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鳳
1.立足崗位群大膽創新。各高職院校需根據學生技術領域和畢業后就業崗位工作要求,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和有關教學內容,找出適應市場、適應行業、適應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實施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幫助教師了解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原因,便于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課程體系建設是伴隨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的,它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和調控學習過程,培養自主學習精神,幫助學生調節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整合度,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利用的能力。
2.突出“能力本位”。在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上,不再被動地以記流水賬似的知識點串講為主,而是主動根據各專業學生畢業后職業能力的需求,精心設計具體生動的教學案例,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實操水平,真正做到在教學中將“能力本位”和“職業素質”提高到就業的水平。只有不斷改革“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實驗、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項目化改造。
3.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和創新,提出一種更為先進或獨特的理念,讓一直以來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學生們體會到以提高學習能力為主線的新型“項目任務”為基點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真實教學案例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應用和技能。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主”的合作性教學模式,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課程一體化”實訓教學模式穿插在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過程中,更全面地考慮課程體系建設對不同專業學生計算機學習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中需要處處突出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突出職業性、實踐性、適應性和地方性的辦學特點。課程的項目設計必須新穎、適用,整個教學過程就像是完成一項綜合性任務一樣,一個綜合項目貫穿始終,若干個子項目間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步步緊扣。
一個貫穿始終的大型綜合性項目必須從開始就提出整體的設計方案。其中,教學主體是學生,教學主導是教師,教學主線是案例。教師在對課程進行項目化改造時,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將課程教學內容細化到每一個項目案例中去,知識體系要求具體化,并非過多的抽象概念、定義以及定理等知識點問題,而是以真實具體的崗位工作流程引出來源于生活實際的項目教學案例或本節課需要同學們完成的任務。
1.項目實施計劃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完成“計算機基礎”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包括與高職教學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項目化案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科學地設計教學考核方法的研究與創新等工作,同時開展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多媒體課件研制的前期工作如資料的收集等。第二階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及教輔材料的建設,“計算機基礎”課程多媒體課件的研制,“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訓周設立及內容改革的研究,考核方式的改革的研究(包括以等級考試成績替代課程考試成績的優劣的評價)。第三階段,“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資源上網,總結性論文的撰寫,本項目成果的完成等。
2.項目可行性分析。以上的項目實施計劃,堅信“研”師出高徒,重視培養科研骨干,聘請專家指導,加強與科研機構交流,多層次課題研究合作等途徑,整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提升教育科研水平。通過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和進一步開發,讓學生個性發展,使教師更具備專業技能,加速學院特色向特色學院的巨大轉變。由于我們已做了部分前期工作,加之具有較強的前瞻性的目光與獲取教育信息的能力,有探索與建設優秀高職課程體系的意識與決心,有優越的教學環境和條件,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兩個校級教研項目實施的經驗,有部門及學校有關方面的支持,相信必能較好地完成本項目的實施。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調整提升。首先,做好開展新一輪計算機課程教學課題研究的工作,做好設計一套新的教學研究方案,成立總課題組。其次,定期召開全課題組成員會,討論開題,包括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制定研究制度。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深化提升。首先,組織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成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統一學習有關項目化教育教學的理論。其次,分組討論各分模塊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基本策略。盡快完成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針對課題領域做好調查報告和實施前的準備工作。再次,按照上一步中得出的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研究目標和做出具體項目實施方案,進一步組織設計人員及各子課題組成員開展具體化的實施。要求各子課題組成員們在開始制訂計劃后,定期開會集中匯報項目研究進展情況,寫出課題階段性總結材料,以備及時整改和調整進度。
3.第三階段:沖刺階段——完善提升。首先,根據上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積極協調各子課題小組的關系,小范圍地開展經驗交流活動,通過參加研討會、理論講座等形式宣講研究評選出的優秀成果。力求盡快將研究成果進行評比,根據專家評委的意見或建議,集中整理、分析各小組得出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其次,對收集的資料整理分析后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參照課題結題標準或要求分批地驗收成果,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第四階段:總結推廣階段——整體提升。第一,做好成果的推廣與再總結,按研究申請報告中的成員任務分工中的要求分配人員撰寫各分模塊的結題報告,然后匯總整理得出最終的研究成果,如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報告、課題論文、課程配套的課件以及用于輔助教學的資源庫等。第二,通過完善成果,盤實改革特色,優化校本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第三,通過公開發表總結性論文、資源上網、課件的分發傳播等因素,加大交流力度,擴大試驗范圍,增加受益人數。
課程體系改革立足于學院課程特色和教師個性,基于高職教育發展“能力本位”的教育取向,強調教育的職業化、崗位化,內容上注重課程功能,有利于解決企業乃至崗位個別差異的適應性問題。把就業前景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其最終目標是充分發揮專業與課程的潛能優勢,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