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娟
大學是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而這個年齡段的大學生心理還不成熟,調查顯示,人格障礙是大學生病休、退學、休學的原因之一。醫學研究表明,許多生理疾病都有相應的人格特征模式,這些人格特征對疾病的形成起到著促進、催化作用。所以,自卑、孤僻、焦慮、懶散、交往障礙、自我中心等人格缺陷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活動效率、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潛能開發。鑒于此,在大學階段,我們要給予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引導,推進、完善建立在積極心理基礎上的著眼于心靈改造和品格構造的教育,引導學生抱著積極心理的狀態,吸取積極心理的精髓,積極應對挫折。
1.研究對象。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新生3331人,其中男生1236人,女生2095人。
2.調查工具。采用SCL-90精神癥狀自評量表,評測學生測試前一周人格狀態。本量表信度和效度高,使用較廣泛,主要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偏執等9個因子,每一因子都可反映個體在某方面的人格狀況。
3.測試結果。測試結果為正常的學生有3033名,占總人數的91.1%;測試結果為異常的學生有298名,占總人數的8.9%。得分較高的因子主要表現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恐怖等方面。我們密切關注了測試結果為異常的學生入學后的適應狀況,分析其成因,提出了積極的改善建議和方案,對他們進行了有的放矢的引導。
1.高職生人格異常的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卑無價。自卑是一種心理體驗,源于自我評價過低,在心理學上也叫自我否定。常表現在對自己擁有的學識、綜合能力和已有的道德品質等因素評價過低,稍有刺激便顯示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做事謹小慎微,瞻前顧后,自責埋怨,多愁善感,常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行動上畏首畏尾,前進不敢,退后不甘。
第二,抑郁焦慮。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學生進入大學后,對新環境不適應,專業學習不順利,短時間內沒有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就業目標迷茫,常常擔憂未來前途,這是導致學生產生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們會產生身體不適、睡眠不好、多思多慮等無力感,他們很想盡快解除這些壓力,但苦于缺乏有效的緩解方法以及引導,從而又產生煩惱、害怕、痛苦等不良情緒。
第三,懶散。懶散是令不少高職大學生苦惱但又難以克服的一種狀態,與其意志薄弱有關。他們不會進行時間管理,不知道如何進行學業生涯規劃,自我約束能力低,時常有消沉、懶散的氣息,缺乏大學生應有的積極進取、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
第四,交往障礙。經過多年的實踐咨詢,筆者發現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最常咨詢的問題。少年時良好的親子依戀容易增加其日后對社會、對同伴的信任,也更能與人建立積極的情感交往。但是如果早期依戀有障礙,則會對一個人日后的成長造成消極影響。比如小時候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孩子較少產生復雜的探索行為,在日后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缺乏高度卷入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所以,當出現交往困難時,學生便會呈現過強的自我防御心理,關注自己的體驗勝過關注他人體驗,交往信心不足,也缺乏相應的交往技巧。
第五,沖動狹隘。有的學生心理不成熟,行事沖動,一有激發自身激情的東西出現便立刻行動,不考慮他人感受和行為后果,很多大學生犯罪就是在激情狀態下產生的舉動,根本沒有經過理智的思考。還有一些學生斤斤計較、心胸狹隘,常為小事與同學發生爭端。
第六,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人格的大學生一般不容易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個人主義,他們關注的重心永遠是自己,十分強調自己的成長背景、自己的體驗感受、自己的追求,常常信心滿滿、高估自己,想法不切實際,言語間透露著無限的優越感、獨立感。比如,一些學生不愿承認自己學業水平低,希望通過復讀進入一流大學;有的學生則不愿意屈居人下,心浮氣躁,只想著創業,爭取能有自己的一番事業。
2.高職生人格異常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家庭原因。有的學生家長在孩子安全依戀建立期遠離家鄉,長期在外打工,致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與父母較少有情感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人格異常。而有的學生人格異常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造成的。普朗明對人格的天性與教養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孩子在家庭中的獨特經驗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環境(如性別差異、排行順序或特定事件被父母區別對待)會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展。有的家庭過于權威,父母控制著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形成逆反、壓抑的人格。有的家庭沒有明確的教養態度和目標,孩子自私、任性,長大后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處處碰壁。
第二,心理原因。有的學生認知有偏差,認為自己不應該去適應世界,而是強調他人應該理解自己,人際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常常認為是別人的錯。有的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差,他們不能識別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辦法調節自己的情緒,無視問題的存在,學習鴕鳥把頭埋進沙堆,以為那樣就萬事大吉。有的學生自我效能感低,自卑、壓抑的學生經常懷疑自己能否完成某種任務,怕失敗又不敢嘗試,退縮無助,常處于焦慮、恐懼、抑郁的狀態里。
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賽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于上個世紀創立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這一學說一誕生便受到大家的推崇,他倡導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解讀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力量和品質,可使每個人(包括有心理疾病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都能走向屬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積極心理學意味著心理學不僅研究如何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也應研究一個人內心的力量和優秀品質;不僅要修復和彌補損傷和缺陷,也應發掘人自身的潛能和力量;不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也應該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我們要引導高職生在積極心理狀態下修復人格缺陷。
1.積極的自我認識。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源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有偏差、失客觀、欠全面,學生習慣過多地關注自己不如他人的劣勢,或強調自己的主觀感覺,總想著采取極端措施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懂得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去做合適的事情。
積極的自我認識顯示的是一種心態,彰顯的是一種觀念,不僅是對自己的肯定,更是將眼光轉向積極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性格優勢。學生要充分認識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優勢,了解和發揮自己的正能量,善于運用積極的心理品質。當學生將目光鎖定在事物積極向上的一面時,他們就能看到事物發展的優勢,挖掘、利用可以取得成功的優勢資源,更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樂觀積極地投入到生活學習中去。
2.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自己擬定的標準對自身生活質量做出的總體評價,它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緒體驗兩個基本成分,前者是指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后者是指個體在生活中的情緒體驗,包括積極情緒(愉快、輕松等)和消極情緒(抑郁、焦慮、緊張等)兩方面。對總體的生活滿意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比消極情感越多,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就越強。
我們在課堂教學、咨詢、團體輔導活動或其他教育活動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英國威靈頓公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岳曉東博士開展的幸福課教育和積極心理學課程,講授如何獲得更多幸福體驗,怎樣巧妙處理人際關系,如何獲得身心健康以及怎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實現自己的抱負等,大學教師可以學習借鑒岳曉東博士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以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熱點為關注點,圍繞大學生實際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活動,更好地正向引導大學生獲取積極的情緒體驗。
3.積極地應對挫折。切斯特頓告訴我們:“悲觀主義像鴉片一樣,是一種有毒的物質。”莎士比亞也認為:“明智的人絕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悲觀的人遇到挫折、失敗常哀嘆抱怨,厭煩抵抗;常消極、被動地看問題,總是盯著自身的弱點和現實的困難;認為命運無常,不可改變,習慣“幫助”挫折打擊自己,擊退自己的上進心,經常將自己沉浸在已經過去的失敗體驗中。
心理韌性是許多積極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它既是人的一種積極力量,也是人的一種良好狀態。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去培養、提高學生的心理韌性,告訴學生在逆境或危機中,既有危險,也蘊含著機遇,既會帶來問題,也會激發生命的潛能,推動生命更好地發展。訓練和提升學生心理韌性,就是要提高學生應對挑戰的能力和技術,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在面對危機或壓力時要學會緩沖,做出調整,建構抗壓機制,有效地應對困難。
4.積極的人際交往。人人都希望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但是大多有人格障礙的同學在人際交往時都存在敏感、恐懼、多疑、退縮等問題,他們不懂交往技巧,說話做事沒有分寸,常常引來周圍人的厭煩、嫌棄。高職院校應該多開展以學會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通過營造和諧溫暖的交往氛圍,引導學生交流探討人際溝通的技巧和策略,讓學生逐步意識到交往困難的原因,在安全的氛圍中增強相互的心理相容性,縮短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認同彼此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交往習慣,學會積極地進行人際交往。
5.積極的自我成長。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對自己某種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它考察的是學生在面臨某一具體活動任務時,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任務。很多高職學生自信不足、對自己評價不高,建立學生對自己的能力信念、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設立的教學目標要適當,體現操作性,少理論性;鼓勵學生參加班級活動,增加展示和表現的機會,肯定學生的參與性而不是肯定其展示的有效性;激發和保護學生的熱情,多指導和啟發,少不屑與諷刺;多熱情鼓勵和積極期待,給予學生充足的個人空間,為學生鋪設走向成功的階梯,讓學生在思考中、在體驗中逐步釋放無奈無助的情緒,改善對自己過低或過高的評價偏差;在實踐中增加信心,體悟成長的感覺,享受成長的快樂,進而逐步修復有缺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