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寶
摘 要:以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
新課改以來賦予了高中歷史教學以新的要求,作為老師只有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以下是本文對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整合不同教材內容
當前我國所采用的教材都是在堅持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的多個版本教學,不同版本都存在自己的優缺點。教師要堅持立足本教材的基本出發點,借鑒和合理利用其他版本優秀的部分,能夠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和其他各種課程資源進行科學的取舍與整合,真正起到服務教學的作用。
二、賦予教學內容新的活力
教學內容如果一成不變,死寂、抽象是教學內容的特點,而且教師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這些內容,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必定會覺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所以,我們要賦予教學內容趣味性和新的活力,讓課堂活起來,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另外,我們還要盡量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揭示教學內容蘊含的情感、思想。例如,在學習《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這節課的時候,教學中引用了這樣一個案例:在羅馬共和國的早期有一位名叫羅莫洛的貴族,他仁慈、善良并且是一位軍隊首領,在臨死前他立下遺囑把自己一半財產捐給跟隨他征戰受傷或者戰死士兵的親人,但在羅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卻沒有履行遺囑,而被征戰受傷或者戰死士兵的親人告上了法庭。那么同學們,如果你們是法官,你們會怎樣判決呢?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的課堂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生的興趣也提了起來,積極思考、交流、討論,教學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新課標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課程目標中指出:“加深學生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學生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
總之,作為老師要認真領會新課改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去踐行新要求,才能完成高中歷史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汪朝祥.新課標下如何探究與實踐高中歷史教學[J].快樂閱讀,2012(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