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輝
生態文明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是當前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一種戰略性選擇,也是高等教育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生態文明有三個層次:生態文明的制度層次;生態文明的物質層次;生態文明的精神層次。如果用現代生態文明觀來分析創業教育三十多年的發展,在這三個層次上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制度層次上,雖有運用生態學原理來考慮創業教育總體設計,但尚未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的系統創業教育體制機制;物質層次上,更多研究的是高校獨立系統作用,忽視創業教育作為生態系統,其作用的發揮需要內外因子的協同作用,尚未構建適合生態文明的創業教育組織體系;精神層面(或是價值觀)上,更多體現“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尚未確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創業教育價值觀。創業教育仍只局限于高等教育內部的“自娛自樂”,局限于高校內部個別部門追求師生創辦企業經濟獲利,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遇到了瓶頸。因此,以生態文明的視野觀察分析創業教育,重新構建創業教育體制機制、組織體系和價值觀,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的創業教育中國化發展策略,已成為中國創業教育理論研究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1.生態文明需要創業教育這一發展形式。近現代以來的工業文明在帶來進步的同時,也使得生態、環境和資源壓力急劇增加,使我們面臨嚴峻的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問題。西方學者認為,“人類中心論”是現代人類生態危機的思想本源,為了消除生態危機,西方應該從中國傳統生態倫理中尋求答案。中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摒棄過去“人類中心主義”的立腳點,以更開闊的視野將人類和自然社會的發展融合在一起。生態文明使中國在應對全球經濟競爭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雙重壓力下看見了發展的曙光,而建設美麗中國、和諧中國,實現中國夢及生態文明,必須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分割的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方式。創業教育涉及教育形式改革、教育內容調整,還表現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功能的再次定位,由此對教育思想價值進行梳理,反映出教育改革創新發展,詮釋了教育的本質及發展走向。
2.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1866年,海格爾首次提出生態學概念,認為生態學是探討生物有機體之間以及生物有機體與其生存的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問,這一概念逐步延展到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之中。1966年,英國學者阿什比首度提出“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從生態學的視角思考高等教育發展問題,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之先河。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按照教育生態學的觀點,我們認為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自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外部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相互聯系,內部與創業教育子系統緊密聯系,而且這些聯系協同運動、發展變化。創業教育受內部和外部諸多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同時創業教育的成效也會反作用于各生態因子,促進其或是抑制其發展變化。
1.體制機制的合理性安排。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內生于教育系統中,是教育的核心要素,而我國創業教育則是寄生于教育系統,是教育的附加要素。從我國創業教育實際運行來看,多數人認為開展創業教育是高校自身的事,是高校就業部門解決大學生嚴峻就業問題的舉措之一,結果導致高校、政府、企業三方各成體系,創業教育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高校對所開展的創業教育是否符合社會現狀并不清晰,政府出臺的看似科學合理的政策在實施中困難重重,企業面臨創業人才缺乏、創新創業能力停滯困境。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合理安排。
2.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構建。按照生態學的觀點,創業教育是一個多元的、復雜的生態系統,作為社會生態系統中表現出相對獨立性的子系統,它與社會生態系統各類組織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同時,它需要進行內部組織變革,自我調節,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制約著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進化程度和作用的發揮。在這一方面,麻省理工大學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在麻省理工大學校內,以創業中心為核心,組建了數十個項目和中心,主要是“官方”的創業教育組織和“非官方”的學生創業“社團組織”。創業教育的“官方組織”包括創業中心、創業輔導服務中心、技術轉移辦公室、資本網絡、專利委員會和專利管理委員會。學生創業“社團組織”包括全球創業工作坊、創業者俱樂部等。在創業教育外部支持系統中,通過《小企業法》專門成立了美國政府創業支持核心機構——小企業管理局,麻省理工大學享受到該局提供的良好創業政策法規、技術支持、融資支持、咨詢與服務等。在麻省理工大學周圍還存在多元化的非官方的社會支持機構,如各種創業園、風投機構、培訓機構、資質評定機構、創業者協會、柯夫曼創業中心等。
3.價值觀的生態性轉變。當今,世界各國在開展創業教育時更關注于人對自然社會的改造這一工具價值的提升,他們認為創業教育是未來人應該掌握的證明一個人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護照,是一種培養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其實,在生態文明視野中,創業教育價值觀的生態性轉變遠比其技術革新更為迫切。創業教育不僅注重它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而且還注重它的生態效應;它不僅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業型人才,而且它通過“創業遺傳基因”的繁殖,實現代代人與社會自然的共同持續發展;創業教育追求的不是單向的功利性,即以人為中心,最大限度地謀取和占有眼前利益,而是雙向的和諧性,實現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存互贏、協調發展。
1.健全以“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多方參與、協同生長的有效機制。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形成了三種典型的發展模式,即課堂教學主導型模式、創業意識技能提升模式和綜合型模式。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2]3號)對推進高校創業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從整體而言,仍缺乏一個涉及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多方參與、具有可操作性的創業教育整體規劃。在建設生態文明背景下,可以把“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作為規劃制定、體制機制建設的邏輯起點。
首先,制定包括國家層面及高校自身的規劃。政府制定國家層面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業教育整體發展戰略,分層實施創業教育國家計劃。國家層面的規劃涉及創業教育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涉及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在創業教育的職能分工,涉及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安排、平臺搭建、激勵政策制定和創業氛圍營造等方面。高校自身的創業教育規劃須與高校發展規劃銜接,如浙江農林大學在推進創業教育過程中,將創業人才培養與學校創辦生態型、創業型大學進程有效對接,并對創業教育進行了生態規劃,提出以培養具有生態創業意識、知識以及能力的生態創業人才,通過服務浙江“生態省”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領航員。
其次,突出高校創業教育主體地位。真正發揮出高校作為創業型人才培養實施者、智力型資本激發者、新創型企業資源融合者的主體作用。在高校周圍,作為創業教育活動最主要的因子——創業師資和創業資金迅速地聚焦起來,創業資源的傳輸、創業平臺的構建、創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知識資本的輸出,這都需要高校起到核心作用。高校作為創業教育的主力軍,在發揮其教育優勢、實現創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結合、“有形”資源與“無形”制度協同等方面引領著創業教育的發展未來。
最后,搭建創業教育中政府、高校、社會組織三方協同運行機制。創業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須改變以往的各自為戰的局面,以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為共同利益訴求,促使三方系統化運作,共同推進創業教育生態文明進程。政府不僅從生態文明宏觀戰略層面提出創業教育的發展規劃,而且通過有效的創業政策法規、資金扶持、創業平臺建設、創業教育研究及創業文化氛圍營造,為創業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社會組織(企業、風險投資機構、基金會)通過資本運作、創業資金、項目合作、委托培養、共建創業基地、連鎖加盟等形式提供創業資源。另外,部分社會組織成立的“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站”和“大學生創業扶助站”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技能培訓、創業初期資金扶持、專家跟蹤指導等服務;高校接受政府提供的創業需求、創業政策以及社會提供的創業資源、創業服務,通過創業型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踐平臺建設,將科研成果和創業人才在孵化器中進行創業孵化,為政府輸出知識資本和創業人才,為社會組織輸出商業化的創業技術和創業項目。
2.形成以高校“聚焦合作”的以創業中心為核心的創業教育組織體系。我們認為,生態性創業教育組織體系更多的應是橫向協作組織所構成的體系。其組織體系基本構成包括創業中心、社會合作機構、專業領域的創業創新機構、競賽機構、教育教學組織、輔導機構和質量監控中心等。創業中心制定創業規劃,出臺創業政策,整合學校創業教育資源,搭建創業平臺,開展創業教育理論研究,制定生態性創業教育內容及標準;社會合作機構扮演大學-產業中介的角色,通過與產業部門、各類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產業協會、商會等聯系,挖掘社會創業資源,籌措創業教育資金;專業領域的創業創新機構,如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生態種業研究中心、生物基材料與生物質能源研究中心等,這類中心非常關注特定領域產業與學術聯系,雖然創業只是其商業活動的一部分,但這是未來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核心競爭力”;競賽機構如“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通過競賽選拔優勝者,選擇生態創業項目,吸引社會關注,進行風險投資,營造良好創業氛圍;教學組織通過教學計劃、師資培養、教學實施、實習實訓、創業實踐等途徑具體負責本單位的創業教育工作;創業教育輔導機構,如高校創業指導中心、創業指導站等機構提供創業項目、創業資金、導師和政策的咨詢服務;質量監控中心開展創業質量評價和反饋,提供衡量高校創業教育質量的基準,反饋創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為引導高校培養適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業人才提供依據。
3.構造以“課程、師資”為核心的全程植入生態價值觀的培養體系。美國著名的創業教育研究機構考夫曼基金會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向被教育者傳授概念與能力的教育,以此來發現那些不被人重視的機會,或是當別人還在猶豫不決之時,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心付諸行動。同樣,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創業教育需受教育者在掌握基本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的前提下,能夠識別出并付之于實施的生態創業機會。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生態化的課程和師資。
生態化的創業教育課程包括形式與內容的生態性。其課程基本形式有單一課程形式、多課程結合形式、專題教育形式和實踐活動形式。單一課程形式是整合現有課程中有關創業及生態學識內容為獨立課程;多課程結合形式是將有關創業及生態學識內容,通過不同課程大綱內容調整,結合不同課程來進行教學;專題教育形式圍繞如生態農業創業專題、生態產業發展前景等某個生態創業專題,來彌補滲透形式的不足;實踐活動形式做到了“做中學、學中做”,如生態創業項目開發、生態創業公司的創建等實踐活動,使創業教育課程能夠與實際創業活動結合。豐富的生態創業文化活動是課程教學的有效補充,創業計劃大賽、創業政策宣講會、生態創業成功人士典型報告會等,都可以塑造生態創業精神,提高生態創業意識。依托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各類研究中心、創業園、創業實訓基地和創業實踐平臺開展的創業實訓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生態創業能力。
生態化的創業師資要求教師作為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的引領人,自身要首先根據生態文明的要求調整創業意識、知識和創業實踐活動。生態化的創業師資可以分為校內創業師資和校外創業師資。對于校內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可以為在職教師提供生態創業示范企業和基層掛職鍛煉的機會,感受生態創業成效;每年選送一定數量的專業教師參加創業培訓(研修)班或赴國內外考察學習,青年教師參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的生態創業實踐,提升生態創業能力;學校優先安排師生生態創業項目,在教師考核、職稱評定、項目經費等方面,對從事創業教育及生態創業項目的教師提供政策傾斜,實行政策激勵。對于校外創業師資,可以從政府、社會組織提供生態創業師資信息庫,以及高校畢業生從事生態創業人士中進行選擇,在創業課程教學、創業實訓、創業實踐中擔任創業導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