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元 耿淬
網絡課程開發必須以課程開發的基本理論為指導。“泰勒原理”是網絡課程開發的基本理論,“泰勒原理”指課程開發者必須研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策略及課程評價等基本問題,涵蓋課程的各個方面。這四個基本問題也可以看成是課程開發過程的四個基本步驟或階段: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評價。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或者說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課程觀中的四大要素。因此,職業學校網絡課程開發、實施和教學方法的選用應注重工作情境和學習情境的優化和整合,應遵循能力形成規律和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以學為主”是建構主義的基本教學設計思路,主要特點是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實境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思路有本質上的共同點,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規律。
第一,教學目標分析。明確課程目標,圍繞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建立整體課程框架,序化知識點。
第二,學情分析。對課程教學對象的年齡、學習特點、學業情況、既往學習積累、經驗以及薄弱環節應有分析,以明確教學起點,明確課程呈現的速度、數量、方式等。
第三,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分析進行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這是網絡課程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包含教學媒體選擇與教學資源的設計,或某個知識點展現的順序。教學策略及設計應圍繞學習活動而進行。學習活動設計首先是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任務規定學生所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成果形式,再圍繞學習任務進行活動設計,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手段以引發學生認知的內化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目標。學習任務應以適宜為好,多以小任務呈現。教學設計還包括學習環境設計,網絡課程的學習環境設計應有利于學生展開合作討論,整合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以保證高質量學習活動。媒體傳遞的設計是通過某種媒體形式、按照某種呈現順序、以某種組織形式向學生傳遞信息,是高品質學習資源的有力保證。媒體設計避免簡單靜態或少有變化的展示方式,避免大量的文本資料、講稿、試題呈現。
第四,通過網絡課程的資源平臺設計,開放交互,學生可以及時提問,教師隨時了解學生個體學習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教師提供大量短小精題目的題庫,學生可以自行檢測學習效果,也可以由組卷系統出卷,對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試,教師根據測試情況獲得形成性評價。
第五,根據形成性評價所得到的反饋,對教學內容、方法、策略作適當的修改與調整。
為保證課程效果,應注意圍繞課程內容收集素材,素材應具備動態、協調、清晰的特點,內容新穎,表現形式活潑,對吸引學生注意力、維持學習活動有較大的幫助。同時,素材內容還要滿足網絡傳播、管理、存貯和格式轉換的需要。
網絡課程資源在呈現方式上應有以下特點:
第一,資源呈現的短時性。職校學生注意力時間不長,為加強學習效果,應將大知識點分解成小知識點,以便制作較短時間的資源。目前的微課或微視頻都有這樣的特點,五到八分鐘一個教學片斷來學習一個知識點,改變傳統實境課程中一節課45分鐘的概念。
第二,資源呈現的有序性。網絡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生根據學習需要進行選擇,選擇是否方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按課程內容的知識順序整合呈現課程資源是比較合理的方法,方便學生查找及檢索。當然也可輸入關鍵字查找,這就要求資源命名必須規范。
第三,資源的趣味性、直觀性、美觀性。如在網上學習一個電子產品kindle或pad的使用方法,甚至某個菜品的烹飪方法,就會發現那些圖文并茂、美觀簡潔的視頻或動畫更易讓人接受。網絡課程資源也一樣,當提供的資源是動態的、色彩協調的、有直觀感受的,學生學習更容易,效果更明顯。
第一,依托校園網的“數字化”教學平臺構建具有特色的專業網絡課程。專業課程由于具有鮮明的專業特性,光靠學生自學并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因此,針對專業性特征明顯的網絡課程,如Flash CS3動畫、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等,在構建的時候以數字化教學平臺為依托,在保證學生“學”為中心的基礎上,輔以教師的指導,如適量的操作演示、巡回指導等。此類網絡課程可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課表,在指定的機房、指定的時間開展教學活動。
第二,依托學校網校構建適合全校學生的公共類網絡課程。職業學校多以專業技術課程學習為主,公共文化課學習為輔,但從長遠看,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對學生將來就業、創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網絡課程的時候,應關注文化類公共科目課程的建設。從職業學生現有的基本素質、學習狀況、興趣愛好等特點出發,開發以視頻為主,內容涵蓋科普、文學、歷史等學科的網絡課程,以任選課的形式展開。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網絡課程,然后根據自身狀況合理安排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并按照該門網絡課程的評價方式完成考核。
為有效管理網絡課程,實施網絡課程的教學活動,應由專門職能部門負責,分別利用數字化學習空間進行有效管理。
第一,注冊管理。學習網絡課程必須先注冊,接受管理。既保護知識產權又進行過程管理。注冊管理模塊內置與校園網教務管理系統的接口,可實現學生網上自動選課。
第二,網絡課程集成。參照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將網絡課程進行科學分類管理。隨著網絡課程開發數量的增加,網絡平臺集成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第三,網絡及遠程學習。通過web訪問的方式,實現學生校內、家庭和異地的學習與管理。
第四,學習過程的跟蹤與監控。學生注冊并登錄后,自動記錄訪問的時間、時長與次數,并作為網絡課程學習的過程記錄考核數據之一。
第五,網上考核。內置與學校“數字化學習空間”,實現網上考核。網上考核應指定時間、地點,保證評價的公開、公正與公平。
第六,網上交流。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
第七,學分制管理。內置接口,實現與教務管理系統的連接,學生考試合格后直接記入學分,將數據上傳到學生成績管理數據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