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清
(喀什師范學院中語系 新疆喀什 844000)
議維漢文化差異與翻譯
翟亞清
(喀什師范學院中語系 新疆喀什 844000)
維、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是語言問題,也是文化問題。本文從維、漢兩個民族不同的習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出發,就維、漢兩種語言的互譯談了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從而使翻譯更符合兩民族的文化傳統。
文化;差異;習俗;地域;宗教;語言;翻譯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根據一般概念,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的活動。這個概念只提及語言的信息,未提到文化的信息,通常意義上的翻譯牽涉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因此,對語言不精通或對文化不了解,都會導致誤譯、錯譯的產生。所以說:“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因此,離開對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刻了解,要掌握這個民族的語言是很困難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又是文化的載體。中外語言學理論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所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思想、習俗、情感等內容。由于維漢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不一,如果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通曉兩種語言文字外,還必須了解兩種文化,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注重語義信息的傳遞而忽視文化信息傳遞的翻譯,很難真實反映原文的思想,本文擬從習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幾個方面,就維漢文化差異及翻譯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談些許看法。
習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約和習俗。如漢族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語是“你到哪兒?”“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在漢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禮節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維族人對有些話卻很認真和敏感。比如,如果你與維族人見面你問“tamaqyepboldingmu”則會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語,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
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個性的東西。例如,漢族人有“紅白喜事”的說法,對于不了解漢文化習俗的人來說,把諸如生兒育女、娶媳婦、賀生日之類的事情稱為“紅喜”也許是人之常情,但把死了人也稱為“喜事”即“白喜”就會使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例如,在漢語中,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王,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在維語中似乎沒有這樣的講究。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也存在著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例如,在漢族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歡以牛自喻。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蔣冕年邁衣錦還鄉后,皇上御詩相召,稱其為“江南一老牛”,蔣冕也作詩謝辭:“老牛用力已多年,勁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為漢民族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漢族人對牛的熱愛與贊譽。而在維文化里似乎并沒有這種理解。
在漢文化中,“牛”雖褒貶不一,但主要是褒義,是勤勞、踏實、無私奉獻的待名詞。在維吾爾人眼中,“牛(kala)”有“愚笨、倔強、頑固”的意思。
維吾爾族一直生活在中亞內陸,所以維吾爾語里,表示海洋動物的名稱、海鮮的詞匯就特別少,絕大多數是外來詞,要么是用詞組或合成詞來表達的名稱。維吾爾族先民自古以來就對鳥、狼、獅子、虎等飛禽猛獸產生崇拜,他們將這些動物的特征與人類某些特征聯系起來,產生了用這些動物做喻體的比喻,這些比喻能反應出維吾爾族崇尚陽剛之美的特點。而“狼”被漢民族甚至許多民族看做是兇殘、貪婪的化身,而在維吾爾族先民心目中,狼卻是該民族最終要的圖騰之一,是神圣、威嚴的化身,是勝利的徽標。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漢族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中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在維文化中并不存在。維族人信仰伊斯蘭教,認為世界是真主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照真主的旨意安排的。對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翻譯時應予注意。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詞匯雖然在漢語和維語中都有對應的詞匯,但由于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譯時應值得注意。比如“龍”在漢語中它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意義。自古以來,“龍”在漢民族文化中具有“神圣、高貴、珍異、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國古代,“龍”是傳說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為“龍”,皇帝的子孫被稱為“龍子”、“龍孫”。在一定意義上,“龍”是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漢民族常常把自己比喻為“龍的傳人”。而在維文化里,“龍”并沒有特殊意義,但由于存在著文化信息上的差異,因此有些有“龍”字的漢語不能直譯,如“望子成龍”就不能直譯了,而應譯為:Oliniyaramliqbolupt∫iqixniarzu
由此可見,翻譯工作者除了通曉兩種語言文字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兩種文化功底,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既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又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翻譯的內容來源于文化。要更深刻、更確切地傳遞原文的內在信息,譯者必須深入探明翻譯內容所涉及到的原語和目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并將雙語的文化內涵適當對接。只有這樣,譯文才能真實地反映原文的面貌。
我們應當認識到,翻譯的內容不是語言符號本身,而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譯者的任務是盡量消除兩種文字間的文化交流障礙,一般要經過這樣的認知過程:譯者首先對原語言的文化信息進行感受、分析、整理、吸收,并轉化為譯者的思維信息,然后將其思維信息轉變為目標語的文化信息,從而完成文化信息的準確傳遞。語言文化信息的客觀規律是,文化共性與文化差異并存。人類的活動透視出人類的文化。人類活動的共性決定著跨文化信息交流的可能性。
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各語言群體的價值觀念、民族特色、表達習慣、比喻意象和社會特點均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難免會導致各語言之間的翻譯中出現文化差異信息傳遞障礙。例如,受過漢語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不是在談“鬼推磨”之事,而是比喻“錢神通廣大,無所不能”。錢能使“鬼”做苦力活,就說明錢比“鬼”還有能力。中國文化中的“鬼”威力無比,“人”只能受“鬼”的擺布,卻沒有“人”可指揮“鬼”的道理,如“鬼使神差”、“鬼斧神工”等都表達了這一層含義。通曉了相關的文化內涵之后,我們似乎可以順利地把“有錢能使鬼推磨”翻譯成維語“Pulbolsajagaldaxorpa”了。
[1]李純.維吾爾語詞匯與文化研究[M].新疆建設兵團出版社.
[2]劉法公.漢英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信息障礙[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2).
[3]許鈞.文化多樣性與翻譯使命[J].中國翻譯,2005(1).
Discussion on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of Uygur Language and Chinese
Zhai Ya-qing
(Kashi Teacher's College, Kashi Xinjiang,844000,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Uygur Language and Chinese is language problem, is also the cultural problem. In this paper, from two different ethnic customs and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the two languages discuss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in line with the two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culture; difference; custom; region; religion; language; translation
G03
A
1000-9795(2014)04-0098-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9
翟亞清(1988-),女,陜西人,從事漢維翻譯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