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陸 涓
(1.揚州大學黨委組織部,江蘇揚州225009;2.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揚州225009)
“協同創新”與研究生創新能力之培養
高 靜1,陸 涓2
(1.揚州大學黨委組織部,江蘇揚州225009;2.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揚州225009)
協同創新是各個創新主體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合作共贏的一種模式,它為加強研究生創新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協同創新主體以研究生工作站為平臺,通過學科—專業—產業鏈之間的交流融合,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等培養資源的共享,開拓研究生培養新模式,進而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
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創新能力
協同創新的本質內涵是為實現重大科技創新,通過大跨度整合而構建的創新組織模式。其關鍵在于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等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互動、深度合作。也就是說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通過突破彼此之間的溝通壁壘,充分釋放出“項目、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實現創造主體和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整合與深度合作并產生疊加效應。實現協同創新關鍵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為高層次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來源, 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科發展和加快技術轉化應用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協同創新既對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提供了新路徑。
所謂培養模式就是依據人才的成長與培養規律,圍繞社會需求為之建構相適應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并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制定的培養方案。現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學科專業的分化綜合,其理論基礎和實踐邏輯的局限性、原有的學科專業壁壘、理論與實踐的鴻溝、體制與機制的限制等弊端逐步顯現,明顯制約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培養模式單一與課程體系陳舊,嚴重影響到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一直沿用前蘇聯的培養模式。這種專業化的培養模式,過分強調學科專業的獨立性和排他性,在培養理念、體制上存在很大局限,缺乏合作創新、結盟創新、互助創新等協同創新的理念與形式。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多采用第一年在校集中學習理論課程,其余時間則圍繞學位論文的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實驗研究等,最后完成論文答辯、授予相應學位。而在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上,不僅結構缺乏綜合性,而且課程安排上多帶有濃厚的“本科”色彩,沒有體現“大學科,寬基礎”的培養理念,忽視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無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課程的難度,都與本科階段相差無幾。不僅缺乏前沿性的學科專業知識拓展,而且在教學方式上也缺乏啟發與引導、互動與探究,沒能很好地體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調整對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要求。對此,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原常務副院長謝安邦教授曾抨擊道:“研究生教育部分課程內容的高深層級性只是體現在對本科生課程內容在橫向層面上作平面式的擴展上,而并沒有凸顯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和特色”[1]。因此, 研究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呈現被動學習的狀態,加上這一年齡階段諸如就業、成家等個人需處理的事情較多,出現逃課、缺課現象也就成了常態。
2.學術氛圍淡化與實踐環節弱化,嚴重制約到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本科”色彩濃厚的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呈現出一種怪象:在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上,多數高校偏向理論教學,而在理論教學環節上,傳道授業又重于學術探究。表現在培養過程中,培養單位的一些導師責任意識與育人理念不強,將研究生當作自己的“徒弟”,成為其完成科研任務的“主力軍”,甚至出現為完成科研課題而遲遲不讓學生畢業的不良行徑。理論教學上,講授成熟的學術觀點多,探究前沿性的觀點少;實驗教學中,讓研究生充當助手多,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少。有的導師甚至將課堂變為其推崇自身(或認同的)學術觀點的場所,很少引導研究生去展開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爭鳴,師生之間缺乏真正的學術觀點碰撞與探究。同時,由于基地建設、實驗室條件、科研經費等因素的制約,研究生培養的實踐環節往往也被弱化。雖然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在《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明確要求:“科研實踐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工程技術類及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的研究生應加強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訓練。”[2]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很少有學校能按照文件要求去實施。這種學術氛圍的淡化與實踐環節的弱化,如果在研究生培養過程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還可以通過一些舉措加以糾正與彌補,但如果這種態度與行為方式存在于導師的潛意識之中,無疑會嚴重制約到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首要的社會職能和根本的社會價值觀在于培養人才,大學創新什么時候都離不開培養創新人才這個根本性的任務。
1.構建多元化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生協同培養機制。協同創新為高校構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提供了條件,高校通過協同創新平臺,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為合作目標,打破部門、學科、專業、科研、教學、各種資源之間的藩籬,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之間相互滲透、融合、支撐、協同的培養機制[3]。新的培養方案應突出培養創新人才這一目標,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擺到專業培養計劃的核心位置,構建起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性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一是以一級學科為基礎,構建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立足于完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開設跨院校(科研院所)、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課程,重視加強研究生的基礎理論、基礎實驗和科研訓練。在保證必要的專業課程基礎上,加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課程開設率,擴大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選修課程的比例,增強研究生課程的交叉性,以整合和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讓不同思維、觀點、理論、技術之間相互碰撞。二是打造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臺,為研究生訓練創新思維、提升科研能力提供條件。三是鼓勵研究生走出校園,積極參加行業性、區域性、國際性的學術活動,開闊國際視野和拓展研究思路,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4]。
2.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強化實踐環節,創造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成長環境。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主要包括學科知識、科研能力、學術素養、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等環節,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應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之中。協同創新共同體之間的合作為構建新的培養模式創造了條件,一些協同創新的共同體探索高校與企業互派教授、技術員到對方講課、兼職等做法,一出一進形成企業與高校良性互動。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培養單位應當充分利用協同創新的教育資源,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通過強化實踐環節,創造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成長環境。協同創新的共同體承擔了大量國家重要的科研課題和行業企業領域的重大項目,這些課題與項目都是以基礎研究或實際應用為導向,具有前沿性、戰略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等特點,這些課題的研究與項目開發的過程無疑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濃郁的學術環境;同時這些協同創新共同體不僅擁有國家建設協同創新平臺的財政撥款和各協同創新主體的科研基金、研發項目經費或自籌資金,利用這些資金可以加強實驗設施和科研平臺建設,大幅度提升科研實驗和項目研發的水平,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因此,通過產學研組織協同創新,以實訓基地為主要載體,搭建人才聯合培養平臺,是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徑[5]。
[1]謝安邦.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68-72.
[2]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EB/OL].[2000-01-13].http://wenku.baidu.com/view/409190d2c1c 708a1284a44f8.html.
[3]陳明學,陳 洪.高校探索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芻議[J].江蘇高教,2014,(1):68-69.
[4]羅 霞,周高衛.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61-64.
[5]陳昌貴,曾小軍.通過協同創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J].江蘇高教,2013,(1):16-19.
(責任編輯朱旗)
G647
1003-8418(2014)06-0115-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34
高 靜(1971—),女,江蘇漣水人,揚州大學黨委組織部講師、碩士;陸 涓(1961—),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高級講師。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研究性教學實踐及其評價研究(2011JSJG325)”;2014年揚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YZUJX2014—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