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霞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英漢親屬稱謂語及其翻譯
——以“cousin”為例
宋彩霞
(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親屬稱謂語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具有特定的語用意義和社會意義。本文從“cousin”一詞入手,通過比較該詞在語義和語用方面的英漢差異,管窺英漢親屬稱謂系統。提出同一親屬稱謂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使用語義等值法、語義增減法、語用等值法等譯法,以達到避免誤解,突出該語境下所強調的人物關系的目的。
親屬稱謂語;堂/表兄/弟/姐/妹;語境
《紅樓夢》第28回中,寶玉為表明心跡對黛玉起誓道:“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這三個人,第四個就是妹妹了。”黛玉的回答巧妙且俏皮:“你也不用起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曹雪芹,楊憲益,戴乃迭,2003:798)如此巧妙之答,該如何傳譯呢?“姐姐”和“妹妹”按親屬關系來講意為“表姐”和“表妹”,能否把這兩個詞都翻譯成 “cousin”呢?且看楊氏夫婦的翻譯“There is no need for you to swear”, said Dai-yu, “I know very well that Cousin Dai has a place in your heart. The trouble is that 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Cousin Dai gets forgotten.”(同上:799)此譯可謂巧妙,譯者用“Cousin Chai”和“Cousin Dai”來譯“姐姐”和“妹妹”,既指明了人物之間的關系,“Chai”和“Dai”的同韻又巧妙地應和了“姐姐”和“妹妹”的 “女”字形旁。可是黛玉的俏皮和可愛呢?此譯中的黛玉似乎多了些許寶釵的老成。再看霍克斯的譯文:“There’s no need to swear. I know I have a place in your heart. But whenever you see her, you forget all about me.” (霍克斯,1973-1986:294)此譯非常巧妙地描摹出黛玉的神韻,一個俏皮可愛的少女躍然紙上。可是原文中“姐姐”和“妹妹”所傳達的人物關系呢?“her”和 “me”是無法闡明寶、黛、薛之間的親屬關系的。
本文選取“cousin”一詞作為研究對象,從一詞管窺英漢親屬稱謂語系統,探討英漢親屬稱謂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并通過研究各家譯者對“cousin”一詞的不同譯法,來探討如何在譯文中再現親屬稱謂語所負載的文化內涵。
稱謂語是指其指稱對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職業、性別等而得來的,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馬宏基,常慶豐,1997:142)。根據所表示的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性質可將稱謂語劃分為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親屬稱謂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是基于血親和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和叫法。它是人的社會身份在語言上的表達,是一種文化最具體、最真實的反映。
親屬稱謂系統涉及血緣、姻緣、直系、旁系、內親、外親、輩分、性別、年齡等。漢語親屬稱謂語清楚、具體、多樣化,且血親與姻親、父系與母系、直系與旁系、宗族與外宗族、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都詳細區分。如“叔、伯、姑、舅”是血親稱謂語,而“嬸母、伯母、姑父、舅母”則是姻親稱謂語;“姑媽、堂兄、侄子”屬于父系稱謂語,而“姨媽、表兄、外甥”屬于母系稱謂語。英語稱謂系統相對簡單許多,其中缺少了區別長幼、親緣、父母親屬和內外親四個系統(張德祿,2003:55)。如“ grandfather”,“grandmother”就沒有區分是父系還是母系親屬;“brother”,“sister”無長幼之分,可指哥哥、姐姐,也可以指稱弟弟、妹妹;“uncle”表示“叔叔”、“伯父”、“舅舅”、“姨夫”、“姑父”,顯然沒有內外親屬之別。在有些情況下英語稱謂詞甚至也忽略了性別的區分,如“cousin”。
西方的一些學者(Brown&Gilman, 1960)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印歐語系中第二人稱代詞tu(你)和vous(您)的指稱用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在不同社交場合下使用T/V指稱的一些規律。Lyons(1968), Fillmore (1971),Ingram, (1978)等試圖將稱謂納入語法范疇來研究,探討其指稱系統。(轉引自尹富林,2003:26)此后關于稱謂的研究在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領域碩果頻出,翻譯研究中也有諸多相關探討。
我國學者對漢語稱謂體系的研究由來已久。據袁庭棟考證,“稱謂”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所載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書啟:“雖幽顯同謀,而稱謂未盡,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名正號,詳案舊典”。其中的“稱謂”就是對人的稱呼,與后世的含義相同。稱謂語研究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漢語稱謂研究的發端之作,西漢初的《爾雅》。近現代的研究有趙元任(1985)《中國人的各種稱呼語》;馬宏基(1997)《稱謂語》等。翻譯研究方面,有從語用方面研究擬親屬稱謂翻譯的(王穎沖,2009:68-70),有從語篇方面研究社會稱謂英譯(梁曉鵬,2011:139-144),有從文化方面研究稱謂語的翻譯(夏衛華,2007:107-110)。
“cousin”意指“a child of one’s aunt or uncle”(Longman GroupLimited:336)。使用起來由于親屬關系不同,便產生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既有年齡長幼又有性別之分的八種稱謂。而英語中僅用“cousin”一個詞,來指稱上文八種不同的稱謂。這在漢語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因為漢語中不但要分清男女、長幼,還要講究“堂”、“表”,“血親”、“姻親”之別,甚至還要弄清“姑表”、“姨表”、“舅表”。這些差別給英漢翻譯帶來許多障礙。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 Cousin Bette,傅雷先生在解放前將其譯作《貝姨》,解放后又有人將之譯為《表妹貝蒂》。這兩種譯名差別之大,甚至差了一個輩分。由此可見,一詞之譯,實非易事。那么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是如何翻譯這個詞的呢?譯者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來克服文化差異呢?通過研究不同譯者對該詞的傳譯,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翻譯方法:
1.語義等值法
在漢譯英過程中,某些語言情境中英漢稱謂語具有相同的語義,可以直接將其翻譯成 “cousin”。
例1 賈蓉進來向尤氏說道: “老爺們并眾叔叔、哥哥、兄弟們都吃了飯了。…別的一家子的爺們都被璉二叔并薔兄弟都讓過去聽戲去了。”(曹雪芹,楊憲益,戴乃迭,2003:292)
Jia Rong turned up to tell his mother,“All my grand-uncles,uncles and cousins have finished their meal… Uncle Lian and Cousin Qiang have taken the others over to watch the performance.” (同上:293-295)
此例中,“兄弟們”由于有上下文的語義情境,指堂/表哥/弟,因此譯者譯作“cousins”.“薔兄弟” 楊氏夫婦直接根據其語義譯為“Cousin Qiang”。
2.語義增減法
漢語的親屬稱謂語比較清晰、細致;英語比較籠統、含糊。因此,在互譯過程中,譯者會根據上下文做些補充或刪減。但譯文應符合不同語言的習慣,否則會有畫蛇添足之感。
例2My grandfather is his cousin, so he is kith and kin to me somehow, if you can make that out, I can’t.
我的祖父跟他是堂兄弟或表兄弟,因此他和我有親戚關系,也許你能夠把這個關系弄清楚,我可弄不清楚。
例3中英語 “cousin”的含義比較含糊,但鑒于“grandfather”這一語境,所以增譯成“堂兄弟或表兄弟”。
3.語用等效法
在翻譯過程中,有很多稱謂語既不能在形式上找到翻譯對等語,又找不到合適的語義等值語,唯一的辦法就是吃透上下文,弄清楚交際雙方的關系、身份、語氣、語境,找出該詞的語用含義,才能使譯文自然、通暢。例如:
例3 …如今,爺爺長大了,里頭姑娘也長大了,況且林姑娘寶姑娘又是兩姨姑表姐妹,雖說是姐妹們,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在一起,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懸心。(曹雪芹,楊憲益,戴乃迭,2003:942)
霍克斯譯文:…Master Bao and the young ladies are beginning to grow up and though they are all cousins, there is the difference of sex between them, which makes it very awkward sometimes when they are all living together,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Miss Lin and Miss Bao, who aren’t even of the same clan. One can’t help feeling uneasy (霍克斯,1973-1986:349).
“兩姨姑表姐妹”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可譯的。譯者不可能把它直譯成“Miss Lin is Master Bao’s cousin on his paternal side and Miss Xue is on his mother’s side” ,這樣的譯文不但啰嗦,行文滯澀,而且不合乎英語稱謂的使用習慣。因此霍克斯就在譯文中采取了闡釋的手段把“兩姨姑表姐妹”的基本語用意義較好地傳達了出來,這樣就實現了不可譯與可譯的轉化。
一名之立,歲月躊躇。“cousin”一詞雖小,但在翻譯過程中其實譯者或評者都不能憑空下判斷,必須參照個別故事的背景、風格、人物性格等各種元素,才能做出決定(孔慧怡,1999:147)。該詞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在無法采用語義等值法或語義增減法翻譯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語用等效法來闡釋。由此可見,同一親屬稱謂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選擇不同譯法,以避免誤解,突出該語境下所強調的人物關系。(王穎沖,2009:70)
[1]Hawkes, David & John Mindfor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3-1986.
[2]Longman Group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1984.
[3]Yu Panqin. The Gourmet.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9.
[4]曹雪芹,楊憲益,戴乃迭.紅樓夢(漢英對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5]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ter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 Taking "cousin" as an example
Song Cai-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Kinship terms reflect a nation's cultural traditions, have specific pragmatic meaning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rom the word "cousin" to star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f the words in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terms system. The same kinship can use semantic equivalence, pragmatic equivalence, semantic chang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in order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outstanding emphasize the context of their relationship.
kinship; Tang / cousin; context
H315.9
A
1000-9795(2014)04-0366-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3
宋彩霞(1974-),女,山東蓬萊人,講師,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