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高職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德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主干課程之一,對其教學現狀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可以說,德育課程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和發展方向,關系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當前,在高職院校德育教學戰線中,“立德樹人”的理念成為共識,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育的教育作用。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過于強調共性而忽視特性。與傳統高校強調學術化的目的相比,職業教育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這一特點決定了傳統高校與高職院校在德育課程教學目的上應該存在異同。相同之處在于都必須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之處在于傳統高校德育課程的目的側重于德育的政治性、道德性,強調德育的約束作用;而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目的注重德育實踐教育,更強調德育的實踐作用。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德育課的設置是以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為前提的,而對于自身的特點沒有充分考慮到。這就造成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呈現這樣一種現狀:德育中強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而缺乏具體的實踐案例、職業道德教育。離開現實來談理想,就會失去客觀的衡量準則,只會帶來德育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學生接受這些教育以后,會發現德育課程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幫助不大,且課程空洞無味,缺乏興趣。如何使德育教育能夠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需要,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關注的內容。
2.課程內容過于強調政治而忽視生活。無論在傳統高校還是在高職院校,政治化一直是我國高校德育的重要特色。這一點可以從課程設置中看出來,所有政治課程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增強,多元的價值觀在高職校園非常有市場。這些系統的德育內容明顯體現出滯后性。在當前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道德失范的現象非常嚴重,高職院校學生迫切需要對其進行“人之所以為人”的教育,如生態倫理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等。但是當前高校處于一種“高空作業”的階段,對于人之為人的基本品德修養教育有所忽略。這造成了一種怪狀,很多學生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對于當前時政、理論發展的脈絡等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對于自己職業生涯卻沒能很好地規劃,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作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精神,忽視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為主要內容的職業規范,同時身邊的人際關系、日常生活也處理不好,缺乏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道德判斷能力。
3.課程觀念過于強調灌輸而忽視交流。課程觀是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內容總和性的觀念。課程觀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水平。傳統的高職院校德育課程觀強調老師對學生的灌輸,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種強制性的教育方式。誠然,德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會人們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與人們現實思想品德狀況之間的矛盾。其中,人們的政治思想、道德覺悟等也不能自發產生,只有依靠灌輸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灌輸有其必要性。凡事都要有針對性的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經過小學、中學的德育教育已經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對于各種價值觀都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強制對其進行灌輸,效果將會適得其反。傳統的課程觀念過于強調灌輸而忽視交流,存在著重道德理論灌輸、輕道德選擇能力培養,違背德育目標的本質要求。在這種課程觀念的指引下,學生認為通過死記硬背、強行記憶便可以擁有道德,認為道德的產生并不是來源于實踐、來源于自身的感悟。這便是當前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脫節,即知行脫節、言行不一的原因所在。
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在課程理論、實踐上對于以往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和更新。歸納起來,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面對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生態困境,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提出解決的思路,提出一些新的理論觀點,主要有體驗德育、人性化德育、生活德育等代表性觀點。這些德育理論的提出對于當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是上述德育理論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人們試圖通過上述德育模式解決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但是實踐證明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德育模式往往是單項實施,但現代社會人們思想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因素往往是多樣、變化的,這就決定了必然要綜合運用多種具體德育工作方法,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工作。相比較以上德育模式,德育生態教育模式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對德育工作展開討論,各種德育模式綜合運用實施,必然會產生“1+1>2”的效果。
德育課程教學生態化可以看成是一種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各生態因子之間多元復雜關系的優化調控,對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加以明確,使之達到一種穩定、有序、合理的發展狀態,從而實現人本、生活之本的統一。
1.課程教學目標強調特性。教學目標是德育教育的出發點,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出現了偏差的情況,主要反映在目標的制定違背了客觀規律與生態學原理,出現了不合理的失衡現象。沒有照顧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情況,教育目標一刀切,沒有明確的、具體的教育目標,致使高職院校教學必定流于形式,違背了生態學中的整體性、關聯性原則。筆者認為,我國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目標應遵循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應適應整個高校體系德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更應該強調教學目標的特性所在。可以說,既要考慮共性也要考慮特性,這樣才能實現高職德育教學課程的價值。簡而言之,高職院校德育教學的目標除了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好學生、好公民和好員工。
2.課程教學內容強調生活。所謂的“德育內容”,通常是指“為實現德育目標,經選擇而納入德育活動過程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理念、世界觀等文化總體”。如前所述,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內容最明顯的特點是其政治性、理想性,而忽視了生活和現實。德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性、開放性的系統,會受自然、社會的影響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一特點就要求德育教學絕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內容的安排應考慮社會生活的現實變化,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地、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當前政治化、理想化的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脫離現實,過于強調理論性的知識,不能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德育內容必然不能贏得學生的興趣。“兩課”教學應該貼近生活,選取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運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消極現象,“兩課”教學不應回避,而應積極面對,引導學生分清是非,認清方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育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涯實踐情況,從入校之初便開始對其進行必要的大學生涯規劃設計,使其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學習是為了干什么,同時在課程內容上應添加上職業觀念教育、職業精神教育、職業規范教育、職業紀律教育和職業情操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德育課程對其未來的生活、人生有幫助和指導意義。
3.課程教學方法強調互動。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其對于德育知識的認知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便是德育的疏導化,要改變在中小學階段過于強調德育“灌輸”的思想,而不顧學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現狀。高職院校可以實施“互動型”德育,其原因有三:第一,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是一種開放的德育,它不以封閉學生的思想為目的,而是以系統、開放的胸懷促進學生道德思維,發展自己的道德觀為目的。第二,高職院校是一種發展的德育。高校德育作為一個健康、開放的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德育,絕不是單純的為考試、為分數的德育,而是師生雙方共同譜寫成長和創造樂章的舞臺。第三,高職院校德育是一種實踐的德育。德育本應是實踐中的培育,在實踐的過程中要鼓勵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得道德的成熟,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應是一種開放、發展、實踐。但現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存在一個明顯誤區,就是認為將學生帶出課堂,舉辦集體討論、演講發言、自由辯論、第二課堂、大型講座等,便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德育工作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學生,理論和實踐是否有機結合,其關鍵是能否以學生為主體,是否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同,師生之間能否產生互動的教學效果。如果師生之間不能產生互動的效果,德育就成了教育者自說自話,沒有回應,沒有效果。在德育生態系統中,教師和學生作為交往、互動的因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是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存在霸權、支配和中心地位,教師與學生是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育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應該創造民主的交流氛圍,在其中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認真傾聽不同的觀點,對于道德兩難問題應該保持中立原則。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與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這種討論不限于課堂,也可以是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等形式,所選擇的問題可以為社會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的。這樣的議題學生既有興趣參與也有能力參與,學生敢想敢說,信息的傳遞方式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對話或多向對話,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現信息的交互傳遞和交流。“知識、智慧、情感”正是在這種互動合作的“對話”中自然生成,德育也真正起到自己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