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全 北洲
閱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在當今網絡視頻占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學生對文字材料的閱讀活動越來越淡化、冷漠,閱讀文本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其實,視頻圖像很難代替文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它僅僅停留在音畫的淺層感知上,給學生以直觀的信息印象,稍一懶惰,就不進行再認知了。學生的興奮中心只是對音畫形成注意,弱化了對語言文字本身的揣摩和感悟,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舉個例子吧。講《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教師首先把電視劇《紅樓夢》相對應的一節剪輯下來,在大屏幕上播放,之后問,林黛玉美不美?學生齊答:“美!”
把文本材料轉化為導演的藝術和演員的表演,學生通過視聽感受,對作品形成映象,作出判斷,進而形成認知定式。這只是對音像、導演和演員的諸多主觀因素的認知,是藝術家的,不是作家的。你通過音像很難感受到“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語言藝術。就目前的現狀看,學生對音畫的興趣,還遠遠高于文本,要想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培養起來,還是一項比較艱巨的工作。
一、談話法進入話題
在選定閱讀內容之后,教師要精心設計切入的話題,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閱讀。切入任務的話題,要針對學生的好惡,能夠抓住其平常關注的話題來設計,力求一下子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調動其思維方向。
比如,給學生推薦閱讀魯迅的《祝福》。有位教師對不同學生設計了這樣的話題引入:
1.有誰聽說過祥林嫂?
2.祥林嫂嫁過幾個男人?為什么她最后一個孩子都沒留下?
3.祥林嫂后期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什么?她為什么愛說這句話?
還有的教師事先選定讀過這篇小說的學生,設置賞析類訪談場景,以點帶面,影響全體學生。設計進入話題的談話內容,必須注意趣味性,以期開頭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其實,學生都有表現欲,希望通過自己的表現引起老師的注意,這些他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正是引導他們接近文本的契機。水到渠成后,發放文本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驗證談話的內容,從而達到對閱讀內容的大體了解,整體把握。
二、討論法進入角色
在學生讀過文本材料之后,采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地深入文本,在思想內容上、結構方式上進行領會,進而全面掌握,積累知識,形成能力。
我們還是以《祝福》為例。有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討論題:
1.把《祝福》的故事情節完整但又簡約地敘述下來。
2.準確界定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3.找出文中使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賞析。
4.為什么安排祥林嫂在別人的新年祝福中凄慘地死去?
第1個討論題目,只在整體把握基本內容,為以下深入理解打下基礎。這個問題只要學生認真地讀過一遍,都是可以領會的。
第2個討論題目在于掌握重點。閱讀小說是以分析人物形象為重點的。一般地,能夠使一部作品光耀起來的典型人物都是立體多維的,而學生閱讀典型人物又習慣于將其單一化,只是關注其某一側面,很難全面把握。他們閱讀祥林嫂,或者只是讀出她的勤勞善良,或者只是讀出她的軟弱愚昧,或者只是讀出她的堅毅忍從。但是祥林嫂確實是一個兼具多重性格的人,只是被囿于那個時代之中,那個環境之內,終于成了一個被踐踏、被損害、被侮辱、被愚弄,又最終被委棄了的勞動婦女的典型。
第3個討論題目是對創作手法的體會,同時也會促進對思想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去尋找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表情描寫等文字,學生很快找出“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是一個幾乎走到了人生終點的祥林嫂的形象,而她在被衛老婆子帶來時,卻是“臉色清黃,但臉頰卻還是紅的。”在魯四老爺家得到了“做穩了奴隸”的滿足后,“口角邊漸漸地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直到最后“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
通過前后對比,感受形象,學生并不陌生,所以,這一環節操作起來也是比較順心應手的。
第4個討論題目是深入研究小說的難點所在,因為這是揭示小說中心的切入點。聯系“我”對祥林嫂的情感態度以及魯四老爺為代表的階層對祥林嫂的情感態度的比對,思考社會問題、歷史問題,進而深入領會小說中心。
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動性,先布置學生圍繞討論題目查找有關資料(包括參考書籍和網絡資源),然后分組討論,并將得出的結論進行交流,教師只需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歸納、綜合就可以了。整個過程下來,對于教師而言,其實不是“減輕教學負擔”,而是促進教師投入更多精力,設計思路,駕馭程序,整合課堂。和傳統的課堂教學比起來,視野開闊了,思維激活了,主體凸顯了,能力形成了。
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產生,源于喜歡,而對于文本的喜歡,在音畫視頻全面普及的今天,是很不容易形成的。這需要學生對文字材料的情感投入。教師其實是將文本植入學生情感之中的廣告設計師,消費者雖然“不看廣告看療效”,但是,沒有足以促使其服下去的廣告,療效也不會產生的。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