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展展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濟南 250000)
文化張力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
杜展展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濟南 250000)
本文結合對英語教學中“文化張力”概念的理論闡述,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英語教學中“發展文化移情”與“抵制文化帝國主義”之間不平衡的現狀及平衡這種文化張力的必要性。以此為由,文章提出了實施英語文化教學的幾點建議:1.外語教師應突出把握文化教學的張力度、全面性與平衡感;2.堅持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3.強化教育監督與管理;4.發展學生的文化創造力。
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移情;文化張力
隨著英語在世界各地的蔓延及跨文化交際的日益頻繁,西方文化意識以其壓倒性的優勢侵犯他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信仰與價值觀。學者們把這種現象稱為 “文化帝國主義”。本研究對“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整合進教學實踐中,提出一個新的教學概念——“文化張力”。一方面,外語教學必須加強文化導入,發展文化移情;另一方面,隨著文化帝國主義的入侵,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崇尚西方文化價值,放棄本國文化歸屬。于是,在英語教學中,二者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對立、緊張的張力關系,即發展文化移情與抵制文化帝國主義形成一種文化張力。而怎樣找到一個恰當的張力度,使之應用于教學實踐,正是文化張力對外語教學的需求所在。
(一)文化移情。文化移情就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主體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將自己置于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在主動的對話和平等的欣賞中達到如實地感受、領悟和理解另一種文化的目的。
“移情”概念,由德國教育學界首創,經立普斯完善后,已經從美學領域擴大到了認知心理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等多種領域。國內外的多位教育學家及心理學家如Brown、Broome、Rogers,C等都曾經嘗試了這一學科領域的研究。
(二)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是西方國家借助發達的科學技術和市場手段,將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強加于其他國家頭上,以文化的一般性來壓制文化的差異性,從而構置一種所謂的全球文化經驗,故而也稱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理論在90年代達到高潮,1991年美國學者湯林森寫出專著《文化帝國主義》,1993年薩伊德發表了《文化與帝國主義》。此后,人們對文化帝國主義的研究與認識日益深人。
(三)文化張力。“張力”一詞,最早見之于物理學。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張力是物體受到兩個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時所產生于其內部而垂直于兩個部分接觸面上的互相牽引力,例如,懸掛重物的繩子或拉車的繩子內部就存在張力,水珠存在表面張力等等。物理張力的特征有二:其一,它產生于靜止或相對靜止的事物中;其二,它是相互作用的力。
文化張力也有著相似特質。在外語教學中,發展文化移情與抵制文化帝國主義形成一種文化張力,“不動之動”是對其最直接的描述:不動中有動的傾向,是處于緊張狀態中的靜止。一旦一個方向上的力過大,即過于發展文化移情,形成文化的過分適應或者是過于抵制文化帝國主義,形成偏見、定勢、民族中心主義,動態的平衡態就被打破,張力效果也隨之消失,并隨之造成文化教學的失敗。同時,沒有雙方力的靜止,僅僅是不動,不存在緊張狀態,也無從談起張力的存在。
總之,怎樣找到一個恰當的張力度,使教學中文化移情的信息含量和學生對文化帝國主義自覺抵制的感受量都達到最大化,這就是文化張力對外語教學的需求所在。
(一)調查對象。為保證實驗的客觀性與可信度,本課題采取階段抽樣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分別從濟南第九中學、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校、濟南大學隨機抽樣286名學生。
(二)問卷設計。調查問卷由客觀選擇題組成(共22題),旨在從(A)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接受;(B)學生對其“教師文化移情的態度”的認知;(C)學生對文化移情的反饋;(D)學生對本國文化的關注;(E)學生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意識等五方面探討文化張力在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三)數據收集與分析。筆者共收到有效問卷286份,并運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描述統計。
(四)結果與討論。通過被調查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接受情況;被調查學生對其“教師文化移情的態度”的認知情況;被調查學生對文化移情的反饋情況;被調查學生對本國文化的關注情況;被調查學生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意識情況的相關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比起本國文化,學生們更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而與此同時,卻極少有人意識到對文化帝國主義的重視與抵制。基于調查數據,經SPSS卡方檢驗的統計分析,結論為“P〈0.05”。即被統計雙方出現了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對英語教學而言,“發展文化移情”的力度明顯強于“抵制文化帝國主義”,而若任其發展,必將導致文化帝國主義的泛濫。
(一)外語教師應突出把握文化教學的張力度、全面性與平衡感。如前所述,文化張力即對發展文化移情的追求與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抵制之間形成必要的“位差”。這種位差過大,就造成了文化帝國主義的趁虛而入;過小,學生的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就不能得到鍛煉而增強。所以,外語教師只有把握好發展文化移情與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關系,才能在外語教學中保持適當的文化張力,盡量提高外語文化教學的含金量,做到既能對文化帝國主義保持警醒與抵制,又使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二)堅持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適度原則是文化移情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原則。堅持適度原則,在文化移情時就應該力求在本土文化和異質文化兩者中間尋找動態平衡的機制和張力。在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引導學生克服本民族文化中心論的偏見,必須堅持文化相對性和文化的互相滲透與補充。
(三)強化教育監督與管理。首先,應呼吁教育官方加強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意識,使其意識到在這方面所擔負的檢舉任務和偉大使命;其次,組織教師的相關教育與培訓,提高其開發文化課程及批判性反思文化教學的能力,防止學校教育成為文化帝國主義的工具;再次,作為教師,我們應在課堂上對學生不斷進行德育滲透,幫助青少年學生牢固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形成自覺抵制文化帝國主義的意識。
(四)發展學生的文化創造力。所謂“文化創造力”,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正確對待祖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態度。即對外國文化進行消化,把其中優秀的、有用的部分吸納到我們自己的文化中來。有了這種能力,也就可以說有了“文化創造力”。文化創造力的提出,一方面要求文化教學不能僅顧內容,應當同時重視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求對教與學的關系也做適當的調整,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在首位,不僅從教的角度,而且從學的角度去考慮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英語文化教學的變革與進步帶給了我們更大的探索空間。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把握文化教學的內部規律、平衡張力度,使文化教學更好地為我們的外語教學目標服務。當然,平衡文化張力在實踐中還有一定的難度,如怎樣將培養文化創造力體現在課程設計中?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開展文化張力教學的測試與評估?結合“文化張力”理論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
[1]Said,E.W.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A. A.Knopf,1993.
[2]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ultural tension in English teaching
Du Zhan-zhan
(Ji'nan Infant Norm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250000, 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ension" in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mpathy" and "resist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ural tension.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lement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1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highlight to grasp the cultur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 2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 empathy in moderate degree; 3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4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ural creativity.
cultural imperialism; cultural empathy; cultural tension
H31
A
1000-9795(2014)04-040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3
杜展展(1976-),女,山東濟南人,講師,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