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
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了賞花人的贊美;樹,之所以茂盛,是因為有了栽樹人的贊美;學生之所以自信,是因為有了老師的贊賞……——題記
我并非好讀書之人,當卡納基的《人性的弱點》被很多人寵愛時,我心生好奇:這本書到底有什么魔力深深吸引人呢? 我開始試著去揭開《人性的弱點》的神秘面紗。這本書沒有動人的情節,沒有幽默的語言,更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它卻如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弱點,如一面警鐘時刻提醒作為教育人的我。
“真誠地欣賞與贊美他人”是我讀完此書最深的感觸。 而作為老師的我常常不能把控自己的情緒嚴重地違背了這個原則。
一次, 語文老師這樣跟我埋怨:“兩個班同樣都是我教的,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你們班學生思維能力就差多了, 我上課總是發現學生像木頭似的愣在那。 ” 作為這個班的班主任聽了這番話當然不是滋味。哪個班主任不想聽好話,哪個班主任不想看到自己班學生有好的表現。 當時我還真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沖動。結果就像《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的那樣“沒有一個犯錯誤的人會怪罪自己。 ”而我也是如此,把一切不愉快發泄在學生身上。那節語文課上,我一進教室就迫不及待地將語文老師的話加重成分又重說了一變:“二年級兩個班同樣是語文老師教, 為什么我們就比四(3)班差?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什么原因?”憤怒的聲音嚇得學生鴉雀無聲,誰也不敢吱聲。我又繼續回答自己的問題:“不外乎兩個原因, 原因一,你們確實比別人笨;原因二,你們學習態度不認真。 ”說到這里我還不過癮,我繼續演說:“就算你們天資不及人,但學習態度總能改變吧! ”說著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勤能補茁”四個大字。 我把怨氣一股腦兒全宣泄了,可憐的學生被我批評得目瞪口呆。
可是這樣的宣泄并沒能換來良好的效果, 反而適得其反。 次日中午,在語文老師辦公室小坐,不知道談及何事,語文老師又一次談到學生上課的表現,說是我們班學生上課個個都在夢游。 一遇到難題不愛動腦筋,只會搖頭說不知道,而二(3)班的學生只要有難題,挑戰的欲望就越強烈。 當天,語文老師她也曾問學生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你們的表現要比四(3)班差? ”一個男生小聲地回答:“是因為我們比四(3)笨。 ”聽了語文老師的描述后我心理咯噔一下:“天哪,這不是前天我批評學生的話嗎? ”。 我隨口批評的話卻讓學生再次復制, 我不知道那天的批評曾給學生帶來多少心里陰影, 或許他們在我的批評下就乖乖承認自己笨了, 或許他們的自信完全被我戳傷了,或許……我再也不敢往下想了。
批評是一種危險的游戲——一種能使自尊的火藥庫爆炸的導火線,這種爆炸有時會置人于死地。我不禁為自己的一次次批評而深刻反思。 我再次回想那天教育學生的事情,將心比心,站在學生的角度,聽到一個老師天天拿自己跟別人相比,說自己比別人差,說自己笨,他們一定很難過,一定很討厭我這個老師, 學習興趣只會更差了。 如果還有補救的機會,我很想這樣教育:孩子們,語文老師說我們班同學很聰明, 如果上課時多思考, 遇到問題多請教他人,你們的語文學成績將會更令人驕傲。我雖然沒試過,但是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寫到這兒,就算我在反省自己吧!《人性的弱點》不僅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弱點, 仿佛還在鞭策我要做一個真正能“賞花”的園丁。 老師眼中的幾十位學生仿佛是百花園中那各具特色的“花朵”:有“隱逸居士”之稱的“菊花”;有“富貴氣質”的“牡丹”;有“君子風度”的“蓮花”……而作為老師的我只有真正能賞識每種“花”的特點,才能讓每一朵“花”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