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各學科都在緊鑼密鼓地搞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以適應當前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的主流,及時跟上教學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各高校都對教學改革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結合學校的基本情況,積極主動推進各項工作,以取得教學工作的新突破。但這種教學改革和建設工作需要認真審慎展開,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科學的系統工程,應該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當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多數仍舊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進行講授、學生復習考試的傳統模式,這會產生教學觀念僵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另外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本身固有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加之古代文學課程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中比較難學的課程之一,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目前存在諸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應該提出策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深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
1.課時減少和教學質量保證存在矛盾。“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自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伊始就是主干課程之一,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課程有其自身突出的特點:教學時間跨度大,教學內容龐雜,教學任務繁重。“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從時間跨度上看,前后涉及3000年歷史,其中包括的作家作品浩如煙海。從涉及學科上看,課程既涵蓋哲學、史學學科的內容,也涉及美學、文獻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知識,知識覆蓋面廣、內容難度大,體系恢宏。如何處理教學內容豐富而教學課時相對減少的問題擺在各位專家和教師面前。需要尋求一種辦法,既讓學生努力學習課程,增加知識厚度,又能獲得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飛躍,這就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大膽的改革。目前,在各高校大力壓縮理論課時的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課時被一減再減,最初部分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達到500多課時,現在大部分院校將課程課時壓縮至200課時到300課時之間,更有極少數學校將課時壓縮至100多課時。雖然我們認識到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很重要,但就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而言,體系龐,跨度大,內容多,怎樣處理教學課時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向學生傳授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內容,充分鍛煉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能力,是精減部分文學作品的講解還是面面俱到講授但內容深度上稍打折扣?是通過講練結合學生作業來完成一些課程內容還是重點講解重點篇目而略講、少講或不講非重點篇目來保證完成教學任務?這對教師來說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處理好重點講解和略講、少講或不講的關系,真正解決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問題,使學生通過自學,主動思考,認真鉆研,在歡愉的氣氛、輕松的環境中,增強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獲得文化熏陶,較好地完成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
2.分朝代、分階段講授存在諸多問題。分朝代、分階段講授文學史是各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傳統的授課方式,由于歷時較長,讓教師改革授課模式從教師主觀思想上存在很多問題。現在大部分院校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做過諸多探索,但徹底推翻分朝代、分階段的文學史教學與文學作品講授模式的院校目前還沒有。分朝代、分階段的文學史教學與文學作品講授模式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發展的線索,特別是了解掌握古代文學發展演變的過程與特點,不同歷史階段的著名作家作品的風格。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第一,講授方式僅能清晰地體現不同教師的不同風格,至于各種文體縱向式、立體感的把握上,在形成、發展和演變的銜接上存在重要問題。第二,分段講授過分注重朝代的更迭,注重時間的延伸,注重本階段的作家作品,這對文學史整體上不能作客觀、全面、科學的把握,另外如何科學分期和合理分段,界定分期、分段的標準都是文學史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課題。第三,講授方式多數是一個階段由一名教師講授,但必須執行教學大綱,由于各個教師講解的側重點不同,對問題深入的程度各異,加之未能從文學史發展的總體脈絡進行分析歸納,使得前后段教師授課之間的補充說明更為重要,教師間的溝通交流提上日程,對課程研究、集體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文學史與作品選課時分配極不合理。大部分院校將文學史和作品組合在一起講授,也有極少數院校將中國古代文學史與作品選分開講授,基本上都存在一種認識,重視文學史的講授而忽視作品選的講授。古代文學教學在課時減少且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應根據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認真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關系,有效優化課程內容,但大多數院校采取保證文學史教學的教學時數而減少作品選課程時數,認為文學史教學才真正屬于學習古代文學的高級研修階段,作品選的學習僅僅是感知認識或對于作品選的學習學生可通過自學完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是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不學作品選,如何理解和掌握文學史,況且作品選是學習文學概論、現代文學等其他課程的重要參考資料,需要真正領悟學習古代文學史和作品選的真正內涵,正確處理文學史和作品選之間的關系。
1.制訂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總體方案。各個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教學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整體思路,切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總體方案,找到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需要解決的癥結所在,最后一個關鍵的環節是制訂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案并予以落實。
2.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其優點是便于知識系統傳授,但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類似于“一言堂”或“滿堂灌”,這樣學生處于被動角色,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很好發揮,不利于培養有獨到見解、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需更新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切實扭轉師生之間溝通不夠、協調不暢、互動不強等問題,提倡啟發式、問題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勤于探索的能力,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3.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多元化課程結構體系。一直以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秉承一個思路:主要講授文學史,以選修課作為補充,通過對作家作品的研讀全面提高學生古代文學素養。傳統的專業教學計劃仍然是必修課占絕對比例,況且課程結構單一,隨著適應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要求,需增開一些專業選修課,但這些選修課多是因人設課,數量上并不是很充足。基礎課和選修課二者應相互補充,既增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厚重性,又在專業內容拓展方面開闊學生眼界,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
4.穩步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革。將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引入古代文學教學,使學生感到古代文學特別親近,同時可以加大信息量、增強講授的直觀性、形象性,引發學生興趣,提高古代文學教學效率和質量。切實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革,教師在備課上需認真動腦筋,精心做各方面準備,不是說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反而是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對教師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在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長之處,也要注意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問題。
5.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決定因素,如何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如何保證教師認真鉆研本專業理論研究,如何發揮學科帶頭人的示范榜樣作用,如何發揮教學團隊的整體合力,都將影響和決定教學任務能否保質保量完成,教學目標是否有效實現,要想扎實推進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必須提上日程。
要做好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是基礎,深化課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課程建設水平、扎實推進專業建設工作的重要保證。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中之重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引起廣泛重視,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其教學內涵、教育理念應隨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有效實踐,充分論證,科學審慎推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