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菊亞
摘 要: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有多個側面,從著眼點、著力點、落腳點這三個點論述了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著眼點;著力點;落腳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同時在認知和情感上獲得協調發展。教學有效不是看教師是否教得認真或是否講完了課時規定的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看學生有沒有真的學懂本節課的知識。因此,教學的有效性將是教師在今后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基本價值追求。那么,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應該立足于以下三個“點”:
一、把握著眼點,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教師而言,一堂好課的著眼點是指教師心中要有目標,要經常思考:“我為什么要上這節課,它的價值在哪里;這節課除了知識,我還能讓學生得到什么?”基于這個著眼點,教師應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有效的教學必須是在有效目標的引領下實現的。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又是教學活動的指南。一節好課,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課程標準、教學參考資料等設計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不是單純的認知目標,而是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準確定位,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是上好課的前提。例如,在上《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節課前,我可以這樣來制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人工選擇的過程和條件;了解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蛾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原雞的進化,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嘗試有關樺尺蛾體色數量變化情況的資料分析,鍛煉學生的信息分析和綜合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環境的變化可以導致生物進化的事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環保教育;介紹達爾文鍥而不舍、歷盡艱辛創立生物進化論的事跡,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塑造學生獻身科學事業的美好心靈。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習動力
生物學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生物教學實踐中,通過直觀的、有趣的教學手段,創設好問題情景等,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講述“營養物質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先以多媒體展示資料:2010年4月,王家嶺礦難8天8夜后115人獲救,再次創造了救援的生命奇跡。幸存者講述自救生存秘訣:“因為井下沒有食物,被困者多是用井下的木頭充饑,飲水則是用頭盔沉淀井內積水來解決,而因為井內積水太臟,大家也不敢大量飲用,井下有的吃皮帶,有的吃紙,甚至還有吃煤塊的,許多人靠尿解渴。”然后提出問題:假如井礦工能逃入礦井內設置的緊急避難所,避難室內有足夠的食物、水和氧氣,情況又會怎樣?……飲用水和食物對人體有什么作用?由此進入新授內容,學生的興趣也被充分地激發起來。
二、抓準著力點,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教師應如何抓準著力點,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確定有效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發展的要求,是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明確“教什么”“不教什么”,任何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的教學內容都應大刀闊斧地砍去。同樣,任何有利于教學目標實施的內容也可以補充到教學中來。哪些內容應該精講?哪些知識應該深講?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己學習?這些問題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統籌安排。例如,“動物的生殖”一節的教學中,可以不完全按照教材的順序來教學,而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必要的調整。我先指導學生觀察雞蛋的結構,并說出各結構的主要功能,然后總結像鳥類這樣的生殖方式稱為卵生,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動物的生殖方式和受精方式。實踐證明,經過這樣的調整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充分得以體現。
2.優化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從教材的需要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讓每個學習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真正獲得益處,從而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上《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一課時,我先播放情景短劇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地球環境、“生物圈Ⅱ號”等資料,體現現代媒體直觀教學的優越性。然后運用討論、思考等方法引導學生感知“生物圈是目前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使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生物圈的知識,更有生命的教育、情感的體驗過程,由此來實現有效的教學。總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真正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
3.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
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活動組織,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教師管理、調控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組織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為實現教學目標而作出的種種努力。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是一項需要有高超的教學組織才能的活動。例如,“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一節中,當要求學生判斷“吮吸反射、縮手反射、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這些反射活動中,哪些受大腦的控制?哪些不受大腦的控制?由于多數學生尚不具備這方面的理論知識,只能憑感覺想當然地猜測,所以,爭論就很激烈,但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老師可因勢利導,及時把握,靈活處理,并組織小組派代表發言,相互補充,讓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碰撞。在教師有效的組織教學和營造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自然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
4.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每節課都有其成功之處,也有疏漏和失誤的地方。把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以供今后教學時參考;對疏漏和失誤進行深刻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以后再次出現。例如,知識、能力、情感三類教學目標是否全面落實;對教學重點、難點是否把握準確;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恰當;什么環節需要改進等等,并最終形成新的課堂設計,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找對落腳點,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一節課是否有效,可以從課堂教學中及時反饋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用提問、學生回答、講練結合等方式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個體差異,有時候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要求,于是有些學生就逐漸失去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每個學生有全面、準確的了解和把握,應學會在面向全班學生的同時面向每一個學生。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次交作業時附帶寫上自己上課時沒聽明白的知識點,如果是復習課,還可以寫上希望老師下節課在哪個方面詳細地講授等。通過這些反饋,老師一方面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和難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對某些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找原因,樹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及時反饋情況,然后根據這個情況找對課堂的落腳點,就能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課堂有效性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途徑之一就是要進行有效教學——把握著眼點,抓準著力點,找對落腳點,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