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軍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南京211188)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它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價值觀念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思想是以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為核心,以個人的自我管理為基礎,以組織的共同目標為引導,通過給予成員充分的授權和信任,以及成員的積極努力,從而實現成員全面、自由的發展理念,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要求[1]。
所謂開放管理,就是在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學管理中,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創造自主學習和自我反思的學習氛圍和促進個性發展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和優良學風的形成。開放的管理理念具體體現在尊重師生的勞動,為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務。必須柔化剛性的教學管理制度,使其富有彈性,增強服務意識。建立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彈性學習制度和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是以人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科學設置育人管理制度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實現的基礎。管理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制度的可執行力、人性化程度是否強勢。高職院校服務的對象是人,制度的設置要有利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和發揮人的潛能,最終實現工作學習績效的最大化。學校育人管理制度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同時也是對完成教學工作任務的約束。說是保障是因為它是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措施;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保障;是教師工作、學習、生活和能力提升的保障。說是約束是因為,學校中的每個人無論是學生、教職員工,還是領導干部,生活在這樣的群體中,大家都必須要按章辦事,遵守共同的約定,承擔各自的責任,完成各自的教學工作任務,達到各盡所能,共同進步,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
育人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部分。通過寬松的教學管理,確保教學過程中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管理等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這對促進師生的健康心理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使師生之間的交流處于放松狀態,友好的師生情誼可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寬松的教學管理并非廢除嚴明的組織紀律,而是促進師生主動適應環境需要,自覺調節自我實現的需要。
所謂柔性化管理是指“在研究人們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方式,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人們自覺的行為”[2]。其中非強制方式、潛在的和自覺行動,克服了警察式、裁判式的被動接受帶來的消極影響,正是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現代化的管理離不開現代柔性化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運用,而信息管理的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字化校園功能的不斷強大,為實現柔性化信息管理系統提供了可能。這不但為教學過程提供作業管理、為部門業務提供管理和為學校管理提供輔助決策管理,而且其龐大的數據庫管理系統能為師生個性發展量身設計,把心理的、行為的認知規律運用到系統中,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幫助系統,為個人提供心理咨詢、自我反思、自我能力發展評價等服務。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上人們可以表達面對面交流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的功能,化解同事間的誤會和矛盾,從而實現差別管理和個體柔性化管理,為管理者提供面對面管理而無法代替的交流、溝通與幫助作用。
高等學校是培養精神、塑造靈魂和追求真理的殿堂,教師是具體實踐者和創造者。因此,對教師的教學管理,更需要關注教師自我實現價值的體現,為教師創造自我反思的、寬松的工作氛圍。首先,倡導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改革單一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如增強教師在教研室教學活動中教學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在教學任務完成后對課程教學結果的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評價作為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評價的一部分。如此管理氛圍中,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學能力和自我價值實現得到充分體現,使教師有一種安全感,促進教師內在積極心理驅動,自覺地努力工作。其次,為培養自由民主的教學團隊提供幫助。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提供學術自由展現的氛圍。最后,為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創設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充分關注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培養,注重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能力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優秀教師之所以得到學生的喜歡,這些教師的人格魅力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要實施彈性學分制改革,彈性學分制是一項復雜的管理工程,過程管理難是事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所高職院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彈性學分制,主要還是歸結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二要試行自主選課制,學校在教學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教學中嘗試學生選擇主講教師,學生選擇修課方向。例如,專業群改革是在同一個專業群中實現“平臺+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為學生跨專業、跨年級選課提供有利條件,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三要開發技能學習模塊,所謂技能學習模塊是指針對某一方面的專門技術,通過密集型的、短時間內能使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要領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實習實訓條件,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可選擇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創新靈感。四要建立“雙導師”制。選擇一些思想活躍、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能工巧匠為學生的導師,采用項目開發、技能競賽或課題研究方法,選擇有興趣的學生開展指導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通過項目開發或課題研究培養學生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勇氣,克服困難的決心,充分挖掘潛能、以達到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一個組織內的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形成的關鍵要素是有一套運行效率非常好的運行管理、監督、考核、評價機制和激勵制度以及素質高的制度執行者。好的激勵制度是調動人的內在積極性發揮的基礎條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的潛在能力的挖掘不是靠金錢能解決的問題,更需要公平、尊重和信任,“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3]。制度的執行者對制度的執行力和尺度的把握是影響公平的重要因素。如果制度設計、競爭機制公平,使人自覺地具有在單位工作如同營造自己家園一樣的責任感,那么,他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展現。
以人為本的生態管理環境是指在一個群體中,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表現在人們之間的平等、相互尊重。工作和學習中的相互合作默契,趨向共同發展的目標。在這種生態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學生與領導之間身份同等,師生之間建立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服務價值觀。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校園生態建設符合人的審美要求和感受美的自然環境帶給人的沖擊,校園在設計綠化、美化和園林化相協調的同時,關注學校的形象標識設計、辦公環境設計和專業特色展現設計,充分體現育人的生態人文環境和服務育人的理念,讓師生對校園有生活的公園、學習的樂園一樣的體驗。
學校管理目標的制定是實現預期目標的最關鍵環節,例如,學校在“十二五”發展目標任務細化分解時,需要學校領導與管理者通過反復研究并制定出比較科學和相對合理的具體執行目標。明確共性的90%目標和10%差異性目標,通過對目標體系的制定和執行中的考核,推動二級教學單位強化過程管理,自覺完成各個階段任務。
[1] 何許騰,盧明純.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探索[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9,(6).
[2] 鄭其緒.柔性管理[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
[3] [美]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