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科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泰安 271018)
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趙金科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泰安 271018)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對于中國夢宏偉愿景的實現而言,大學的作用無可替代。大學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搖籃,思想健康、內涵深邃、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無論是對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還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公民素質、理想人格,意義重大。必須重視和采取各種措施,構建特色鮮明、和諧共進的社會主義大學校園文化。
“中國夢”;大學校園文化;大學精神;“四有”新人
習近平關于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主要實現路徑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大學則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搖籃,校園文化建設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大學師生員工共同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是大學精神的外化和直觀體現,而大學精神則是校園文化長期積累和沉淀的結果,是校園文化的氣度與風骨、核心和靈魂,反映一所大學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價值關懷。校園文化是大學所特有的文化標簽,“校園文化在高校中對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影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有深刻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弘揚主旋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校園文化具有科學工具理性,通過傳承科技文明,不斷創造新的科技文化,用大量的富有創造性的科學研究成果服務社會,這是大學的主要職責所在,同時,校園文化的本質更在于人文精神和價值理性的培育與張揚。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實質是超功利主義的,應著眼于人文素質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卓越靈魂,凸顯人文關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而,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不僅具有濃郁文化自覺,以科學的態度和客觀的批判精神,對科學發展和社會現實進行理性的批判和價值反思,引導社會構建起科學的社會發展觀和人文價值關懷精神,從而能夠給人以智慧啟迪、道德升華和人格完善。
第一,學校應當形成一種良好的尊師重教風氣,真正把教學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提倡教授治學、專家治校。第二,高校教師必須凝神靜氣,遠離喧囂和浮躁,修煉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治學態度,鉆研學術,探求真理,追求卓越。濃厚的學術氛圍、理念和優良的學術風氣,大師級的知名學者、一代宗師和高精尖的科研水平與成果,是衡量大學辦學水平和實力的主要標志。第三,高校教師還要“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以自己淵博的知識、高尚的人格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師德水平。第四,必須加強學風建設。高校教師要因勢利導,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品質,幫助尋找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以及創新的基本方法和意識,著重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培育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形成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共同追求和開拓意識。堅持學術自由,營造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和氛圍;堅持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專業性教育與綜合性教育相結合,提倡文理滲透,注重拓寬學生知識面以及所學知識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前瞻性,讓學生掌握吸收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方法論;倡導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為了真正能夠發揮其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本身的能力、水平和素質至關重要:其一,必須具有較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弘揚主旋律,把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并使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其二,必須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知識淵博,幽默樂觀,思維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其三,必須堅持和踐行以人為本、能力本位、大愛育人的教學理念,摒棄單純呆板的灌輸式講授方法,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增強教學過程中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校制度是大學精神與辦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反過來又培育和營造學校的文化氛圍。制度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大學制度文化包括與高等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如學生守則、教學管理制度、文明行為準則、學風、校風建設等。建設民主、科學、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是我國當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和基本標志。首先,要倡導依法治校,不斷完善學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教代會、工代會民主管理制度、校務公開制度,不斷擴大高校師生員工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從制度上保證學校重大原則、重大決策的民主化,形成學校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其次,必須創新人才工作制度,積極推進學術民主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學者在治學和學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完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再次,要制訂完善的大學生行為規范管理制度,特別是考試紀律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努力形成勤于學習、奮發向上、誠實守信、敢于創新的良好學風。
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生成的基礎,是校園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環境文化主要包括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兩個方面。人文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的學校精神、學術氛圍、校風、教風、學風等育人、輿論氛圍。大力營造濃厚的學術環境和健康的文化環境,精心組織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大學校訓、校歌、節慶活動等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通過辦好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科研發明、創業杯等措施,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其提高素質和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大學自然環境也是校園環境文化不可或缺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著大學精神的傳統歷史底蘊和現代風貌。校園的教學設施、大學生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場所等各類建筑物以及校園的規劃、綠化等,都要做到整體設計、合理布局,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
大學師生既是大學精神的創新、培育主體和主要承載者,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創造主體和建設主體。尊重他們的創造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是校園文化發展的關鍵,是現代文化的傳播者、引領者,教師的知識素養、品行內涵、育人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對大學生有著深刻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實施者和創造者,是校園文化的主力軍,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不管是內化于心的大學精神,還是外化于形的大學校園文化,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使大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爭取早日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校園文化的建構應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學理念,充分考慮和尊重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和發展意愿,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調動和吸引他們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便使他們能夠盡情展現自己的青春才華,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為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做出貢獻。
[1]陳章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的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1(9):100.
[2]楊克斯.建設校園文化與塑造大學精神[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5.
[3]蘇國勛,張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5-1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dream
Zhao Jin-ke
(Marx's College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alent,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Chinese grand vision,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university. University is a cradle to cultivate the "Four Haves" embody, mental health, deep meaning, optimistic upward campus culture both for improving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stic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modern citizen quality, ideal personality, great significance. We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and take all kinds of measures,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harmoniou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hinese dream;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Four Haves " embody
G640
A
1000-9795(2014)04-022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27
趙金科(1963-),男,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西文化比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方向的研究。
本文系2013年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課題碩士生公共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管理創新研究》拓展性階段成果,批準編號SDYC1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