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互聯網正在迅速發展,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深廣的最強勢媒體。2012年以來,我國新媒體用戶數量又創新高,新媒體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信息傳播的最重要途徑,在對高等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更成為高校學生工作實踐和研究的新領域。
1.新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目前,中國新媒體的應用和發展凸顯出以下三個明顯特點:一是建立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在線通信已經成為互聯網應用最廣的板塊,使得社交功能持續增強;二是新媒體上的信息流強勁地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想表達移動化傳播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導致思想表達功能明顯提升;三是新媒體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娛樂型平臺,網絡新聞是網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智能終端的普及推動著閱讀、游戲、視頻、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推動新媒體的文化、娛樂功能穩定拓展。新媒體的這三個顯著特點都深深吸引了廣大學生,受到學生的歡迎,其中微博的吸引功能最強。根據《中國微博行業研究報告(2010—2011年)》,微博用戶數量由2010年底的6311萬猛增至2012年12月的4.15億,19歲及以上的微博用戶占比已達到88.81%,中國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經過半。
2.新媒體日益成為學生社交的新平臺。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上,任何一名學生都能掌握話語的主動權,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終端即時更新信息,無論身在何處,只要能上網都可以隨時隨地知道發生在他人身邊的事情。新媒體悄無聲息地滲透進學生的生活,以其豐富的功能解決了青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求,成為教師和大學生都非常關注的對象,迅速成為大學生的社交新平臺,但是新媒體的多維輻射傳播模式增加了信息源的控制難度,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傳播分散化影響了大學生對信息的判斷。目前,87.3%的受調查人士表示,他們一般會通過微博了解公眾對社會事件的看法,然后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通過手機、平板等的信息傳播,可以說達到了“秒互動”的程度,填補了網絡終端無法覆蓋的死角。
3.新媒體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中國微博藍皮書”顯示,在微博用戶中表達自我感情的占74.3%、記錄生活的占59%,分享觀點的占55.7%、休閑放松的占54%、搜集資訊的占47%,了解朋友狀態的占41.6%。在新媒體的世界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環境,可以讓大學生尋找到共鳴和心理安慰。新媒體平臺上說話者的平易性和親和性,使得廣大學生更容易與新媒體“零距離”接觸,并進一步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新媒體的開放性、交互式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以往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網絡公開課”等形式的課程促使大學生的學習朝著自主性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學習知識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通過網絡自由學習知識。但是,由于通過網絡學習存在快速化解決問題的現象,大部分同學僅僅是搜索自己想要的答案,沒有邏輯推理和演算過程,使傳統學習過程中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大為減少,也降低了學習效率,這是目前大學生網絡學習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網絡學習的弊端。
1.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新媒體在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隨著互聯網在我國高校的迅速普及,在網絡上運行的“QQ”“微博”等互聯網產品,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給學生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黨中央以及教育部多次下發關于大學生網絡教育的通知,如2000年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0]10號);為了提高輔導員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科學化水平,教育部分別在2011年6月17日、2012年9月5日發布舉辦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博客評選活動的通知,要求輔導員圍繞有關教育內容開設個人博客。教育部連續兩年舉辦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博客網絡評選活動,說明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教育的巨大影響,得到了政府的重視。現今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強烈吸引著青年學生,成為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新事物,但是學生們很難把握正確的方向,在面臨社會熱點問題時,常常會參照當下新媒體網站的輿論傾向。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需要在工作中主動參與了解新媒體網站的各種動向,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互動、交流,引導大學生理性圍觀,這也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新媒體的主要目的。
2.新媒體改變了輔導員與學生的聯系溝通方式。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許多大學生很少去運動場和圖書館,與同學接觸了解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沉溺在網絡世界。網絡社區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使大學生找到排解內心孤獨、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和宣泄壓力的天堂。通過網絡世界,他們足不出戶就能輕松交友和便捷購物,但是過度依賴虛擬網絡,會造成回到現實生活難以適應的問題。因此,輔導員與學生的溝通方式也要隨之發生變化,采取學生歡迎的方式引導學生,做好相應的溝通和交流。
3.新媒體改變了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同時也改變了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終端設備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備工具,網上搜索答案成為大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最佳途徑,登錄網絡社交工具成為大學生網絡第一行為,也是大學生課外生活的主要方式,所以輔導員要借助新媒體連接學生的課外生活。輔導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建立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網絡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開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新媒體加大了輔導員工作的難度。如今大學生每天很多時間都與“新媒體”相伴,與教師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傳統的教育方式與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漸行漸遠。在這樣的情況下,輔導員的工作場所需要從現實世界延伸至網絡世界,在新媒體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同時發揮主導作用,才能實現對大學生的有效教育與管理。此外,在新媒體帶來的巨量信息影響下,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政治敏感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沖擊,部分學生甚至觸犯了法律,折射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白點和死角,更增加了學生工作的難度。
在高校,一般一位教師上一門課,而輔導員則伴隨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全過程,這就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必須了解和使用新媒體,借助新媒體拓展與學生交互的空間,增加與學生全方位接觸的空間和機會。
1.積極拓展新媒體教育空間,搭建與學生交流的新平臺。為進一步縮小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培養學生成人、成才,高校要建設有益于大學生身心發展的主題網站和微博,構建學生網上精神家園。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人人網等新媒體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及時答疑解惑、排憂解難,與學生進行真心的交流,讓學生傾訴內心深處的問題,打破大學生的心理警戒,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難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在更大范圍內讓學生對社會、學校和教師產生認同感,為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利用新媒體貼近學生思想動態,關懷學生的心靈世界。新媒體是記錄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工具,更是反映大學生學習生活動態的風向標,因此新媒體對于輔導員了解學生動態、掌握突發事件信息等有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要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就要充分關注微博、微信、人人網等新媒體。一方面,要主動發布信息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貼近大學生的心靈世界;另一方面,要做好新媒體輿情的分析,保證新媒體言論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對出現的敏感信息進行準確判斷并預測其發展趨勢,將負面言論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給大學生正確的導向和指引。
3.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新媒體豐富的內容、快速的傳播方式不僅拓展了大學生的交往空間,使得他們的交流和溝通更加便捷和暢通,也給大學生提供了學習最新知識的平臺。高校輔導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教育平臺,結合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獵奇心理和網絡判斷力不足的特點,相應開設大學生網絡平臺素質培養課程,培養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鑒別能力,增強對網絡負面信息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4.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時下很多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關注自我”,他們喜歡虛幻的網絡空間,但是網絡空間無法替代現實生活。輔導員要重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角度和適應大學生成長多樣性的需求出發,創造條件為學生發展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搭建平臺,吸引大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團活動中,倡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他們的注意力從“自我小天地”轉向“社會大舞臺”,從“數字符號”移向“現實生活”,通過多種有吸引力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建立在網絡平臺上的新媒體,讓新媒體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大學生自我宣泄和娛樂心情的空間,更成為他們學習進步和成長成才的空間。
5.創建學校學生教育官方微博和教師個人微博。筆者的抽樣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學校和教師通過網絡進行溝通教育。目前,高校教師大部分擁有人人、微博賬號等,可以與學生及時交流溝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與相關學院部門要設立“官方微博”,發布客觀公正的信息,為大學生以及提供迅捷透明的服務;另一方面,要鼓勵輔導員建立個人微博,開啟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新窗口,同時構建連接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四方的開放社區,為有關聯的四方人員構筑有限開放的新媒體圈子。輔導員要在新媒體圈子中掌握話語權,成為主導人物,從而最大化地發揮新媒體各種媒介和手段的積極作用,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全方位促進學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