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平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是課堂教學應是主渠道。如果脫離這一主渠道,素質教育就會落空,而要使素質教育得到有效的實施,必須重視優化課堂教學。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方法;精講多練;教具輔助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課改”的全稱,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改已運行多年,但一線教師對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仍存在一些誤區,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雖說實施素質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是課堂教學應是主渠道。如果脫離這一主渠道,素質教育就會落空,要使素質教育得到有效的實施,必須重視優化課堂教學。曾聽過不少小學數學教師的課,下面就幾個小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與同行們商榷。
誤區之一:教學思想不明確,混淆“素質教育”與“特長教育”
素質教育與特長教育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有些教師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特長教育,并且把特長教育限制在音樂知識方面。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大量地加入了音樂內容。比如,一上課后合唱一首歌曲,活躍氣氛,講授結束,練習以前來一個律動,提問題,學生回答正確后,全班節奏掌聲鼓勵。運用得好,固然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生學習狀態有很大裨益,“過猶不及”“寧缺毋濫”,插入過多的特長教育的內容,不但起不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相反,勢必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誤區之二:過程設計不合理,錯誤理解“精講多練”的含義
精講多練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要求,強調的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注意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有些教師把“精講”理解成“少講”,把“多練”理解成“進行過多的重復練習”。“多練”應該是以“精講”為前提的,是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多練的。“精講”不是“少講”,講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如果少講學生不懂,就應該多講。可以這樣說:“精講”是要求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明白所學內容,“多練”也是“精練”,要設計出有坡度、有層次,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特點的練習題。
誤區之三:教學方法不靈活選擇,搞形式主義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論運用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揚長避短,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加工,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有的教師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課堂搞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羅列多種教學方法,搞形式主義。比如,有位教師這樣教口算乘法這一課:導入后用幻燈演示擺小棒的過程,教師再示范擺一遍,運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想的過程,運用了發現學習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合時宜地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練習法、情境陶冶法等等,簡直成了“方法大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是否實用、能否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誤區之四:教具滿天飛,錯誤夸大教具輔助教學的作用
有的教師認為:老師干巴巴地講,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只有運用多種教具充分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搞出點新花樣兒沒有新鮮感,只有把課設計得不一般才是一堂好課。這一觀點嚴重貶低了教師教學語言的形象性、邏輯性和生動性,且錯誤夸大了教具輔助教學的作用。一位教師上過這樣一堂課:在教師的講授過程中五花八門的教具自不必說,在練習的時候誰只要做對一道題就獎一朵小紅花。一堂課下來滿教室的小紅花倒不少,課下問學生這節課學了些什么,學生摸摸腦袋只記得觀察了這些教具,還搶到了幾朵小紅花。真叫人哭笑不得。教具使用是為教學內容傳授服務的,一種教具運用得好,勝似十種八種。
總之,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以全面育人為活動載體,引導學生德、智、體和個性健康全面發展,使之成為能適應新世紀所需要的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人才。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具有戰略性的地位。在教學之中,必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總會遇到一些失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而不斷探索。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