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高職院校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型的高級人才,設置禮儀課程主要是為了塑造學生職業形象、提升學生自身修養、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能適應社會交往中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合作與交流。為真正體現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實效性,實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如何合理選擇禮儀教學模式,儼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縱觀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禮儀教育現狀,其教學模式仍然按照傳統的模式,未能較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并且缺乏職業針對性,從而導致禮儀教學效果不佳,具體表現如下:
1.禮儀教學目標執行不力。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都規定了禮儀教育的目標,且明確指出禮儀教育的重要意義,并用文件的形式記錄下來,但實際執行中通常流于形式,禮儀教學目標未能真正落實。在高職院校從領導到老師再到學生,潛意識中都認為職業院校的重點應該是對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禮儀的教育。殊不知,作為高職學生,如果忽視人際交往的問題,也就很難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俗話說:“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學禮。”這很好地詮釋了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2.禮儀教學方法單一。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臺上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講,師生之間互動不多,教學方法單一,沒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難以激發學生對禮儀課程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禮儀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禮儀教育效果不佳。
3.禮儀教學內容不科學。禮儀課程本應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應用性學科,但很多高職院校卻沒有體現這一特點。在禮儀教學內容的設置中只是突出了禮儀的含義、特點、意義的介紹,且禮儀教學的課時量普遍較少,既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沒有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有針對性的禮儀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使學生感覺禮儀課程缺乏實用性,從而喪失學習禮儀的積極性,影響禮儀教學的效果。
4.禮儀教學師資配備不力。大多數高職院校對禮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專業課程才是重點,禮儀課程可有可無。在這樣的理念下,培養專門的師資承擔禮儀課程教學根本無從談起。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禮儀課程,主要是由一些專業課教師兼職擔任,這部分兼職師資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隨意應付,使得禮儀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5.禮儀教學考核形式單調。在高職院校的成績考核中,由于涉及評估等具體硬性規定,禮儀考核形式不敢過于創新,禮儀教學考核形式主要采取傳統的試卷考核方法,只是注重禮儀理論的考核,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檢查,導致學生對實踐操作不夠重視,禮儀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由于對禮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高職院校禮儀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以及教學考核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應深入探討禮儀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為主,因此禮儀教學也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訓練、社會活動、專業教育等相結合,形成高職院校禮儀教學的獨特特點。
1.實踐性。禮儀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單純的理論知識講授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應注重增加實踐訓練環節的比重,使得學生能通過實踐訓練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2.針對性。高職院校禮儀教學模式應考慮學生專業背景,在課程設置中要盡可能從學生的專業背景出發,提供大量與學生專業相關聯的教學資料,供學生討論、分析、體會以及感悟,最大限度地體現禮儀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增強針對性。
3.參與性。為提高高職院校禮儀教學的效果,還應多渠道、多方式設置禮儀活動,如舉行禮儀大賽、禮儀知識問答、禮儀情景演練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各種活動對禮儀知識進行深入學習以及鞏固。
由于禮儀課程是一門人際溝通的學科,所以在禮儀教學中,可通過趣味性的禮儀知識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禮興趣,使得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禮儀的內涵,進而深入學習禮儀的相關知識。
要提升高職院校禮儀教學的效果,必須選擇合適的禮儀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情景模擬教學模式。所謂“情景模擬”是指在禮儀教學中,通過設置一些禮儀活動的真實場景,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使學生加深對禮儀知識的認識。例如,設置社交場合中關于稱呼、介紹、握手、名片等場景,或者是設置商務禮儀活動中關于簽字儀式、會議接待等場景,由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演練以及角色扮演,要求學生在模擬及角色扮演過程中,注意這些場景中使用規定的禮儀規范,注意良好的儀容、儀表和儀態,最后由學生總結出各種場景的禮儀規范要求以及禮儀禁忌。該模式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摒棄了單純禮儀理論的講授,通過情景設置、角色扮演,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禮儀教學的目的。
2.案例討論教學模式。案例討論教學模式是指通過收集一些生活、工作中關于禮儀方面的典型案例,或者提出一些啟發性的禮儀問題,引導學生下課查找或者課上組織分組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的教學模式。例如,運用視頻、動畫、文字、圖片等進行綜合化處理,形成圖文并茂的案例教學內容,使學生從視覺、聽覺方面受到刺激,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以及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或者演講、對比等。該教學模式可使教學活動生動有趣,并增強學生記憶,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提升禮儀教學的效果。
3.課堂實訓教學模式。課堂實訓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示范、學生演練,教師對于學生不規范的姿勢及動作進行糾正的模式。由于禮儀課是一門實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只有通過不斷地訓練,才能使學生掌握禮儀規范的要領。例如,對學生的站、坐、行、蹲、手勢、鞠躬、鼓掌、奉茶、引領、握手等姿勢,可通過示范、圖片、視頻等方式對禮儀標準進行展示,學生反復進行訓練,直至動作規范為止。該模式由于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驗,有利于充分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禮儀知識,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是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禮儀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模式。該模式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上的禮儀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禮儀教育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禮的積極性。例如,組織或者參與禮儀大賽、各種禮儀講座、開業慶典、簽約儀式、會議接待等,使學生所學的禮儀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同時對社會禮儀實踐活動中碰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真正實現禮儀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的,盡可能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順應高職院校培訓實用性、操作性人才的教學目標。
總之,上述禮儀教學模式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還將涌現更多更好的禮儀教學模式,只有選擇適合的禮儀教學模式,才能充分發揮禮儀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