術監控要有力度。網絡輿論的形成非常迅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認真分析,及時采取對策,積極進行引導。努力提高網絡“濾毒”能力和技術監控,強化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責任感,防范網上不良行為。
2.建設精品的校園網。高校應努力建設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服務功能強、訪問人次多,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主網站。開設學術論壇,搭建師生交流平臺,加強師生網上互動,在互動中服務,及時解決大學生關心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服務之中。實施“數字化校園工程”,讓校園網成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通過網絡維護和監控,及時掌握校園網情況,有效引導學生輿論。密切關注和了解校園網上的思想動態,認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敏銳捕捉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的問題,消除負面影響,做到有問題早發現,努力把各種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
3.建設一支思想水平高、網絡業務水平強、熟悉學生特點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隊伍。這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既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又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知識并能熟練進行網絡操作,可以運用多種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交流。網絡工作隊伍要負責網上信息的分析、過濾、監控工作。對網上的不良信息,要澄清是非曲直,進行“解毒”和“消毒”工作并著力打造“綠色網絡校園”,以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正面教育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道德主流;全力封堵“黑色信息”,建立功能全面、多極防范的網絡管理體系,確保網絡安全;堅決刪除“黃色信息”,嚴格監控管理,消除和減少網絡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凈化網絡環境;著力疏導“灰色信息”,對網上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加強教育疏導,把握正確導向,進而營造健康的“綠色”校園網絡文化。高校應努力培養復合型人才來更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另外,還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一批網絡教育的學生干部的骨干隊伍,從不同的角度幫助老師對同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1]徐惠鵬,田作淳,王武偉,陳文恩.機遇挑戰創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思考.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1).
[2]陳民強.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8(2).
[3]虞曉東.信息網絡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思考.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2).
[4]葉明,張珊莉.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策略.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26(8).
[5]朱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運用研究——兼論BBS實名制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J].湖北社會科學,2009(3).
[6]陳貞.積極應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文教資料,2009.6.
[7]楊軍.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芻議.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7(2).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ou Qing, Yang Qing-guo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brings conven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all kinds of bad thoughts and ideas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campus environment spread. This will be the world outlook and the outlook on life has not been s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a huge imp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network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
G641
A
1000-9795(2014)04-0047-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4
侯 清(1980-),女,湖南長沙人,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楊慶國(1960-),男,重慶人,從事經濟管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