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順 廖建國
(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南焦作 454010)
弘揚大愛精神,做好“立德樹人”教育工作
張義順 廖建國
(河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南焦作 454010)
本文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出發,指出大愛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根本,只有以大愛精神教育學生,才能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指出,搞好和諧校園建設,才能創造立德樹人的氛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愛精神;立德樹人
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十八大的報告,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搞好立德樹人教育工作,首先應在師生中弘揚大愛精神,第二,把立德樹人融入到教學工作。
(一)弘揚大愛,立德先立師。“大愛”精神,是高校教師應有的道德品德。大愛是愛人之愛——這是大愛的基本價值取向[2]。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大愛是高校教師應具有的一種素質。在教師中弘揚大愛,就是要使教師重師德,更好地教書育人。大愛的最高境界是愛自己,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盡善盡美的人,憑自己高尚的品格、人格魅力去教育人、影響人,我們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 關于德的塑造,古代和現代的教育家都把它放在首位。孔子認為和諧的人格應“內方外圓”[3],即要求人們形成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具有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品格,又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修養和柔順圓通的處世方式,保持與外在關系上的和合局面。明萬歷年間《菜根譚》一書的作者洪應明主張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4]。”
怎樣來凈化自己的內心呢?就是要用大愛精神,以理性來約束自己的欲念。精神內守,感應于天地的精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自身與天地的理、象融為一體,就忘了自身小我的存在[4]。修身養性的人若能達到此種靜與動相和諧的境界,他就超越了生死的概念[4]。同理,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應當這樣,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問題,不要考慮眼前的得失。作為大學教師,只有搞好道德修養,靠自己的教學和道德行為、理想信念、敬業精神、道德情操、文化知識來影響和教育學生,并影響全社會,自己的身心才會健康。
(二)以大愛精神教育學生,培養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大學教育的崇高使命如下:①大學教育是要培養好的公民。這應該成為大學文化、大學教育內涵的重要內容,對我國即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②大學教育中“大愛”是不可或缺的 。大學文化內涵中重要的一點是大愛,即培養的學生要有無私的愛……③大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思維觀、做人方式和社會工作能力 。即大學給予學生的不僅是與具體知識相聯系的東西,還包括價值觀、道德觀、做人方式、思考習慣等,這些對他的一生都至關重要。④大學教育的任務是發揮學生的天才。如何把學生的天才、創新精神激發出來,是大學教育的任務之一。⑤培養高學歷人才不應是大學教育的唯一目標。 中國學生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成為博士。我們的人事制度也規定,獲博士學位的工資待遇高于獲學士、碩士學位的。其實,培養高學歷人才不應是大學教育的唯一目標,而應該是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創新人才的培養。
大學之大在于學生之大,在于學術之大和學術自由。一所大學要想培育出優秀的學生和始終占據學術的前沿,我們經常說要具備四大要素:大師;大樓;大氣;大愛[5]。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大愛,只有有了大愛精神,大學人才能承擔起社會賦予自己的責任。
要立德樹人,教師是關鍵。只有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才能立德樹人潤無聲。
一個教師有了大愛,才能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才能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我們從漢字的結構“校”可看出。“校”字的左邊是木,右邊是交。這樣的組合就是說:“校”是一個交流的地方,是一個交友、交往、交情、交談、交底、交鋒、交付、交融、交手、交心的地方,是一個在有木的地方交流[6]。通過交流碰撞,產生火花;通過交流辯論,產生活力和創造力。
一個教師有了大愛,才能追求真才實學、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才能做到對學生的知識體系負責;才能嚴謹治學,在教學過程中,才能盡職盡責,教書育人,培養學生很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成為遵紀守法的模范,在教學過程中,才能依法執教,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校紀校規,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論,以模范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才能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德育教育。
一個教師有了大愛,才能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立足科技前沿,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合到大學教學體系中,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研究體會和成果,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大家不難發現,在大學很多高校,教學搞得好的人,科研一般做得也好。這是因為科研的很多實例進了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講課生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
總之,一個教師只有有了大愛,有了責任心,用教書育人的行動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創建學習型和諧校園是每所大學追求的目標,也是立德樹人的必要環境,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創建學習型和諧校園要加強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一個學院長期以來形成的風格、意志、導向,具有自動、自發約束和激勵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傳承。
第二,創建學習型和諧校園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通過各種渠道,建立競爭、激勵機制,提高學校教職工的學習能力,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做到人盡其用。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時刻感到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干事先行一步才能永葆人才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創建學習型和諧校園要創新體系。建立創新體系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在其著作《論未來的教育》中提出:人的學習不能只限于一個時期,而應該終身接受教育。這個論斷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8]。每個師生員工只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創新,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其次,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樹立起“團隊學習”的理念。目前國內外的創新成果幾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團隊的力量去完成。只有通過組織跨部門的項目小組開展工作,在完成項目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等,才能構建起適應于創新而不是重復性的工作。
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關系到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和長遠,任重道遠。大學人只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認真塑造自己,系統學習政治理論、教育理論,模范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就一定能夠做到弘揚大愛,立德樹人。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出,2012-11-9(1).
[2]王少安周玉清.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馮立鰲.孔子對中華民族“內方外圓”理想人格的塑造[J].廣東社會科學,2006(4):69-74.
[4]齊豫生夏于全.菜根譚全書[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7.
[5]邱德雄,吳停風.也談“大學”之“大”[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4):103-104.
[6]顧海兵.由漢字解構來看學校究竟是什么[N].北京日報.2010-10-11(20).
[7]張義順廖建國.做好大學本科教學的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249-250.
[8]胡萍.和諧校園提升高校創新力[N].光明日報,2007-08-22(11).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do a good job"Lideshuren" Education work
Zhang Yi-shun, Liao Jian-guo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10,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arty's eighteen big put forward "the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rain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at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is the basic morality education, only in the spirit of love education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morality education, to train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e spirit of great love; morality education
G410
A
1000-9795(2014)04-0056-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22
張義順(1951-),男,河南民權人,學士,教授/博導,從事復合材料方向的研究。廖建國(1975-),男,四川自貢榮縣人,博士,副教授,從事生物醫用復合材料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