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麗
摘 要:學好數學不等于拼命做習題、背公式,而是要著手領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自覺地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并為全民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夯實基礎,鑒于目前充分認識到這點還不夠,很有必要在較大范圍內大力進行宣傳、引導工作。
關鍵詞:大學數學;教學方法;對大學數學的認識
數學在本世紀得到空前發展,數學的應用不成為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致有人說“被人如此稱頌的高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數學技術”的數學科學,是技術變化以及工業競爭的推動力。中學數學在學習知識時更多的是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生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
我對大學數學的教與學,有下列幾點看法:
一、關于教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美國心理學家羅斯也說過:“每個教師應當忘記自己是一個教師,而應具有一個學習促進者的態度和技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和興趣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充滿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該領域中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甚至為它而廢寢忘食,這時,如果把所學科目比作“大樹”,每個知識點就是“果實”,你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在“享受”果實的甜美。作為一名教師,除了交給學生“釣魚”的方法,更應該時刻豐富自己的知識,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僅是為了教學生知識,還是在教學生知識的同
時,交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一直以來,這也是我在教師行業的職業目標。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對于年輕教師來說,一定重視備課,做到“有備無患”,才能“心”中有“糧”講課不慌,上課不累,甚至遇到突發事件也可能產生有價值的“奇思妙想”。既要備知識又要備學生,要從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具體情況出發,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選擇最佳方案,過多而繁雜的內容成了課堂的干擾、累贅,喧賓奪主,學生在課堂里走馬觀花以致眼花繚亂,陶醉于沿途的美麗風景而影響了思考“繁華落盡一場空”,沒有調動學生思維的課堂,將學生的主體換位,只能“黑夜里狂歡”。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構建知識框架:
1.在教學中逐步傳播數學文化
首先注重專業認識,尤其是專業發展歷程,對概念、定義、定理以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材料、歷史典故、數學家照片、圖形等內容講解時,可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認識學科思想和發展。
2.課堂教學要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諸如“故意講一半,留一半”,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去思考,從現象看本質,找到規律。教師要優化課堂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提高。在教育過程中,對暫時差生要傾注全部的愛心,使其向優生轉化。
二、關于學
學生的大學學習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數學缺乏興趣;(2)基本概念;(3)課堂缺少解題的積極性;(4)抄作業;(5)不重視考試;(6)許多高校出現背題的現象。從以上的現象我們發現大學學習好像已經不是學生的側重點,所以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的能力。
1.培養學習興趣
無論學習哪方面的知識,都需要興趣、動機、目標作為動力。俗話說:“擁有初戀般的熱情和鋼鐵般的意志可以成就某種事業。”而這種熱情源自興趣,所以,學會學習首先應當培養學習興趣和注重培養專業思想。
2.激發學生自主構建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構建,使學生既感到好奇,又不能單純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教師掌握好教材,把握住知識間微妙而又緊密的聯系,提供給學生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同化”“順應”,使學生將知識“請進來,消化掉,走出去,變自己”。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運用自己合適的方法,構建自己特色的“樓房”。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指出,當問題的難度系數為50%時,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強。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安排課程內容。采取一種遞進的方式,則會使學生接納,并且也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3.保持好奇心
大學課程大部分與高中的知識銜接并不是非常多,學生對于老師每天都要傳授的知識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從教師角度來講,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就要上好每堂課,讓課堂“不只是直線上的點,更應該是網上的點”。運用驚奇、復雜、困惑的方法,制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刺激,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真正達到理解范式思維分解的目的。
若通過教學,學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那我們的教學才算是較成功的教學,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文林.數學史概論[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海林.談高等數學的課程特征與學習方法[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2(04).
編輯 謝尾合