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近年來,社會道德水平出現滑坡,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諸多問題。青年學生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未來,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對他們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事關黨、國家甚至整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化進程空前加快、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網絡社會影響日漸增強、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加緊與我們爭奪年青一代的斗爭更加激烈的嚴峻形勢下,我們必須重點抓好對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及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從總體上提升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和踐行。
當前高校德育課程設置上的內在需求及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弱化,使得學生很容易迷失在多元化思潮交流碰撞的漩渦之中,信仰缺失、拜金利己等錯誤思想嚴重扭曲了高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反映在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之中,使大學生成為問題頻發的社會群體之一,德育失范已經成為我們不愿承認卻又無法回避的話題。千年儒家思想統治的禮儀之邦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德育危機,主要有如下兩方面原因: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倫理觀念。”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社會急劇變革,長期的歷史傳統難以避免地與國外多元思想碰撞交流,“東方的與西方的,傳統的與現代的,計劃經濟的與市場經濟的道德文化與道德精神同時影響和沖擊著我們現實的道德文化與道德精神。”②人們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多樣性、多元化趨勢日漸明顯。市場經濟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但也使人們昔日堅守的理想受到沖擊,物質化和世俗化傾向凸顯。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在以利益至上觀念為代表的社會商業化背景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扭曲復雜,舍己為人者少了、損人利己者多了,拜金主義抬頭趨勢明顯,厚黑學、自私經紀人理論開始盛行,高校學生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難免受到各種有害思想的腐蝕和侵害。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③社會和平與穩定發展使得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等革命道德失去了普遍的現實基礎。現在的高校青年一邊在學校接受著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課程教育,一邊在父母親友身邊聆聽著“別多管閑事”“不要相信陌生人”等所謂的諄諄教導,不同社會群體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得高校學生陷入多元選擇的困惑。
中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分數至上論深入人心,分數高低與能否通過考試成為評價學生優劣的最高標準,與職業前程直接掛鉤。每位同學在接受教育之初就被告知有一條萬能的金光大道擺在面前,只要通過一次次考試就能走向輝煌未來。考試選拔制度的確是篩選人才的有效方式,但這無疑是把學生群體割裂開來,在單一教育評價體系中,學生們就像被投入到角斗場中的奴隸,只有在無形的殘酷拼殺中脫穎而出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競爭教育模式帶來的后果是湮滅友情,徒留冷漠。功利化教育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中,在嚴峻的就業形式下,學生心理極易產生扭曲。經濟利益、社會壓力、教育評價體系等因素組成一面堅實壁壘,牢牢擋在德育內容與生活實踐之間,使德育工作失去了其應有的實效性內涵。
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指出:“德育目的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而現如今,德育工作中道德訓練和智力訓練,性格成長和獲得知識之間出現分隔。許多學科往往只強調學科的“科學化”“知識化”,而忽視了學科的“教育化”,即在追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同時,忽視了學科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是進行道德教育。“現代教育正在步入這種異化的危險境地:在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放棄了對善的熱情和向往,失去道德熱情的教育實際上是沒有了方向的教育,不知何方是自己的目的地。”④
高校外語教學應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以專業教育為載體,重視知識的“工具”功能,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品格與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外語教學由于其專業課程的內在特性,要求學習環境與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盡可能的接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與外籍教師、原版紙質及視聽材料接觸的機會較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帶有一定思想性的文化觀念的影響,而青年學生思想尚不夠成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急需在外語學習同時,能得到思想認識層面上正確指引和導向。另外,我國外語教學模式過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能和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而很少關注國內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等德育課程并沒有完全取得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的理想效果,使得學生對本國的文化和傳統出現生疏感。因此,在新形勢下,加強外語教學中的德育工作,建設高校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英國教育家邁克爾·薩德勒曾經說過:“以正確的精神和學者的精確性來研究外國教育制度的作用,其實際價值就在于使我們更好的研究和理解本國的教育制度。”因此,對比研究國內外高校德育狀況并總結經驗教訓,有助于改善我國高校德育現狀,推動我國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斷創新,為構建高校德育長效機制提供幫助。外語教學中德育既有學校德育工作中共性的方面,又有其自身學科的特點,外語本身作為一門旨在與國外進行交流的課程,是東西方思想交流的中心與理想載體。筆者通過利用外語學科的專業知識及外語課堂交流平臺,總結多年教學工作經驗,針對當前我國德育情況,借鑒西方國家德育理念與經驗,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要把實效性作為高校外語教學中德育工作重點。“德育模式之所以能夠獨立于一般德育理論而作用于德育實踐,這是因為,一種德育模式不僅本身包含著某種德育價值,而且它同時也是實現德育價值的實際載體。”⑤德育是目標十分明確的實踐活動,德育的有效性是其根本所在。高校外語教學中德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要使學生獲得道德知識及道德判斷力,更重要的是要把德育內容內化為大學生自身內在素質,落實在同學們行動之中。高校外語工作中,必須借鑒西方德育理念,加強實踐性教育環節,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知行合一,通過社會實踐認識了解社會,增強社會代入感與社會責任感。
2.要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推進高校外語教學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輔助。我國傳統德育模式十分注重社會、家庭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這對我們今天德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德育不應僅是專業教育者的任務,也是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家庭是學生思想啟蒙之處,家庭成員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學校是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理念全面深化的場所,作為引導同學們接觸國外文化傳統的外語教師,培養同學們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是最重要的責任之一。社會是德育工作的落腳點,塑造真正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是德育的最終目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推進高校德育工作,必須根本上保證社會道德環境的健康發展。
3.要把大眾傳媒、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作為豐富高校外語教學中德育工作的載體。我國古代德育就十分重視教育的載體的創新,在今天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多元思潮通過各種媒介持續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在進行外語教學時,當學生讀到、聽到或看到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教學材料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能使學生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對這些領域的認識有所深化,還能有較高的政治敏感性。
高校外語教學中,我們在借鑒西方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的同時,必須避免受到國外主流思想多元化趨勢影響,必須有傾向地選取各種學習材料引導高校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時,還要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物質、精神、制度環境等隱性因素的教育作用,保持德育強烈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同學們始終處于良好的校園氛圍中接受精神的洗禮。
在高校外語教學的德育過程中,與學生直接接觸的無疑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外語教師,高校德育不僅需要理論的灌輸,教師高尚的人格作為一種道德標桿,同樣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和感召力。當前,在社會轉型期多元思潮泛濫,各種負面問題頻發的社會背景下,要切實提高高校學生道德水平,同樣要加強師德建設,把德育寓于教師的日常行為之中,以身作則,使學生對抽象的德育概念形成更為具體的理解。
高校外語教學中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大學生,德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大學生培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現在的高校學生大都歷經殘酷的考試競爭,他們對教育的錯誤理解十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開。因此,高校外語教育要從根本上改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錯誤教學模式,回歸人本位,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作踐行德育內容的社會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知識隱性傳授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實踐教學、中西對比等方式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轉化為內在的道德約束,落實在實際生活行動之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德育工作,必須立足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大背景,以全局性、現代性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問題,把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②胡斌武.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德育的現代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9.
③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④石玉.杜威的道德教育觀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教學研究,2006(2):104.
⑤班華,薛曉陽.新時期我國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論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