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麓鹿
(吉林大學 吉林長春 130012 )
儒家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啟示
邢麓鹿
(吉林大學 吉林長春 130012 )
當代大學生及青年人所面對各種外來文化的蜂擁而至,致使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信仰也日趨多元化,造成很多年輕學生受到享樂主義的熏染,過度崇尚拜金主義,精神世界卻空虛迷茫。對于種種問題的暴露,早在幾千年前的先秦春秋時期,儒家文化豐富的道德理論,就對于年輕一代求學階段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培養方面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學文化;道德觀;思想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其豐富而博大的道德理論對歷朝歷代乃至當今社會各階層的道德生活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儒家傳統道德觀始終都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念的主干,在今天看來對儒家文化的借鑒與學習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仁、義、禮、智、信”是儒家道德文化的基本要求,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下選取對當今社會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仁愛”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是儒家最高的理想道德人格和精神追求,儒家的“仁”是以愛人、愛眾為宗旨。在《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仁愛精神就是關心他人,“仁”的本質即“二人為仁”故當人結成了伙伴,構成了群體,與他人產生關系才是真正的人。因此在價值取向上孔子堅持的是以群體為本位,故《論語.學而》當中“子曰:泛愛眾,而親仁”。
孔子主張把“仁愛”的精神推廣至宇宙萬物,如果以儒家的“仁愛”思想作為引導,培養全社會正確的處世態度,使其具備“仁愛”的品質,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親人、愛他人、愛萬物,在與人相處時主動關心他人,關照別人的感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構成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諧社會關系,便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之真諦。
(二)“以和為貴”是儒家文化長久以來的價值理念。《論語.學而》中講到“禮之用,和為貴”即禮的應用在于恰到好處地處理任何事情。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人際關系中道德綱常的調節,也就是所謂的“以和為貴”。因此孟子也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可見古人無論在治國還是外交中“和”的思想都是占有指導地位的。“和為貴”的哲學基礎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在古人看來“中庸”原則旨在將社會中各種相互矛盾的事物和諧統一起來,這即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態度與方法,又是一種做人處事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是社會理想的最高境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中庸”已經成為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定勢和專屬的高尚品格,體現在日程生活中乃至國際關系上。
《左傳》上說“禮者,理也”也就是說禮貌是人與人交往時最合理、最適宜的行為方式,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倡導“以和為貴”的人際關系準則,可以有效地避免人與人之間、群體之間的摩擦,有利于全社會形成從上和諧的價值取向。在“禮”的制約下,大家互相尊重、彼此謙讓使整個社會秩序井然、安定和睦。增強人們之間的親和力和融洽度,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繁榮發展。
(三)“信”作為儒家文化的道德規范之一,要求人們信守承諾,不欺詐,不虛偽。孔子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儒家認為,不講信譽的人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講誠信則是做人的規律。
誠,即是真實無妄的意思。這些都說明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的根本,一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以及自身的發展都有賴于誠信二字,一個社會的秩序和規范亦有賴于誠信的約束。《論語.學而》中說道“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可見,誠信、有禮自然就會遠離恥辱,相反不講信譽、無禮者就等于是自取其辱。近年來,中國社會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不講誠信的現象,而在大學校園中關于不守信、弄虛作假的負面報道也頻繁增加。從根本上說是由于經濟利益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在社會誠信管理體制上的不完善,社會失信成本過低等原因造成的,更大的原因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儒家的道德修養側重于自律,學習儒家道德“修身”方法激發人們對于誠信的道德自覺性還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所講求的道德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人格。儒家學說作為一種道德哲學,其根本是通過敦品立德而成為“至善”的圣人。儒家認為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是人的本質、是人之為人的依據和出發點,人具有修身為本的可能性,而修身成仁的可能性集中體現在道德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上。作為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儒家思想圍繞著“人”這一道德主體,旨在培養人高尚的道德修養。全面的學習和理解儒家自覺的“修身方法”激發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覺性,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在對大學生傳授儒家傳統道德文化的同時,不能全面的參照儒家學說中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也要注意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應該清楚它本身具有的封建性和階級性的局限,只有明辨地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有效地發揮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ing Lu-lu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foreign culture,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value belief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causing many young students by the infection of hedonism, mammonism transition, the spiritual world is empty and lost. Exposure to a variety of problems, as early as thousands of years ago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an moral theory of rich cultur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moral values of young generation to the school today we left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Confucian culture;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G41
A
1000-9795(2014)04-0060-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1
邢麓鹿(1988-),女,山西人,碩士,從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